【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模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成為新形勢下的熱點,國家逐步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改革,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創新。土地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前提,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創新與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通過將供給側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進行結合,可以實現我國農業的長遠發展。基于此背景,本文通過闡述土地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土地供應制度的現狀以及供給側改革結構下的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方式等,為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管理;創新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供需不平衡等問題,使經濟發展受到阻礙,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供給側改革制度可以使經濟建設得到一定的保障。土地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元素,因此,將土地管理制度與供給側結構改革相結合可以使土地管理不斷得到優化。
1、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
土地整治、規劃、利用以及土地儲備等都是土地供給側的主要內容,除此之外,土地的開發、規劃、產權等也是其要涉及的內容。土地供給側的改革要在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與改革的前提下進行,因此,在探討土地供給側改革結構時要對土地制度進行創新與調整,要對土地市場供給方式進行創新,使傳統的土地配置出現的問題得以解決,使我國土地經濟得到創新與升級。在土地供給側結構改革過程中,要注重市場機制的地位,通過調整用地結構使土地管理制度符合建設需求。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創新與改革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使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在土地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要優化土地管理制度,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除此之外,還應以政府導向為工作核心,從管理制度入手對管理制度進行創新,使管理制度更為和諧。在區域土地的使用過程中,要以政府為主體,對土地進行積極調整以實現區域主體利益最大化。對土地的整治要充分認識到土地發展現狀,根據區域實際情況搭建合理的治理平臺,使土地調控得到優化。在創新土地管理制度的過程中要做到與時俱進,對內部管理機制進行不斷的創新,要充分考慮區域發展方向,滿足社會生產需求,使區域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2、我國土地供應制度現狀
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多地少,因此,必須加強保護耕地,使農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土地供應的邊界限定,充分挖掘土地的利用價值。城市應注重長期、年度的土地供應規劃,遵循生態發展,合理分配土地供應方式,使土地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針對我國城市土地供應結構現狀,要充分尊重國家調整原則,積極對土地進行調配。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清除無效供給,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與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除此之外,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創新型產品,加強供給需求,使土地產業發展趨向于高端化。
2.1現行的土地供應制度不利于供給的進出
在我國,工業用地出讓年限過長造成閑置土地或低效用地退出較為困難,但在實際的出讓過程中,各個企業都按照最高年限進行出讓,導致出讓年限過長。這是我國現行的土地供應制度的主要缺陷。除此之外,土地供應計劃安排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難以進行結合,盡管國家每年出臺各種政策要求對國土資源進行合理調整,但很多地方部門難以對市場需求做出及時有效的預測,使土地供應計劃安排與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不符,使土地供應計劃與地區產業難以結合,導致低端制造業項目供地偏多,而各種新興產業用地供應較少。
2.2城市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缺乏符合供給側改革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我國現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容易造成供需失調,使企業用地成本提高,使土地供應效率下降。從表面上看是土地供應方式與供應結構出現的問題,但實際上,這與土地管理制度與目標導向有較大關系,在我國土,地管理實行的是產業管理與土地管理相分離的管理體制,兩個部門的目標取向不相同,產業管理部門關心的是如何引進好的項目,使經濟得到增長,使產業得到升級;而土地管理部門則關心的是如何保護與利用土地資源,使國有資產不流失,基于這種管理體制,導致土地供應與產業發展目標相脫離,使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缺乏適應性與靈活性。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創新土地管理制度的對策
3.1 構建多元主體土地供給機制
針對土地資源配置的有效利用,政府應遵循土地配置資源規律,使供給機制趨于多元化,使供需關系得到平衡,使土地市場活力得到激發。政府應打破傳統的土地供應模式,使土地以政府為主體向多元主體參與進行轉變,使各方進行平等合作,構建公平的價格機制,使土地市場的潛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使主體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對市場進行檢驗,這樣不僅有利于土地供給結構的改進,還可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使土地管理滿足時代要求,趨于多樣化。構建多元化的土地供給主體可以充分利用多方資源,使資源配置得到優化。例如:在經營性土地管理機制中,政府可以合理利用閑置土地,通過租賃、私人開發等使閑置土地得到利用。在此過程中,政府應提供有力的保障制度,對土地成本進行調控,吸引開發商對土地進行利用、開發,發揮土地資源的優勢。
3.2 構建多維度土地需求評估體系
對于土地供應結構,政府應重視土地供應制度的差別,要以生態環保為原則強化土地資源管理利用。例如:土地市場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關鍵在于完善土地供應結構,因此,要牢牢把握這一關鍵生產要素,使土地資源利用以生態環保為原則進行發展,強調產業發展方向,大力支持新興服務產業土地利用與開發,為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與發展空間。除此之外,土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構建多維的評價體系,使資源環境、社會需求、社會利益等都作為評價機制。在實際的土地供給側結構構建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土地發展情況,對土地的開發利用要實事求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制度,對土地結構性改革進行科學的評估,使土地管理制度得到創新,與此同時,還應監測環境預警,使土地資源整治工作得到優化。通過多方面的對土地資源進行評估可以充分發掘區域的多樣性與多主體性,使土地評估更加充分完善,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土地整治效率得到提高。
3.3 建立多目標土地綜合規劃體系
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對土地的規劃要以整體規劃為方向,使農田建設工作以較高標準進行開展,要極力的整治與規劃效率低的建設用地,使生態得到規劃與整治,實現土地規劃的多個目標建立。多目標土地綜合規劃體系有利于規劃管理,使土地耕地質量得到提升,使新型的社會化服務得到發展。例如:在對低效建設用地進行規劃過程中,要綜合城鄉發展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質量的土地整治平臺,使土地政策得到落實,使城鄉土地利用方式得到創新,使土地管理制度得到改革。與此同時,建立多目標土地綜合規劃體系要以綠色生態為目標,搭建安全合理的土地規劃與需求,使生態設置科學的底線,使土地建設平臺高質量的進行。除此之外,還應建設綜合的權益保障體系,構建多方面的資金來源體系,使土地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實。
3.4 建設創新科技服務體系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科技的不斷創新,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應以科技服務為基礎,要樹立創新理念,利用科技對土地改革內容進行創新,突出科技實力。建設創新科技服務體系有助于提高土地整治水平,使多學科知識進行融合,使土地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使土地管理規劃得到創新,使土地建設內容得到充實,在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與改革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土地整治力度,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宣傳力度得到提升,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達到多方面的合作。在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的過程中,要以供應制度改革作為基礎,結合實際需求對供應制度進行不斷的創新,使其與產業目標相適合。企業對土地的出讓年限要盡量按照企業生命周期對其進行確定,按照產業發展目標對土地供應方式進行不斷的調整,要以產業結構為基礎對土地供應結構進行創新與改革,加大對企業用地的創新與支持,使土地資源的實際應用價值得到提升,使土地管理工作的綜合效果得到保障。因此,土地供應制度產業發展目標相適應,可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使土地與產業目標一致,使經濟得到發展。
3.5 培養土地整治人才
在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土地整治人才是其關鍵。相關技術人員等能力與素質土地改革效果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國家要重視構建相關的產業示范基地,堅持綠色發展,加大相關人才培養力度,使相關人才掌握特色工程的知識內容,使土地價值得到保障與輸送。除此之外,國家應建設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鼓勵相關專業人才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使我國土地管理得到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3.6 對土地用途管理制度進行變革,對供應彈性進行強化
供給側背景下的土地改革制度要十分重視土地的用途,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要對規劃的用地中的混合用地進行適當的增加,使規劃調整具備科學性,除此之外,在特定的區域范圍要增加土地用途的彈性,相應的管理與規劃方案要更加靈活適用,使土地用途管理效果得到提升。對于土地用途的改變要有清晰的規劃,要制定合理的變更區間,使土地用途的更改更加科學、合理。要建立土地用途變更的審批機制,使相關審批工作更加高效,使綜合管理效果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對土地的收儲機制進行改革與創新,構建多元化的收儲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用地成本。因此,要對土地收儲制度進行創新,打造多元化供應格局。
結語:
土地管理制度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可以實現我國土地資源的配置優化,使土地管理制度得到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要適應產業的發展,土地供應要趨于彈性化,使土地供應格局趨于多元化。針對目前的土地現狀,要不斷地對土地管理進行創新與改革,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土地進行深入的管理,使土地整治社會化、市場化。除此之外,對土地規劃要進行全面統籌,搭建發展平臺,在不斷地實踐中總結經驗,使我國經濟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佘吉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研究[J].鄉村科技,2019(20):22-23.
[2]彭藝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272-273,275.
[3]付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環球市場,2017(26):201.
[4]楊佳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的思考[J].消費導刊,2018(11):152.
[5]姚志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中國房地產業,2019(20):190.
[6]何振友.淺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魅力中國,2019(13):380.
[7]王文娟.淺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J].中國科技投資,2017(34):259.
作者簡介:
胡劍飛(1978.07-),男,滿族,遼寧沈陽人,碩士,高級工程師地,研究方向:土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