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茜 李春曉
摘要:在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現代創意設計的靈感來源。藏戲面具作為我國藏戲文化中的重要視覺元素之一,顯示出獨特的藝術特征。本文對藏戲人物面具進行研究和分析,結合現代設計方法論提出適用于藏戲人物面具的創新設計方法,探討以傳承傳統文化為目的的文創產品設計創新模式。
關鍵詞:藏戲人物面具;藝術特征;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02
0 前言
藏戲是源于藏區民間,并活躍于藏區民間的戲劇[1]。藏戲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面具服飾,吸引著眾多學者不斷探究藏戲文化的魅力。藏戲人物面具作為我們了解藏戲文化的載體,因其獨特的平面造型和象征性色彩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這個強調文化自信的時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呼聲日益高漲,設計師和學者更是在宣傳文化美學、文化內涵的工作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因此,探討如何將藏戲人物面具文化通過現代設計的途徑“創新生活化”是一個具備設計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課題。
1 藏戲面具的起源與發展
藏戲面具的出現與藏族先民的生活習慣、精神信仰相關。比如在狩獵活動和部落戰爭中,藏族先民習慣用動物的鮮血染紅自己的臉,以此達到震懾敵人、鼓舞士氣的目的。而在圖騰崇拜和宗教儀式中,藏族先民想通過一種戴在面部的媒介,向祖先、神靈祈福,希望獲得庇佑,這些都是藏戲面具產生的先決條件。隨著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日益豐富,面具藝術先與苯教結合,又與佛教融合,并以羌姆和藏戲的形式走向民間。而后,民間歌舞、宗教藝術、百藝雜技,以及佩戴面具演繹生活中的場景,這些形式的文化表演都在8世紀赤松德贊時期百花齊放,成為藏族面具藝術蓬勃發展的開端[2]。也正是這個時期出現了最早用山羊皮制作的平面面具,即白面具。在14、15世紀湯東杰布時期,古老的白面具藏戲直接吸收了民間歌舞、原始祭祀藝術、圖騰舞蹈、宗教舞蹈羌姆及其他的面具藝術,形成了豐富而精致的藍面具藏戲。
2 藏戲面具的造型
可以按照造型的不同大致將藏戲面具劃分為四類,即人物面具、動物面具、神衹面具、鬼怪面具[3]。人物類面具是其中最具世俗性的面具種類,而動物面具、神衹面具、鬼怪面具都在不同程度上沾染了宗教色彩。神衹、鬼怪都源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想象,為了方便敘述,后文將兩者合并稱為鬼神面具一起介紹。
2.1 人物面具
藏戲表演中常見的人物類面具大都是平面造型,由于平面形制的特殊性,面具往往選取較為輕便的動物皮、呢料、絨布等組合而成。不同顏色的人物面具象征著不同性格和身份的人物角色,如漁夫或獵人所戴的藍面具是勇敢和正義的象征,大修行者所戴的黃面具是智慧和功德的象征,屠宰者所戴的白面具是慈悲和純潔的象征,國王所戴的紅面具是權利和威嚴的象征,王后所戴的綠面具是功德的象征,舞女所戴的半白半黑面具是奸詐的象征,反派所戴的黑面具是妖邪和罪惡的象征。但色彩的象征意義并非是絕對的,有時也會為了服務劇情而有所變化。
2.2 動物面具
動物類面具的造型除了有動物腦袋和全身皮毛的假形面具以外,也有部分是假頭面具[3]。藏戲動物類面具無論在造型還是色彩上,都極為還原動物的原本面貌,因此在風格上極其寫實。藏戲中動物面具的造型,是藏族人民對動物直接觀察、描繪的結果,未經藝術加工的原生造型給人以質樸之感。有時動物角色的真身是主要的人物角色、神佛和菩薩。
2.3 鬼神面具
藏族寺廟神舞的宗教性質濃厚,有些鬼神面具的造型奇特夸張是為了滿足酬神、驅邪、禳災、祈福的功能。藏戲鬼神面具通常象征著護法神、密宗本尊、妖魔鬼怪和具有神性的動物精靈[3]。妖魔鬼怪類面具有兩種,一種是原先禍亂人間的妖魔,后被神所降服,并勸化成了一種保護神;另一種則純屬妖魔鬼怪,由于其奇特夸張的造型及神秘的宗教性質,常常令人生出敬畏或恐懼之感。通過佩戴這些鬼神面具,人類似乎擁有了某種和鬼神對話的能力。
3 藏戲人物面具的藝術特征
藏戲面具因其獨特的地域性而表現出強烈的藏民族特性。藏戲人物面具恰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種民族特性,其獨特的藝術特征,也是吸引眾多學者和設計師進行研究和設計應用的重要原因。筆者通過研究,歸納出藏戲人物面具主要有三個藝術特征。
3.1 藏戲人物面具的平面軟塑獨創性
如今藏戲表演中常見的人物面具大多是以織物制成的平面軟塑式面具。平面軟塑的獨創性也讓藏戲人物面具成為面具歷史上風格獨特的面具類型。因為從古至今,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已經發掘和研究的各民族面具中,無論是祭祀面具,還是舞蹈類面具,抑或戲劇面具,大部分面具的造型或為半立體硬塑面具,或為套頭式假頭面具[3]。其他各民族面具的制作材料通常為金屬、木頭、布、紙,而藏戲人物面具的制作材料通常為動物皮、呢料、絨布。因此藏戲人物面具在形制和制作材料上都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面具所區別,同時其簡約的平面造型,輕便、可替換的制作材料都能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3.2 藏戲人物面具的世俗娛樂性
藏戲本身是一種藏族民間的表演藝術,戲劇的情節多改編自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戲劇的主要目的也是娛樂大眾,因此藏戲在各個層面上都盡可能地做到了通俗易懂,同時藏戲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宣揚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倡導人們積極向善的世俗價值觀。在藏戲面具中,人物面具具有較強的世俗性與娛樂性,因為人是世俗世界的主體,而藏戲表演的娛樂對象也是人,通俗是世俗性的一個重要特點。
3.3 藏戲人物面具的色彩象征性
藏戲人物面具的色彩象征性表現為能通過不同的色彩讓觀者大致了解角色的性別、身份,甚至直觀地了解人物的善惡,這也是藏戲人物面具世俗性特征的重要體現。如佩戴白色面具的一般是慈悲、溫和、純潔之人。佩戴黃色面具的一般是活佛、仙翁這種得道、長壽之輩,具有智慧、神圣的特點。佩戴藍色面具的一般是藏族文化中的勇士,如漁夫、獵人等角色,具有堅毅、勇敢沉著、有膽識、敢于斗爭的特點。佩戴紅色面具的一般是作為掌權者的國王,具有奮進、智勇的特點。佩戴綠色面具的一般代表女性,如王后、母親、牧羊女等角色,象征賢良、智慧、美貌、端莊。佩戴黑色面具的一般是兇惡之人。佩戴半白半黑面具的一般是兩面三刀、嘴甜心毒、專門挑撥離間之人[4]。在藏戲人物面具常見的顏色中,除帶有黑色的面具外,其余顏色的面具含義基本都是正向的,這反映了藏民族以善為美的審美觀念。由簡單色彩到復雜人物特性的直接表達,也反映出藏民族較為原始的思維觀念和審美意識。
3.4 藏戲人物面具的劇種象征性
劇種象征是藏戲人物面具象征性的另一體現,如白面具藏戲和藍面具藏戲都是以戲劇開場出現的面具來命名該劇種的。這種以出場角色面具為劇種命名的情況在其他民族的戲劇中并不存在。在藏戲人物面具中,無論是白面具還是藍面具的造型都是以藏戲創始人湯東杰布的形象為基礎設計而成的,因此藏戲人物面具本身就有類似紀念意義的象征性。藏戲人物面具也不單單是面具,它還是有著美好寓意的吉祥物,如藍面具代表勇敢正義的勇士,上面還飾有吉祥寓意的紋樣。
4 藏戲人物面具元素的創意設計方法
在藏戲人物面具、動物面具、鬼神面具之中,人物面具顯著的色彩象征更能直接反映善惡、美丑,繼而聯想到藏戲中表現的人情世態,引人深思。并且由于藏戲人物面具的平板式形制,以及對材質的包容性,將藏戲人物面具元素運用到現代產品的設計之中具有天然的轉換優勢,這也是探究藏戲人物面具文化創意設計可行性方法的突破口。
4.1 基于時尚生活態度的設計載體選擇
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之間的融合創新需要選擇適合的設計載體。西藏較原始的地理環境使得藏戲人物面具在藝術表達上略顯簡單、直接。因此需要打破對傳統文化的固有印象,增加設計載體的使用場景,合理應用抽象化、概括化的設計方法,舍棄或保留部分原始材料,綜合應用具有時尚感的現代材料和技術進行創新設計。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文創類產品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因此在設計時需要以此為依據,在確保產品品質的前提下,使其具有設計感、趣味性和歷史感。
4.2 基于平面軟塑特征的要素提取法
藏戲面具具有平面軟塑獨創性,基于此,平面人臉造型和象征性色彩是人物面具的典型要素。提取典型要素并應用于設計,能較大限度地保證產品的設計感和歷史感。在現代平面設計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文創類產品大多是基于平面設計構思設計的,造型和色彩是決定產品是否具有設計感和趣味性的重要因素,提取造型和色彩的相關要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藏戲人物面具的特征,不僅讓觀者更有記憶點,還能提高認同度。
在設計藏戲人物面具的文創類產品時,可通過提取其色彩語言以及視覺元素,為創意圖形提供更加豐富的基因數據。隨著人們對個性化設計的需求增多,文創產品也不必拘泥于單一用色。藏戲人物面具的每種色彩都有其象征意義,人有多面,多種色彩的不同組合恰好可以表達復雜多樣的人性特征。可通過某種色彩在整體用色中的占比,反映該種性格特征的占比。為了更加符合現代審美,要適當打破傳統配色模式,通過對比色、類似色、互補色的運用創造新的視覺感受,豐富藏戲人物面具的文化內涵,從而實現產品的創意價值。
在設計藏戲人物面具相關的文創產品的造型時,可通過提取面具上的五官元素及裝飾元素獲得創意靈感。要將五官輪廓進行合理的抽象化描繪,或單純以線條、圖案去重新定義原圖形,在設計中突破原有的圖形排布邏輯,避免直接組合。通過要素提取法提取色彩、造型,能使文創產品呈現一定的設計感。
4.3 基于可識別元素的創意構成轉化法
完成基于平面軟塑特征的要素提取后,需要以更具藝術性的元素創意構成轉化法增強文創設計產品的可識別性。構成是畫面的視覺形象關于認識和知覺的一種思考方式,它是對復雜形象的簡化、提煉和升華。因此需要充分發揮設計師的主觀創造力和理性推理,保證設計產品的可識別性,避免從文創產品中立即窺到藏戲人物面具本身的具體形態,而是在打破對具體形態的描繪后,觀者仍舊能跟尋設計師的理性邏輯看到隱藏其中的藏戲人物面具的構成要素,如造型、色彩、排布等。
藏戲人物面具多為平面面具,因此可以看作是簡化的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經過二維轉化后以立體化視覺語言呈現,新的表達形式也會為產品的構思設計帶來更多靈感。二維轉化設計方法的應用前提是充分了解藏戲人物面具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如此才能夠滿足人們日漸個性化、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并引導人們感受文化之美,關注文化內涵。
4.4 基于傳統文化價值創造的設計實現
文創產品的設計基礎是文化,只有出色地表達了文化內容,才會具有其他產品不可替代的價值。文化傳達就是文創產品設計的宗旨。消費者通過購買文創產品,獲得關于藏戲人物面具文化的信息,并享用其文化價值。為了優化消費體驗,應該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設計者往往需要植根藏戲文化土壤進行深入研究,立足市場,洞察消費者心理。設計者成功對消費者進行文化輸出后,基于文化價值的設計才能得以實現。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藏戲中人物面具的藝術特征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基于平面軟塑特征的要素提取法和基于可識別元素的創意構成轉化法。二者實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設計過程,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暢想,從來都不能拋開文化去談設計,因此在設計前需要總結設計構思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為了讓設計作品進一步體現出藏族的地域性特征,有時需搭配場景使設計出的作品更加生動鮮活,同時還應借鑒多領域的設計方法。設計者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深入挖掘藏戲人物面具文化,肩負好傳承與保護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陳怡琳.藏戲近幾十年來的變遷[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4.
[2] 馬達學.青海民間藏戲面具藝術[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8(3):38-41.
[3] 楊嘉銘,趙心愚,羅布江村.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57-61.
[4] 劉志群.西藏儺面具和藏戲面具縱橫觀[J].西藏藝術研究,1991(1):58-70.
作者簡介:余茜(1996—),女,江西贛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時尚藝術設計。
李春曉(1976—),女,浙江溫州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服裝配飾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中國文化視角下大學生審美教育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2-20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