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粉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會采用提問式的教學引導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但是在教學進行時,盡管教師進行了大量的問題引導,如果學生無法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而,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關注于如何基于教學引導。在本文探究中,結合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提問提供展開探討,希望通過有效的方法研究,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不斷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思考;能力;策略
前言
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習的引導下,學生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現有的認識提出一個問題,這比學生在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更有意義。因為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和思考能力,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對于數學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另外,在課堂學習與提問的過程中,有效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讓學生在基于問題引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與探究,可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以情境學習為引導,讓學生產生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引導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對教學知識產生依賴,學會提問,教師在教學進行時,就需要為學生的體驗式學習創造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在給予學習環境的引導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提出問題。而且通過大量的實踐表明,教師在設置情境的過程中,相應的情境越具有啟發性,越能引發學生思考,達到的學生提問的效果就會愈加明顯。
比如,在關于認識長方體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進行時候,我為學生準備了長方體的學具,在以小組為分組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說一說、看一看的方式,討論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有著怎樣的發現?隨后,在根據小組內的發現和提出的問題進行匯總,尤其是一些學生的提問涉及到本節教學的重點內容,在隨后的教學講解和引導過程中,就很好地解答了學生的疑問,而且達到了相應的教學目標,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鼓勵學生鼓勵猜想
教師要在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即使是學生提出的疑問或者是猜想是錯誤的,但是在學生提出疑問的過程中,就代表了學生在不斷思考,在這一學習的引導下,學生就收獲到了學習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關于“銳角和鈍角”這一學習內容時,在教學進行的過程,我先讓學生回憶了關于長方形的特點,在這里回答中,學生立馬想到了長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并且都是直角。隨后,我讓學生通過猜一猜的方式,對一個長方形再被剪掉一個角后,還剩下幾個角。學生立馬大膽猜測,有的學生認為應該是三個角,有個學生認為是五個角,在這一猜測的過程中,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后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的方式,讓學生將自己的猜想與結果相結合,進而引出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關注,而且達到了學習目標。
三、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提問
在引導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發現適當時機的選擇,能夠更好地達到對學生提問的啟發性,讓學生在基于教師的引導下,在自己的思考和觀察中,自然而然的引出問題。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在學習引導的過程中,在引導學生進行提問的時機的選擇時,如果教師選擇在課程開始時,就通過引導式的方式讓學生來提出相應的疑問,顯然,學生提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與課程學習之間的聯系,而且學生的提問也沒有意義,因此在選擇適當的時機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對面積的定義、單位以及面積的計算公式的講解之后,再次引導學生,讓學生進行提問。在這一學習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會更加形象和具體。而且在提問的過程中,學生也對已經學到的知識進行了鞏固,更有利于通過學生自己提問和思考的方式,促進對知識的吸收與接受。
四、結束語
對于教學的引導來說,即使是教師在教學時給學生提出了大量的問題,但是從學習效果而言,還不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提出一個問題。因為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積極思考和參與,因此,在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給各個方面進行關注,在學生敢于質疑和大膽猜測的教學過程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黃斌. 淺談小組合作下小學數學提問策略[J]. 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2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