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峰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高校思政教育應得到進一步優化,教師要積極引入新的授課理念、授課方式,以此更好地引發高校生興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促使他們更為主動地投身到之后的就業中,從而全面增強教育質量。鑒于此,本文將針對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展開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一、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
(一)幫助高校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高質量的思政課程能幫助高校生樹立向上、積極的思想觀念,提升其愛國情懷、民族精神,提升高校生的思想寬度、深度、廣度。高校思政授課的目標便是幫助高校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使其能更好地領會當前社會主流向上價值觀的深刻內涵。高校思政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高校生的學習和生活關系較為密切,高校生通過學習思政課程內容,可更好地認識到自身的社會價值,有利于其更好地將自身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
(二)有利于陶冶高校生情操
高校思政教育意義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它在影響高校生養成良好情操的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思政課程的作用不僅培養高校生內在精神,還可對其未來就業及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思政課程,高校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有助于其樹立科學、向上且有意義的人生觀,這極大拓展了高校生的人生格局。在開展高校思政課程時,教師可結合新時代的重要特征,鼓勵高校生深入探究新時代的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陶冶高校高校生的情操。
二、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長效機制策略
(一)提升教師思政素養,為思政課程建設打下基礎
在新時期下,若想提升和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應將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放在授課工作的重要位置。教師是開展授課工作的根本,也是振興我國教育行業的源頭,因此,教師應深入學習更為優質的思想觀念,不斷增強自己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努力扮演好高校生領路人和引導者的角色。為讓教師素養提升到新的高度,高校要提高自己視角站位,將培養教師思想政治素養置于主要地位,進而教授出“四有”新教師。其一,教師要堅定信念,深入學習貫徹黨的教育思想,努力學習相應的教育理論,做一個自信、自強、自尊的新時代教師。其二,教師應重視自我人格培養。增強自己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科學的道德觀念,能讓高校教師養成更加高尚的情操。其三,提升授課水平,深化自身知識儲備,拓寬自身知識面,這樣方可擁有扎實學習。其四,教師要具有善良、仁愛之心,這樣方可學會尊重、理解高校生,從而為之后的思政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二)提升思政學習自覺性,營造思政良好氛圍
高校師生若能具有良好的道德自覺性,對之后的思政教育工作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當前很多高校生并未充分認識到道德對自身生活的影響,經常在無意中行出一些背離道德的言行,這對高校思政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提升師生的思想政治自覺性變得尤為重要。在高校,提升師生的思政自覺性需對以下幾點提起充分重視:其一,將高校的道德教育和師生的自我教育相結合,從外部和內在同時實施思政自覺性的提升。其二,開展相應的思政模范學習活動,借助優秀人物的事跡鼓舞高校師生不斷披荊斬棘、奮力前行,進而使起樹立優質、高尚的思想信念。其三,必須要著力發展高校師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其生出高水平的明辨是非素養,讓他們在社會生活和學校中發展出優質的道德情感。最后,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弘揚社會主旋律,奮力傳播我黨推崇的正能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心中,使其成為高校師生的內在精神追求,從而為高校思政教育打下堅實基礎、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因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
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這漫漫的時間長河中,中華民族無形中累積了不少的優秀思想文化。高校在實施思政教育時,可以此為根基謀求更高程度的發展。因此,高校師生努力繼承、發揚這些鼓舞人心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不知不覺間增強高校思政教育整體的水平。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面前存在著很多問題,將立德樹人的精髓滲透到思政教育需從兩方面入手。其一,高校應大力弘揚優秀傳統問題,讓師生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在日常工作中,教師可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字、影像作品對優質傳統文化實施宣傳,進而促使高校生形成講仁愛、崇正義的思想情感。其二,高校師生應堅決抵制錯誤思想,堅守正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園,這樣方可從根本上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若想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可以從提升教師思政素養、提升思政學習自覺性、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等層面入手,以此在無形中促高校思政教育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獲得長效有力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月琴.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創新[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6):139-142.
[2]李兵,李濱,張志維.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教育研究[J].職業技術,2020,19(12):56-60.
[3]王聞萱,張慧.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原則、挑戰及路徑探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