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摘要:數學是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科目之一,其知識內容既具備了趣味性,也存在著抽象性。但由于當下時段,部分初中數學教師自身的教學手段、教育方式較為單一化,難以降低數學知識學習理解難度的同時,還容易影響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可以立足趣味引導的視角,采取游戲引導、生活引導、拓展引導等富含趣味性的方式進行授課,一改以往單調、乏味課堂學習氛圍的同時,助力初中生數學知識探索激情的增長。
關鍵詞:初中生;數學知識;趣味教學
教育現代化的發展,使得諸多新式的教學手段、教育方式出現在廣大教師群體的視線當中,對傳統板書文字教學格局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促進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效率、效果的提升。趣味教導作為時下極具有效性的教學理念,主要是指教師基于趣味引導的視角,利用備受初中生喜愛,且更易于初中生接受的方式進行知識講解,優化初中生課堂學習感受的同時,提升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一、采取游戲引導,煥發學習活力
游戲引導是指教師將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安排與初中生喜愛的課外游戲活動相融合,為其創設輕松、歡快的游戲氛圍,使其在游戲化的課堂上既能夠學到知識,還可以感知到學習的樂趣。教師采取游戲引導的方式來煥發初中生的學習活力,旨在發揮初中生喜好玩樂的成長天性,使其在游戲環節中可以保持更為活躍的思維狀態,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進行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學“平方根”這一課程時,可以創設“搶七”的問答游戲,教師負責提出問題,初中生進行計算搶答,首先得出正確答案的學生計一分,最先累積七分的初中生獲得游戲勝利。如,“各位選手請聽題,哪兩個數字的平方根相加等于10?”教師給出題目。初中生A進行搶答:“老師,是16和36。因為16的平方根是+4和-4,36的平方根是+6和-6,所以答案是16和36?!苯處煵扇尨鸬姆绞竭M行游戲教導,通過調動初中生的求勝欲望,點燃其參與游戲的積極性,為其提供充沛學習動力的同時,在緊張刺激的游戲環節中實現學習活力的煥發。
二、采取生活引導,強化學習理解
生活引導顧名思義,即,教師利用初中生熟知的生活事物、事例作為教學的載體,讓其在剖析生活元素的過程中掌握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教師采取生活引導的方式來強化初中生的學習理解能力,旨在發揮初中生更加親近生活、熟悉生活的優勢,借助具體的生活元素來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提升初中生對數學內容探索的親和力的同時,促進初中生對現階段數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教學“平移”這一課程時,可以聯動初中生熟悉的生活事物進行解析。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初中生掌握事物“平移”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繪畫一個三角形,并畫出三條平行線,借此表示三角形的平移運動。而后,教師可以引導初中生思考,在生活中存在哪些事物的平移運動。如,“火車在軌道上的行進”、“垂直電梯的上下運動”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設備的使用,具體展示生活中發生的“平移”,進一步提升初中生的課堂學習感知,加深其對于“平移”知識的理解。教師立足生活視角展開教學,既有利于降低現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增強初中生的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初中生在生活中發掘數學知識的技能,促進初中生數學知識探索洞察力的強化。
三、采取拓展引導,擴大學習掌握
拓展引導簡而言之即,教師對現有的教學材料進行延展與延伸,借助與課內知識存在一定關聯性的課外事物作為教學的載體,使初中生在探索課外內容的環節中掌握更為全面的數學知識。教師采取拓展引導的方式來擴大初中生的學習掌握,旨在發揮課外事物多元化、多樣化的特點,使初中生的學習思維、學習眼界可以打破教材書本的限制,擴大其數學知識學習范圍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拓寬其數學內容的來源渠道,進而在更具廣泛性的課外內容探索中促進全面數學基礎的塑造。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之余的時間,組織初中生進行數學課外探索活動。如,開展課外書籍閱讀活動,教師可以為初中生推薦適合其當下閱讀的數學讀物,使其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教材以外的數學內容。《什么是數學》、《數學與知識的探究》就可以成為很好的素材,其中既呈現了諸多有助于初中生學習成長的數學知識,還高度闡釋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數學與哲學、思想等內容的聯系。又如,組織初中生進行課外影片觀看活動。在此一活動中,教師可以選取紀錄片、影片作為教學的素材。紀錄片的優勢在于其具備的客觀性,可以加速初中生數學觀念的塑造;影片的優勢則體現在其本身的趣味性,初中生觀看時既能夠學習到知識,還可以在感知到學習的樂趣,釋放自身課業壓力的同時,在精彩、豐富的課外探索活動中,加速自身全面基礎與完善思維的塑造。
總而言之,趣味引導旨在調動初中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以更為飽滿的精神狀態進行知識求索,點燃初中生學習激情的同時,助力其綜合數學素養的塑造。
參考文獻:
[1]王永智.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08):139-140.
[2]王新宇.初中數學“趣味課堂”教學探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0(05):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