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彩
摘要:《河南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主要目標任務: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切實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課程思政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特征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是保障實現“三全育人”的必然選擇。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關鍵詞:新時代 ?課程思政 ?路徑研究
《河南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主要目標任務: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切實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要求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機制。加強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重點建設一批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實踐基地。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課程思政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特征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是保障實現“三全育人”的必然選擇。
一、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闡釋
(一)新時代的內涵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宣示,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飛躍,堅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時代使命。這一重大政治判斷為我們黨制定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提供了根本依據,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判斷,以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為理論指導,以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和深層次、根本性變革為現實根據,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深刻認識這一重大判斷的科學性,對于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以堅定自信的姿態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具有重要意義。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從歷史維度來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從歷史主體的發展態勢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從時代主題和發展潮流來看,要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習近平時代觀是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最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現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關高校的探索,指依托、借助于專業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2019年11月10日,第九屆全國職業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論壇上,全國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研究院成立。課程思政研究院的成立宗旨是研究交流提升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質量,研究院的工作思路是依托各個研究中心分布分類,以項目為載體推進工作,形成成果、形成輻射,從而助力職業院校人才培養。
二、關于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
(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
課程思政要通過深化課程目標、內容、結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育教書育人的作用。課程思政正是要立足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扎根于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因此,課程思政要聚焦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改變課程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的原有路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之中,就像鹽溶于水一樣,無形無色卻又無處不在,填補專業課程教學在教書育人環節上的空白,打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從而使全面協同育人落實到細微之處。
(二)構建多維立體的教學體系
課程思政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堅定的政治方向為核心,以明確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元素為主題,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教育課多維立體的教學體系和協同發力的育人團隊,推進“全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設,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載體。使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滋養。挖掘和運用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促進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
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評價等與教學相關的問題上構建多維立體的教學體系。
在教學目標上要明確每門課程甚至每一專題的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等不同層次的目標,以利于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在教學內容上要強調聯系多層次的實際,包括理論實際、現實實際、學生思想實際;在教學對象上要注重了解青年群體的共性、當代中職學校學生的個性,以使教學更符合學生需要;在教學方式上注重提高教師講授質量的同時,還注重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及自我學習等創新;在教學效果評價上不但注重最終的考核,還注重過程的考核,不拘泥于考核的形式,更注重學習效果的評價。
(三) 挖掘課程內容的德育元素
專業思政的關鍵在于深挖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和德育元素,把“專業課程”作為價值與科學連接的“精神中介”,把立德樹人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從《國學》、《職業能力指導》、《工匠精神》等系列課程中挖掘探索出來的德育精神包括:一是中國精神的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鼓舞和推動學生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要鼓勵更多的學生弘揚中國精神,發揮創造活力,激發使命擔當,踐行報國之志。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三是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從《汽車維修》、《機械制造》、《電工電子》等課程中注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強專業榮譽感。此外還需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嚴謹求實精神的培育等。挖掘用好各門課程內容的德育元素,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基礎性的戰略工程,需要同向發力、協同用力、群策群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馮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N].光明日報,2014-6-10.
本文系周口市教育體育局2020年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工匠精神素養下中職學校課程思政教學范式探索”(項目批準號:zj202003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