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瀚澤 包德福 楊靜楠



關鍵詞:文創(chuàng)產品 山水文化意象 智能交互 Arduino 設計研究
引言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意象”在歷史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太多美好的東西,春花秋月,梅蘭竹菊,抑或是亭臺樓閣,高山流水……當事物景觀擁有了情感色彩,它們所指代的就不僅僅是是客觀的物體,而是一種心境,一種情感,一種美學觀[1]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潮流席卷人們視野、產品識別性因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而慢慢流失的當下[2] ,我們亟需以一種新的視角去認識、設計文創(chuàng)產品。目前,從以智能交互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風頭正勁,從新興技術的角度出發(fā)去探索基于文化意象的產品設計、探索傳統(tǒng)文化意象的現(xiàn)代化表達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一、山水文化意象研究及文獻調研綜述
(一)山水文化意象綜述
山水文化意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一個具有高度美學價值與哲學內涵的文化意象。它與自然景觀中的青山綠水有所區(qū)別,也不同于西方文化中“風景”的概念,而是一種精神與審美的象征。儒家將士大夫的精神品質融入山水,道家認為山水是忘情散懷、自然本真之所在[3] ,佛教有“見性成佛”、“頓悟”等思想。儒、釋、道三家對山水的看法共同構成了中國山水文化的哲學基礎。“意象”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核心之一,是指寄托了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簡單來說就是被賦予了“意” 的“象”。在歷史中,人們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基于客觀景觀的獨特價值觀、美學觀,山水就在這個過程中由客觀的物象升華到了主觀的意象,這即是山水意象的演化過程[4] 。
山水文化意象被歷朝文人視為美的存在。無論是在詩詞歌賦里還是水墨畫卷中,文人墨客對山水的那種無以言說的親密感與歸屬感都顯而易見。在文學中,山水往往是人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文化意象。王之渙眺望遠方山水,留下了“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樣蕩氣回腸的詩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如果說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山水滋養(yǎng)了國人的品格與志趣,那么書畫作品中的山水意象則是滋養(yǎng)了國人的審美情趣,例如說圖1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這幅畫用墨淡雅,表現(xiàn)出作者晚年隱山林而忘江湖的志趣,這同時也是一種道家思想的闡發(fā)。歷朝歷代對于山水的描繪不僅是對客觀景物復寫,更表明了畫家精神情感與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個時代審美歷史的重要印記。
概括來說,山水文化意象有以下三方面的美感。
1.文化美。山水這一意象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過歷史洗練之后所沉淀的結晶,不論是儒釋道的哲學解讀還是文人墨客留下的氣勢磅礴的詩句,山水意象的精神之美都已經(jīng)寫進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當中[5] 。
2.形式美。山水意象在視覺審美上的最大載體就是國畫。借由水墨這一載體,山水意象的文化美得以轉換為形式美,得以在視覺上充分展現(xiàn)歷代文人墨客的審美情趣:或層巒疊嶂,或巍峨高聳,其綿延壯闊的形式是人們心中詩意的化身。無論是筋、肉、骨、氣的筆運氣勢,亦或是濃、淡、干、濕的墨色運用[6] ,都是山水畫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3.韻律美。從自然到畫卷,從畫卷到詩詞,山水的美與生動不斷被歷史的長河所洗練。千年的時間長河為山水意象平添一份朦朧的美感,不論是山巒綿延的線條,還是林間盎然的生機,都體現(xiàn)了山水意象的生動與韻律美。
(二)山水意象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應用要素
以文化意象為基礎進行產品設計在本質上來說就是通過創(chuàng)新的設計手法將文化意象引入到產品之中,使得用戶在使用和欣賞產品的過程中可以直觀地感受、體驗到其中蘊含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山水意象是一種具有多元審美特點的文化意象,這其中的許多審美特點都可以提煉為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要素,以便用戶直觀感受。這里筆者將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為了以下三點:
第一個特點是線條美。山水的線條呈現(xiàn)簡練綿延的姿態(tài),可以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抽象,為設計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條件。例如說山水起伏綿延的形式美與聲音的高低頻率相對應,形成一種相似又不同的呼應,再配合以燈光的變化,可以展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山水之美。
第二個特點是虛實美。山水意象的背后蘊含著極大的哲學思考。古人云“虛者空也,實者有也”,又云“純陰不生,純陽不長”。“空”與“有”必須同時存在才能使得陰陽調和。在山水畫卷中留白與著色的部分既形成對比,又交相呼應,看似對立的虛實與黑白就這樣被有機地整合到了同一張畫卷之中。當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關系運用到產品設計當中時,可以深入思考運用材質、形態(tài)、結構功能等角度進行體現(xiàn),達到一種既有對比又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狀態(tài)。
第三個特點是寫意美。有關意象的產品設計其實是一種由“象”到“意”再到“象”的過程。而山水意象同樣也是具象的風景與抽象的文化所結合的產物。這樣的基本屬性的結合又展示了山水超脫于這兩者之外所體現(xiàn)的一種氣韻,在產品中的體現(xiàn)就是通過流暢的形態(tài)與合理的比例關系所產生的視覺語言,故可不拘泥于景物與具象的形態(tài),用更加生動而有韻味的形式展現(xiàn)山水意象。
二、基于文化意象的智能交互產品設計流程
(一)文化類產品設計方法文獻調研綜述
前人已經(jīng)做了不少有關文化類產品設計模型、分析方法等的研究。其中Leong和Clark(2003)提出了一個研究文化對象的框架[7] ,他們將文化對象的解讀過程分為了三個特殊的層次,分別是外部的“有形”層次、中間的“行為”層次和內部的“無形”層次。
之后,林榮泰(2005)等學者總結出一個研究文化的框架[8] ,這個框架將文化分為了三個層次:分別是包括食物、服裝和交通相關物品的物質文化層;包括人際關系和社會組織的社會或行為文化層;以及包括藝術和宗教的精神或理想文化層。這三個文化層次可以與Leong和Clark的三個文化層次相吻合。在文化設計中融入文化對象的同時,文化設計的三個特征被確定為:1.包含故事、情感、文化特征等特殊內容的內部層面,2.包含功能、操作關注、可用性、安全性等的中間層面,3.處理顏色、紋理的外部層面,形式、裝飾、表面圖案、線條質量和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