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尹 田潤平
摘 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國社會進入后疫情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學生心理問題激增、教師信息素養欠缺、課程內容聚焦難度增加等挑戰。為了更好面對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進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新時代;后疫情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國社會進入后疫情時代,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逐漸回歸到正常狀態。當前,對高校育人目標全面化、教育方式多樣化、教育內容時代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于學生、教師和課程三方面。如何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將抗“疫”元素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課堂,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心理和情感問題,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能素養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原因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人們更加倡導追求健康的生活,更關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高校思政教育也要進行育人目標更加全面的轉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育人的重點除了知識傳授以外,更注重學生吸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影響到人的正常心理健康,產生情緒波動起伏。一方面,面對沒有完全消失的新冠肺炎病毒,高校作為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很容易成為公共衛生事件的集中突發區域,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很容易因此受到影響。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面對疫情形勢的情緒表現上,學生選擇頻次最高的情緒依次為平靜、擔心、安全,較高的為懷疑、緊張、茫然,只有極少數學生選擇了心慌、恐懼、失控和絕望的情緒。[1]說明學生在接收不斷更新的疫情信息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焦慮與慌亂的心理。另一方面,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后,由于學生不能隨意外出,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來自于網絡。一些錯誤的疫情信息通過互聯網平臺肆意傳播,不僅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塑造,而且因大學生對眾多的網絡信息缺乏相應的辨別能力,比較容易產生抱怨、憤怒等負面情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時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1.教育載體之變,顯現教師缺乏信息素養
新時代網絡課堂的廣泛運用,到如今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已經成為新常態,這一改變在教學載體靈活性的基礎上也反映出教育方式多樣化。教育的載體空間已經突破教室和學校,遍布于網絡覆蓋的所有地方,在線教育已被日?;?,形成了一個全鏈條式。從內容到方式,從講授課程、知識討論、課后作業到考試檢測的在線教學模式,線上線下雙線混合教學將成為未來學校在教學意義上的基本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載體的轉變不僅是以課程載體為代表的傳統載體和以網絡載體和手機媒介載體為代表的新興載體之間的轉變,而且還包括了顯性載體和隱性載體之間的轉變。這就對思政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個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人不僅需要擁有獲取、整合、管理、評價信息的能力,而且還應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理解,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能力、思維及修養。[2]這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出身的思政課教師而言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有些教師由于不能將新媒體網絡技術運用自如,所以對于課程資源的挖掘能力不足,不能夠做好輿論動態的信息收集和時事政治的素材整理;對于社交平臺軟件功能不熟悉,準備不充分,影響到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教學效果不佳。
2.形勢語境之變,加大課程內容聚焦難度
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符合國際國內的環境形勢,確保今天的受教育者獲得未來適應社會的技能和綜合素質。2020年以來,國內外形勢發生著眾多變化,我國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決策方案、管控方式、經濟運營、醫療保障以及有條不紊恢復生產發展等都體現了我國政策優勢和智慧。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實踐及因此凝聚的抗疫精神,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時教材。同時,戰“疫”故事和戰“疫”經驗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個體層面都充分彰顯了大德、大愛、大擔當的中國精神,展示了中國故事、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內容。[3]面對如此具有時代性的教學內容,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者,如果只將全部有用的知識一味灌輸傳授給學生,而不加以甄選重點、難點和優化內容,沒有對于理論的深入理解和體會,豈不是又將與時事政治緊密結合的內容變成了印在紙張上的“死知識”。
后疫情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盵4]直面新挑戰,抓住新機遇,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提升。
1.因事而化: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因事而化,要抓住事物、解疑釋惑、化解難題。當代大學生需要化解的不僅是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對前途未來的困惑和對疫情后續進展的迷茫。應堅持圍繞學生,遵循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關心、幫助學生中教育和引導學生。
第一,樹立崇高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追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理論源頭,提高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盵5]面對新時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和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看待疫情的發生與發展,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實踐行動中成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第二,夯實堅定信念。要引導學生學會危中見機、化危為機,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力量。要引導學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認真做到“兩個維護”,不懼怕、不畏縮,堅定信念與決心,跟著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特別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學校的關心、集體的溫暖。
第三,增強必勝信心。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大學生堅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黨中央果斷決策,從武漢封城阻斷疫情擴散到快速投入建成火神山醫院,再到全國醫療物資的迅速集結,眾多黨員干部投身一線參與抗疫行動,愛心人士捐款捐物不停歇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常態化疫情防控戰役也需要來自高校青年學生的共同參與和努力。要增強青年學生的必勝信心,始終相信在新時代背景下,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民的前進。
2.因時而進:提高教師信息技能素養
第一,因時而進,要抓住時機、銳意進取、謀求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更應該提升信息技能素養,與時俱進,這是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性要素之一,對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也是教師個人職業素質的進步發展。
第二,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在線教學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6]新時代尤其需要將生動實踐融入思政課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讓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活起來”?;ヂ摼W、移動技術、大數據三者的結合,無疑會對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7]線上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不應局限于講授課件或觀看視頻、閱讀資料,在線學習的重點應該是學生學習,應堅持“八個統一”,有效增強學生的國家使命感、民族認同感、社會責任感、生命敬畏感,并提升政治辨別力和心理承受力。例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抗疫思政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邀請了學校附屬醫院參加國家中醫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們走上云端思政課堂,講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親身經歷和感悟,教材生動鮮活,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親和力、說服力。
第三,構建全媒體矩陣,加強師生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校園自媒體矩陣來加強常態化思想政治學習宣傳,著重在“兩微”平臺有實效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努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媒體構建溝通交流平臺,了解和把握每一個學生所想做、所思考的事情,分級分層分類地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檢查學生健康安全狀況和所處位置信息時,應該進一步了解學生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讓師生在溝通交流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從而擺脫封閉感、無聊感和迷茫感。
3.因勢而新:對接課程中后疫情時代新內容
因勢而新,要抓住大勢、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不是脫離實際的創新,也不是顛覆本質的改革。而是掌握了情勢、規律,來增強內容的適應性、信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特征決定了其內容要緊扣國家大勢,不斷適應時代情勢變化。出發點在“勢”,落腳點在“新”,要及時進行調整更新,有效對應結合課程中后疫情時代新素材。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將抗擊疫情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元素的事例融入實踐教學中。另一方面,要持續組織學生進行志愿行動和捐贈活動,將愛國情懷有效轉化為具體實踐。愛國主義最終要回歸于個人的具體實踐,脫離實踐的愛國主義是不存在的。[8]進入后疫情時代,整個社會都處于如火如荼的復工復產復學狀態,要教育引導學生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之旅,于實踐中感悟并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教學內容也要加強公共危機意識和安全教育。在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時期,向學生開展危機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而通過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能夠用實際行動示范性教學,引導學生參與防控疫情實踐,踐行青年的使命與擔當。此外,還要采用反面教材開展警示教育,收集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觸犯法律法規、有違社會公德、破壞公共秩序及侵害公共利益的典型人物與事例來教導學生認清其錯誤言行的本質及危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張力。
參考文獻:
[1]常凡,艾華,張靖,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心理需求與應對舉措研究—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0(9):3-4.
[2]吳砥,周馳,陳敏.“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56-64.
[3]鄭琳川.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實踐出路[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4):1-5.
[4][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4-5.
[7]艾四林.新時代如何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0.
[8]彭菊花,盧育強.后疫情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9):37-41.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