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亦琳 陳紅 奚夢瑤 王會戰
摘 要: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但由于經濟、社會、歷史等原因,當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存在活化創意不足、活化形式單一、傳承乏人等問題。文章提出渲染式體驗、沉浸式體驗和情景式體驗等活化路徑,有助于促進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活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彩色的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助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S202010704051)。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非常豐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位于渭南市的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是陜西諸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之一。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歷史悠久,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20世紀中葉堯頭窯由盛而衰,窯場規模縮小,產量急劇下降。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程度和保護力度的加大,以及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國家戰略的相繼實施,澄城縣利用政策優勢,大力開發建設了堯頭窯文化生態旅游園區,堯頭窯又迎來了新的生機。
2006年5月,堯頭陶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2013年4月,堯頭窯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2014年2月,堯頭鎮被國家住建部評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2016年,歷經三年打造的澄城縣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園區建成,并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但是,當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仍然存在活化創意不足、活化形式單一、傳承乏人等問題,嚴重影響著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堯頭窯遺址是中國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古窯址遺址群,被稱為“中國原生態陶瓷活化石”和“中國現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對研究我國北方古瓷窯有著重要意義。
(一)歷史價值
根據考古發現和相關研究,澄城堯頭窯陶瓷的燒制最早可能始于漢代,發展于隋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趨消亡的趨勢中,澄城窯還能燒制青瓷,這種現象在北方瓷窯中極為罕見。堯頭窯遺址展示了從唐朝到現代制瓷歷史的變遷,是制瓷歷史的實物例證,堪稱燒瓷技藝的活化石。
(二)文化價值
堯頭窯瓷繪風格獨特,純樸的民間美術風格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其與民俗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深刻地凸顯了當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與世態人情。
(三)藝術價值
堯頭窯陶瓷有著與眾不同的古樸風格和豐富的裝飾藝術,在刻畫技藝方面,筆觸靈活,線條挺拔,并充分體現出當地人文風尚的雄健樸素與敦厚,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當地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
(一)活化創意不足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明清時期堯頭窯工藝日臻純熟,當時燒制的瓷器,大部分是當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用品,種類繁多,諸如缸、盆、碗、爐、罐、瓶、盞、托、燈、玩具等,裝飾藝術不斷更新,題材極為廣泛,兼具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然而,步入現代社會,面對陶瓷行業激烈的競爭,堯頭窯陶瓷工藝簡單、創意不足的弊端日漸凸顯。與官窯陶瓷相比,堯頭窯作為民窯,其陶瓷產品略顯粗糙,更具使用價值而不具收藏價值。然而,現代社會陶瓷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形式單一的堯頭窯陶瓷并不具備競爭力,急需在形式和價值上進行創意開發。
(二)活化形式單一
黑瓷是堯頭窯的特色,被稱為瓷中“黑珍珠”,不同于“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黑瓷個性鮮明,具有質樸、渾厚、簡潔、大氣的藝術風格。但是堯頭窯現有技術和設備生產出來的黑瓷產品缺少精品,現有技師生產出來的產品藝術價值不高,部分產品實用性和美觀度較差。堯頭窯目前尚無規模化的制瓷工廠,主要是作坊式生產,僅存8家各自為政的手工作坊在生產,品種式樣單一,創新設計缺失,質量參差不齊,價格隨意性較大。
(三)傳承乏人
目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7人。尚無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1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8人。由于沒有系統的教學培訓機制,堯頭窯黑瓷制作技藝幾乎后繼無人。堯頭窯陶瓷的傳承是父傳子,代代相傳。但筆者在堯頭窯文化生態旅游園區實地調研中發現,目前只有老一輩人還在繼續從事這項技藝,盡管這一技藝已傳承千年,但是當今時代,由于盈利較少,年輕人更愿意外出務工而不是傳承燒窯技藝。在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堯頭窯周家第十一代傳承人周師傅的訪談中,周師傅講其小時候學習燒窯“是被用棍子打出來的”。雖然當前傳承人也收徒弟,但是其傳承不僅耗時耗力,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實踐和琢磨,而且其收益也不穩定,難以持家,所以傳承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一)渲染式體驗
渲染式體驗既包括人的感官體驗,又包括人的認知體驗。將人的行動與知覺相融合,通過周邊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使游客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與影響,通過各類感官知覺對堯頭窯遺址產生一個初步的印象。
1.重視有聲廣播
可在堯頭窯文化生態旅游園區內部游線兩側和一些重要遺址點布置形似堯頭陶瓷的景觀音箱,在游客走近時自動廣播堯頭陶瓷工藝品的寓意與價值及有關堯頭窯的故事等,讓視覺與聽覺相輔相成互相襯托,使堯頭窯遺址的歷史更具有立體感,加深游客對堯頭窯遺址的了解。
2.開發“尋瓷”路線
可以“尋瓷”為主題打造遺址旅游路線,串聯景區內觀窯廟、李家祠堂、堯頭老街、白家作坊、宋家祠堂、周家祠堂、堯神廟遺址、宋窯燒造區、周珠懷瓷坊、金元瓷窯十大景點,在特色游覽路線內訪古尋瓷。每一處景點都設立有聲的“尋瓷”提示,激發游客參與“尋瓷”的興趣。
3.舉辦陶瓷印象展
以每個季度為一個小周期,發放召集令,尋找民間的藝術家、攝影家,對堯頭窯遺址內的各個遺址點,以及展區內的各種擺件、碗盤、風鈴、玩具等陶瓷制品進行創作、拍攝。再以每年為一個大周期,將每個季度的作品進行展覽,向游人充分展示堯頭窯遺址的魅力。通過舉辦陶瓷印象展讓游客參與其中,加深游客對堯頭窯遺址的全面了解。
(二)沉浸式體驗
1.開發研學游
近年來,研學游愈來愈受游客的青睞,是因為研學游寓學于游,寓學于樂,在旅游的同時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堯頭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遺址類景區,非常適合做研學旅游,既可以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也可以面對陶瓷愛好者。通過在堯頭窯遺址的參觀、訪談、體驗等活動,加深游客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歷史、文化、價值的了解,進而通過游客的口碑宣傳,促進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2.DIY體驗
自己動手做(Do It Yourself,DIY),是指根據個人特性,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陶瓷工藝品。堯頭窯陶瓷主要包括泥漿、制土培、施釉、鍛造四道工序。游客可以選擇施釉,釉色多為白、青、黑三種顏色,花色包括白黃、藍色及棕紅色,也可以選擇進行裝飾,選擇好模型,根據材質要求進行裝飾加工,其中經典紋路包括黑釉刻花、黑釉劃花、白地青花、青釉刻花等,經典花型有梅花、菊花、蝴蝶、石榴等;可以根據個人特性設計紋路,如二次元卡通人物、個人肖像、各類名勝等;再者,也可以自行設計圖稿,交由堯頭窯當地工藝老師傅進行相關制作。通過DIY體驗,不僅可以提升游客對于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興趣,還可以激發當地手工藝人的創造性思維,創造出更加引人入勝的既有古典韻味又有時代特色的工藝品,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三)情景式體驗
在堯頭窯文化生態旅游園區開展傳統節慶慶祝活動,可以使當地民風民俗、技藝等得以傳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向外延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進行創新型傳承。
1.舉辦地方民俗文化節慶
截至2018年6月,澄城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澄城刺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洪拳鼓、柳池芯子、澄城面花、澄城手繪門簾、澄城鼓吹樂藝術、澄城表演特技“上刀山”、砂器燒制技藝、澄城水盆羊肉、壽圣寺大佛鑼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項(三元五元鼓、武帝廟會、扶老桿、澄城剪紙、威風鑼鼓、澄城土布制作技藝、魏家斜“耍龍燈”、劉卓手工掛面、趙莊廟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19人,其中省級傳承人11人,市級傳承人55人[4]。這些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因傳統節日傳播至今。例如,春節期間的剪紙、紅白喜事中常見的面花刺繡、廟會中的鼓吹樂和鑼鼓等。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園區可以借助澄城縣的以上優勢,精心策劃和舉辦各類文化節慶活動,注重游客的參與和互動體驗,促進人文交流,加強人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
2.開發3D影視
堯頭窯文化生態旅游園區既有積淀深厚的陶瓷文化,又有非常典型的黃土高原自然環境,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展示、傳播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可以在影視劇中植入“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元素,通過傳奇性的故事講述,提升人們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了解;還可在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園區內建造3D展館,展現陶瓷的制作過程,讓靜的文化遺產通過3D影視動起來,進而激發人們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深入了解。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然而,當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存在活化創意不足、活化形式單一、傳承乏人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本文針對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活化現狀,提出了渲染式體驗、沉浸式體驗和情景式體驗等活化路徑,以改善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發展現狀,促進其更好地保護、傳承與發展。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發展和活化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難以帶來維持生計的經濟效益,導致許多非物質文化后繼乏人。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普遍不足,體驗性不強,難以吸引游客的興趣,導致其經濟效益較差。在人們愈加注重參與體驗的休閑度假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必須打破傳統路徑,要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文化、農業等產業的融合,大力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形式。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堅持把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打造“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模式,不僅有助于振興鄉村傳統文化,而且通過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在此背景下,利用鄉村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活化開發,實現與旅游、文化與農業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失為助推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劑良藥。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EB/OL].(2006-06-02)[2021-05-31]. 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2] 文物局網站.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EB/OL].(2013-05-03)[2021-05-31].http://www.gov. cn/gzdt/2013-05/03/content_2395234.htm.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家文物局.住房城鄉建設部 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通知[EB/OL].(2014-02-19)[2021-05-31].http:// www.mohurd.gov.cn/wjfb/201403/t20140307_217284.html.
[4] 搜狐網.澄城非遺:一枝怒放的傳統民俗之花 [EB/ OL].(2018-06-28)[2021-05-31].https://www.sohu.com/ a/238222136_49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