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趙正正
內容提要:恰逢庚子年國慶中國影視市場逐漸復蘇之際,一批優秀影片相繼上映,尤以聚焦新時代鄉村發展和歷史巨變的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甚為奪目。影片緊扣當代國人的家國情懷,基于“小家”“大家”兩個維度拓展開來,把億萬國人對家鄉和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融為一體,以平民化視角來推動影片情節的有序鋪開。影片以五個故事單元來傳達與呈現普通中國人在國家富強、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上付出的不懈努力及為之收獲的歡欣與喜悅,運用悲喜劇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方式,把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事關國計民生、人民福祉有機融入到新時代發展的整體進程中去,使觀眾與各個故事中的平凡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對于新時代的共振與共鳴,有歡樂、有感動,既接地氣又生動感人,從中可見當代中國人深囿于心的熾熱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 《我和我的家鄉》 鄉村美學? 影像化敘事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庚子年中秋國慶檔,相比以往既顯氛圍的不同,歷經疫情中被按下暫停鍵和疫情防控常態下的謹慎觀望期,顯得來之不易,而且愈發的彌足珍貴。眾所周知,一部主旋律巨制《我和我的祖國》可以說是領跑2019年國慶檔的中國電影市場,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足以讓億萬國人為之贊嘆不已!而在2020年中秋國慶檔,被視為《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應時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我和我的祖國》創作的基本范式和主旋律再現,一方面云集了來自國內眾多知名導演和明星演員,以五個看似普通卻意義非凡的小故事再現出各行各業平凡人眼里的“家鄉”(現代鄉村),激發國人對“家鄉”這一承載著別樣情感的獨特空間的美好想象和價值重構。恰逢庚子年中秋國慶相逢之際上映,《我和我的家鄉》的優異表現令人刮目,“連續7天票房破億,在上映第3天,以2.74億的票房,成為當日票房冠軍,接著,在第4日成功逆襲登頂國慶檔;淘票票、貓眼評分均達9.3分?!雹匐m然遭受疫情影響,2020年國慶檔期8天全國電影票房仍有39.52億元,其中《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就達18.7億元,可謂高票房和好口碑比翼齊飛,這樣的佳績以及難得的觀影體驗,再次刷新了億萬觀眾對國產主旋律電影的傳統印象,大大強化了國產主旋律電影在電影市場上的顯著地位。除了自帶中秋國慶“獻禮”光環,《我和我的家鄉》150分鐘的體量可以說匯聚了當前中國電影半壁江山的集體智慧。究其細節,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講述的是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個不同地區的“家鄉”故事,著力從醫療、交通、教育、環境和扶貧等諸多方面給億萬觀眾再現出“家鄉”的“今非昔比”,通過塑造了多個滿懷熱情、勇于奉獻的鄉村建設者典型形象,觀眾們正是借這些與家鄉共同成長、平日里默默無聞的普通人的視角,一睹數十年來“家鄉”的巨變以及脫貧攻堅取得的累累碩果。
一、聚焦平民英雄群像塑造及其熒屏呈現
就藝術呈現形式而言,不論小說還是電影,雖然呈現方式有別,卻都有著塑造英雄的傳統思維和表達邏輯。一般而言,一提及“英雄”,往往多以“時勢造英雄”論之,更有如憂國憂民的屈原、抑或精忠報國的岳飛,很大層面上與國家強盛、民族大義密不可分。創作者從他們各自身上的“英雄壯舉”有感而發,在夾雜著意識形態特質的宏大敘事中建構起中國式的“大英雄”故事。顯而易見,伴隨社會、歷史的發展以及時代的變遷,中國電影制作在內容、形式及風格等多方面隨之發生著深刻地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及“十七年”,中國電影創作深受蘇聯電影的影響,形成了當時主流電影的敘事模式——英雄電影譜系。而這里所謂的“英雄電影譜系”主要包含兩大題材類聚:一類是革命歷史題材,另一類則是革命斗爭題材;尤其在革命歷史題材中更強調“英雄人物片”,主要緣于當時國產電影側重于宏大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對個別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塑造出獨出心裁的英雄人物形象。②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狂飆突進之特殊時期,當時主流對英雄人物的塑造與呈現,從樣板戲到樣板戲電影創作都遵從“根本任務論”“三突出”原則,③塑造了一批“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然而,隨著大眾審美變遷及主流意識形態表現方式的深度轉型,當代電影對英雄人物的刻畫及塑造發生著改變。主旋律電影在自身創新發展過程中,特別2014年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為了讓文藝創作更加接地氣,當代電影的英雄敘事和英雄人物塑造的切入點逐漸呈現平民化視角或轉向,正如侯鈺瑩在論及當前主旋律電影創新時曾指出主旋律電影中英雄主義的重要“轉變”,即“從無敵的英雄到平凡的英雄”“從英雄的夸大化到英雄的平民化”等即為表現。④縱觀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上那些口碑與票房俱佳的主旋律電影,對小人物(平凡英雄)的塑造和著墨越來越重,平民英雄逐漸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片中角色。
不論《紅海行動》還是《攀登者》、甚或2020年熱映的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片中的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沖頂珠峰登山隊、奮勇殺敵的“八佰”抗日將士等等,他們或肩負使命重任,或抱有遠大理想,都以赤子之心來表達他們內心深處濃烈的愛國之情,這些展現在觀眾視野中的人們都是血肉之軀、都經歷著各自普通而平凡的人生,可是他們卻以不俗的英雄壯舉鑄就了群體的力量與偉大。2019年國慶檔大手筆《我和我的祖國》迎著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重要時刻上映,以偉大祖國自成立七十年來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事件為敘事背景,以有別以往的平民史觀塑造了一群在偉大歷史瞬間中發揮關鍵性作用、卻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2020年中秋國慶檔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鄉》,雖沒有延續以往的宏大歷史敘事,卻以平民化視角來觀照和書寫普通百姓的故事與生活日常。通過刻畫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跡,再現他們建設家園中那股無私無畏的螺絲釘精神。五個故事單元從老百姓的當下生活出發,講述發生在當前社會的日常點滴:《北京好人》中張北京拿出自己攢的買車錢給二舅看病,同鄉人之間濃濃的人情味讓觀眾感同身受,《最后一課》中關注患有老年癡呆癥的鄉村教師的無私奉獻和教育情懷,《天上掉下個UFO》抒寫致力于改善山區交通狀況的農民“發明家”,《回鄉之路》中出現致力為家鄉防風治沙之壯舉而讓人瞬間淚目,《神筆馬亮》中駐村扶貧書記馬亮帶領鄉親們為美麗鄉村而建設等等。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比绻f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映照了該詩的前半句,再現了新中國自成立之初到日益強大的時間繪卷,那么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則聚焦于后半句,以“飛入尋常百姓家”之生活變化來見證偉大祖國更加繁榮富強的時代變遷。不可否認的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并沒有諸如新中國成立或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這般中國發展之“光輝時刻”作為故事發生的重要背景,其書寫的不過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和日常點滴。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對于平凡人物的特別呈現,無疑為當前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注入了更具力度的源頭活水,其著眼國人的家國情懷之另一維度——“家鄉”這一表現主題:一方面在敘述上既有荒誕與現實,又有懸疑與科幻;同時在情感上,越發注重人間煙火味的呈現以及普通的人與人之間真情實感的流露與表達,誠如虞曉論及《家鄉》時所言及的,“在這部以空間為軸線,‘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故事中,‘家鄉’已不只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和回憶的對象,更是情感的匯聚之地。那些改變‘家鄉’面貌的普通人身上,讓觀眾共情的并非是艱辛不易的脫貧或扶貧行為本身,而是所承載的人倫情感,它們讓‘鄉’有了‘家’的意義?!雹莶浑y發現,影片中既有讓人倍感溫暖的師生情、夫妻愛等人世間的溫情與真意,又可以從中領略平凡人物建設家鄉、向往美好未來的質樸與率性人生。
回到電影中的一些細節,每每看來,既能讓人回味許久,又被深深地觸動著。《回鄉之路》故事單元可以說是極富戲劇性的轉折意味,由鄧超飾演的喬樹林一出場就給觀眾一種“假土豪”的滑稽、詼諧之形——愛說大話、裝有錢人,粗俗無禮,可是就在這部分的尾聲,以小男孩熱情洋溢的演講來將喬樹林為家鄉奉獻的感人事跡娓娓敘來,高呼喬樹林就是“我想著成為的人”;喬樹林在外地白手起家賺足了第一桶金,立刻回鄉種植用于防風固沙的蘋果林。然而,他回鄉改善沙地之路并非一片坦途,過程中充滿了艱難與周折,其經歷了失敗、破產,卻始終堅持在治沙之路上負重前行。相比而言,在時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喬樹林并沒有貪圖享樂,他謹記高媽媽的教誨,一直記得把他養大的地方,想方設法為家鄉治沙,改善家鄉的自然及人居環境——這些正體現了喬樹林知恩圖報、建設家鄉、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與品格。《最后一課》中范偉飾演的范老師甘愿扎根貧困的小山村,守護大山里孩子的人生夢想,為祖國培養更多有知識、有道德的合格建設者?!短焐系粝聜€UFO》中農民“發明家”黃大寶為了改善家鄉交通落后現狀,探索和試驗各種交通工具,為家鄉人普及科學知識。以上種種,不難發現,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塑造了關愛山區孩子、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深愛家鄉、滿懷感恩的治沙者,一心只為改善家鄉交通條件的農民“發明家”,放棄出國深造機會以及城市優越生活下鄉扶貧的畫家等一系列平凡人形象。影片關注扎根鄉村、建設家鄉的平凡英雄,再現普通人的生活鏡像,在喜劇的氛圍里肯定普通百姓在建設祖國、建設家園之時代征程上的不懈付出,從中傳遞出對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平民英雄的最大敬意。
二、比較視野下中國人的故鄉記憶與家國情懷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對每個人來說,是個無法回避、又揮之不去的獨特空間和情感寄托。古往今來,隨處可見以故鄉為敘事背景的文藝作品。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膾炙人口的佳句道出了無數身處他鄉的游子們遙望故鄉的神思時刻,這里的“故鄉”早已化為詩人記憶與懷念故鄉的情感載體。小說家沈從文無比眷戀的“湘西世界”,只因那片彌漫著真善美和美好人性的鄉野凈土,讓作家反復抒寫而久久不愿離去。作家遲子建筆下東北雪域村落里的童年記憶更是一個有心人對故鄉最美好的記憶和感動瞬間。可如今,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只因信息交互的迅疾以及現代交通的便捷,早已打破傳統認知下人們對時空的想象和思維表達,沖淡了世人對于故鄉的回味以及情感上的不舍與羈盼,在越來越多人的腦海里,“家鄉”逐漸成為一個倍感親切卻又十分遙遠的名詞。
不可否認的是,對鄉村世界的“逃離”幾近成為時下社會發展的一種“常態”。然而,正當很多人眼里的鄉村業已成為回不去的“故土”之時,獨具慧眼、且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當代電影人越來越意識到了回望、重塑鄉村建設美好未來的重要性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一般意義上,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藝術呈現形式,自覺承擔起激發國人漸漸淡去的故鄉意識以及倡導建設家鄉的時代使命與責任。學者陶賦雯曾認為,“在人類諸多感情中,‘故鄉意識’是一種永恒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情愫。千載而下,‘故鄉意識’在藝術領域被多次演繹,它飽含了人們最真摯的情感和眷戀,寄托了人們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它同時也是一個頗為重要的電影美學命題。”⑥進一步地說,故鄉意識可謂長久以來基于人的傳統認知和情感積聚的再現:回望過去,指向生命境遇及人之記憶;面向未來,又被寄寓無限美好的期望。近年來,一些頗具代表意義的主旋律電影,緊扣世人普遍存在的故土情結和家鄉意識展開敘事,比如堪稱喜劇經典的《人在囧途》(2010)講述的就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式的“回鄉之旅”——以徐崢飾演的李成功、王寶強飾演的牛耿為代表的返鄉人群,為了能和家人團聚,盡管返鄉途中歷經周折,依然故我地向著“家”的方向邁去。再如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019)在呈現集體英雄主義這一宏大敘事的同時,濃郁的親情觀念和守望地球的故鄉意識同樣被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對于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來說,尤其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的境況下,有著非比尋常的特殊意義。加之,庚子年的傳統佳節中秋和國慶疊加,這種濃烈的氛圍使漂泊在外的游子們對“家鄉”有了更深一層的思念和更甚以往的濃烈情緒。比較而言,“越在意越珍貴的情緒,人們越會謹慎表達,比如愛情、親情或鄉愁,所以才有了近鄉情更怯的感嘆,故鄉魂牽夢繞,思念千頭萬緒,總刻骨銘心又不知從何說起?!雹唠娪啊段液臀业募亦l》以五個地區的不同村落聚焦“家鄉”這一主題,不論是地處平原的北方小村、還是位居丘陵的南方水鄉,開啟了億萬國人對于故土和鄉村的回望瞬間及多樣情愫,通過片中呈現的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與風俗民情將國人日常深藏于心的故鄉記憶再次喚醒。
探究影片細節,《最后一課》單元里范偉飾演的范教授,是一位國外頗具盛名的華人教授,因身患老年癡呆癥,記憶定格在28年前他曾經支教的小山村。為了喚醒范老師的記憶,望溪村的學生們決定幫恩師重溫“最后一課”的情景。對范老師來說,記憶中最無法忘懷的是被寄予深情的“故鄉”,雖然范老師糊涂地忘了親人、說話顛三倒四,卻對曾經任教的山村小學記憶猶新,念念不忘村里那群沒錢上學的孩子,足見這位身居國外華人教授的家國情懷以及故鄉意識的濃烈。跟隨范老師的回憶,觀眾們見到了一位為山村教育嘔心瀝血的支教老師形象,整個山村就一個老師,他需要講授多個科目。最為感人的則是他在“最后一課”上點學生的名字,囑咐學生們今后的生活,為了給其中一位學生送顏料,在滂沱大雨中匆忙地奔跑著。為了呵護山村孩子們的未來與夢想,一個人在鄉村小學里忠于職守,奉獻著一個人的青春。范老師期待這些孩子日后能成為建設家鄉的中堅力量,能為偉大祖國的鄉村建設添磚加瓦,而他的這份執著與堅守則根源于其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之精神?!渡窆P馬亮》單元中的主人公為沈騰飾演的畫家馬亮,他同時接到下鄉扶貧、出任村支書的調令和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胸懷祖國、心系鄉村的他瞞著懷有身孕的妻子,毅然決然的放棄千載難逢的入學機會,下鄉擔任了扶貧村支書,發揮在繪畫上的稟賦與才能,為落后的小山村添上富有活力的絢麗一筆,一舉把貧困的山村打造成了美麗富裕的旅游村。正如影片中的他所說的,自己是在村里長大的,現在村里年輕人都快走光了,他希望憑借一己之力為家鄉建設做出貢獻。對家中懷有身孕的妻子,固然有許多擔心與不舍,但他認為建設家鄉、扶貧事業更為迫在眉睫,而這些便是畫家村支書濃烈的故鄉意識和家國情懷的率性表達。
學者盧昂就曾認為,“‘故土意識’、‘家國情懷’是人類共同的情感。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強大的民族是不擁有這種品性和情懷的?;蛘哒f,一個強大的民族和國家,必須永遠擁有并保持這種強悍的‘故土意識’和‘家園情懷’?!雹噙M一步地說,故鄉意識和家國情懷是密不可分的。唯有對越來越強大的祖國懷有一種高度自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才會對家鄉生發出由衷地歸屬感和深深地眷戀之情??v觀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及其主題表達,人們對“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句家喻戶曉的歌詞體味更加真切和感同身受。影片中的范老師和畫家村支書都堅信憑借自己的堅守和付出必定給山村帶去“改變”以及可能的美好未來。某種意義上,他們既是家鄉人,也是異鄉客。影片著眼于這些小人物極其平凡的人生,再現了當代中國人特有的故土情結,從而將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愁”化為“歸鄉之喜”。對此,學者饒曙光曾毫不猶豫地說道,“《我和我的家鄉》對鄉景鄉音鄉情的深情告白、呼喚和呈現,可以與觀眾達成最大程度上的共情共鳴共振,建立起共同體美學?!雹犸嬎荚础⑷~落歸根,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對“家鄉”二字進行了更為具體化的闡釋及影像化抒發,每一個笑點淚點交織的細節都落在了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細節及人的情感上。不管你來自何方,現在身居何處,都很容易與之發生情感上的一種共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很大程度上就是生活在祖國大地上華夏兒女的平凡代表,他們身上所呈現出的濃烈的故鄉意識和家國情懷足以引發億萬國人讓鄉村美好起來的時代共振。進一步地說,每個從離開家鄉到回到家鄉、建設家鄉的人,可以說都是家鄉變得更加美好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見證者。
三、鄉村振興圖景的影像化呈現及其審美表達
作為一種極為復雜的文化現象,影視藝術不只是為滿足主觀和情感的要求,亦是對生活日常進行娛樂化處理的特殊方式,傳達出社會文化心理的一種嬗變、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意識的某種變化。聚焦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中的五個故事單元,在反映內容上雖各有側重,卻有個共同的指向——即家鄉(鄉村)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今非昔比的鄉間圖景……具體到影片的整個架構,既有荒誕與現實交替、又有懸疑與力證并行,既有結尾大反轉、又有持續高能,影片在這樣悲喜劇外衣包裹下演繹著身處不同地域的中國人拼搏奮進、齊奔小康、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代鏡像。事實上,地處偏遠地區的山村,現狀并不容樂觀,村里的年輕一代向往活力而富足的現代生活,大多“進城”打工、尋求更好的個人發展,因此也造成了鄉村人口流失、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實問題。正如片中神筆馬亮不無感慨地說,“如今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出去了”,大家故鄉意識淡了,都覺得家鄉太落后,醫療、交通、教育等各個方面無法滿足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所需所求。不得不說,每個人對“家鄉”的體悟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留有對“家鄉”極富個人化、也具私密性、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與瞬間,何況家鄉的記憶在每個人心中不是定格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當中。自從國家實施鄉村振興、建設最美鄉村政策以來,傳統印象中的“家鄉”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具現代感的鄉村變得越來越美和純凈,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故而電影聚焦現代鄉村變化,從多個維度去捕捉鄉村振興的生動畫面,藝術化地記錄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時代鄉村發展所經歷的每一步與歷史變遷。
在《北京好人》這一故事單元中,張北京的二舅因得了甲狀腺瘤需做手術,著急看病的他忽視了農村醫保普及的事實,匆忙到城里找張北京借錢。可是多年在京打拼的張北京并沒有多少積蓄,于是甥舅二人在醫院上演了一出冒名頂替騙醫保的“雙簧”大戲??墒鞘屡c愿違,他們騙局被揭穿、警察上門,二舅為保張北京醫??ㄗ栽赋袚熑?,二舅初犯未遂釋放,最后張北京自愿借錢讓二舅做了手術,等這一切結束后返回村里時才發現惠及千家萬戶的農村醫保已經有了。由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這個故事單元的“娓娓道來”,充分運用了“結尾揭秘”的表現張力,借以進一步凸顯農村醫療狀況改善的既定事實。在《回鄉之路》單元中,觀眾隨著閆妮飾演的衣錦還鄉的“直播女王”閆飛燕,通過她眼中的家鄉的“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畫面對比,來充分呈現沙里溝的“今”非“昔”比和不同以“往”,她說走過了許多山水,還是家鄉最美。當她帶著高媽媽的期許回到家鄉參與建設之時,發現家鄉人從未放棄過建設家鄉,更為關鍵的在于防風固沙做得越來越好。值得一提,這則故事單元中從未顯現城市的“魅影”,人生閱歷極為豐富的女主播無論在情感傾向還是驚訝于家鄉已悄然發生的巨大變化的表情,都可見她對家鄉之變的由衷贊嘆和發自肺腑的歡欣鼓舞之情。
某種意義上,《最后一課》中的范老師可以說是窮困破敗的望溪村“大翻身”的歷史奉獻者和時代見證人。28年后望溪村那些長大成人的學生們為了治療范老師的老年癡呆癥,力圖還原范老師記憶中當年的舊場景,可是他們每一步的“還原”都顯得十分的艱難,到最后還是被拆穿了——“已經回不去了”——28年來的望溪村變化真的太大了,村民們的生活質量、教育水平等方面都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質”的提升,往日破敗落后的小山村業已變成旅游度假勝地。以上種種,不難發現,由五個故事單元連綴而成的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不僅具有荒誕和現實錯綜交織的幽默喜感,還有懸疑科幻的神秘之感以及劇情的大反轉給人們以悲喜交加之感……如此豐富而多面的時代與社會內容以及情感表達,足見影片內容本身的深刻性和巨大的社會及時代容量。或許有人還在指摘喬樹林看上去的吊兒郎當、嬉皮笑臉、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土豪”,殊不知他為家鄉防沙治沙所付出的艱辛和默默的奉獻;或許有人不解如今的望溪村的年輕創業者們為何要“執拗”于為他們的范老師找回二十八年前最后一堂課的陳年印記,可曾想當年范老師為這群窮苦的孩子所付出的十年的汗水與辛勤;或許有人期待神筆馬亮面對得知真相的妻子的場景,卻又為夫妻二人默默而無私的奉獻所深深打動。顯而易見的是,影片緊扣家鄉建設、鄉村振興這一時代主旋律,在抒發對故鄉無比深沉的依戀之情之余,細致地刻畫了身處祖國不同地區里的平凡人生,同時通過描寫這些草根人群的傳奇人生和英雄情韻,再現出他們深囿于心的強烈的家國情懷。
從表達方式來看,影片《我和我的家鄉》首先著眼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來再現新時代鄉村(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一方面,立足縱向的時間線索來尋找家鄉變化的見證人,對比呈現鄉村的過去與現在,憑借與家鄉共同成長的那些人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那些事以及產生的人的情感,從而以極為個人化的觀照視角來細數幾十年來家鄉所發生的歷史性變遷;而另一方面,把鄉村作為城市發展的“比較面”來呈現,盡管與城市相關的場景并未在影片中出現,但張北京、直播女王、范老師等這些見證人都有著從“鄉村—進城—返鄉”的人生與經歷,他們既熟悉鄉村世界、又曉得城市生活。研究者許金晶就曾認為,看似“缺位”的城市,卻在某種意義上盡顯一種相對于鄉村振興的“終極在場感”:一方面鄉村的全面振興離不開城市人群的消費來拉動,更加少不了城市發展之后對鄉村的“反哺”、特別在人力財力以及物力等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⑩這一“對比”不僅有力地再現了家鄉全面振興的既定事實,又發出城市反哺鄉村、人才返鄉的新時代倡議。其次,影片以兩條線索來交替鋪開:一是以記憶中的“家鄉”——每個故事單元的開頭都以很多人來講述各自家鄉的印象,借此烘托氣氛、鋪墊故事,同時推動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二是以現實中的“家鄉”——講述的是脫貧攻堅以后鄉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影片的故事情節以“記憶”和“現實”兩條線索來呈現前后巨大改變的“家鄉”,尤其以視覺上的巨大沖突來再現“家鄉”如今的別樣面貌,以此來表達電影的表達主題。
比較之下,影片同樣呈現了“家鄉”里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家鄉”也被這些人定格在曾經某一時刻或時期,他們腦海里“家鄉”仍保持著不如城里“好”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認知。在《北京好人》故事單元中,張北京的“刻板印象”是生活在農村的二舅根本不會享受到“醫?!?、更別說有醫???,因而才會有后續情節中舅甥二人在醫院上演騙醫保的那出“鬧劇”。早年離開家鄉、漂泊在城里的張北京,對“家鄉”的印象仍停留在曾經離開家鄉時的記憶,而如今的“家鄉”早已不是張北京記憶中曾經的那個貧窮落后的“家鄉”了,正是這種前后巨大的“反差”才是將故事推向矛盾或沖突的高潮,借以達到反諷的藝術表達效果。同時,影片本身蘊含著在外漂泊的“家鄉人”的期望,展現家鄉已變得美好、變得更加稱“家鄉人”的心,終了記憶與現實在主人公身上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和解”。至于這一點,在《最后一課》故事單元的主人公范老師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片中范老師得的是老年癡呆,他記憶定格在28年前在山村支教的“最后一課”上,望溪村的學生們為了讓范老師恢復記憶,還原當年上課時的情景,而這個過程卻較為波折,直到范老師來到新學校、遇到當年學生姜小峰時,他發現眼前的學校和當年畫的幾乎一樣,于是他激動地說,“你的畫老師看懂了?!贝丝痰姆独蠋煟挠洃浐同F實達到一種“契合”,由此實現了個人記憶與現實的某種程度上的“和解”。影片的表達主旨在記憶與現實交織中得到升華,同時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新風貌。整體而言,鄉村振興戰略具有豐富的社會及時代內涵,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熟悉的鄉景、濃厚的鄉情、親切的鄉音、友善的鄉鄰、高尚的鄉德,這些無一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唯有當每一位家鄉人都具有了濃厚的故鄉意識,相信一燈照隅,萬燈照國,只有每個地方都富裕了,祖國大家庭才會更加繁榮富饒。有心扎根家鄉,發揮地域優勢,把家鄉的鄉景、鄉音、鄉情傳遞出去,吸引更多的人來關照風景這邊獨好的新農村世界,而這本身就是鄉村全面振興的豐富再現和時代表征。
結 語
綜合上述,作為庚子年中秋國慶檔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主旋律大片,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在特殊的節日氛圍里,激起了億萬國人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魅力家鄉的眷念之情。眾所周知,在傳統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觀照中,“家”是一種特殊的空間。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去位置化、“異化”等,讓城市中的“無根”和“鄉愁”業已成為當前時代的集體心理,而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及時給予觀眾們以“家”的補償,而這則成了影片最為動人的情感密碼。五個故事單元里的主人公,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濃烈的故鄉意識和濃郁的家國情懷引發億萬國人在情感上的一種共鳴,這群“普通小人物或有缺點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令人捧腹的趣事,讓觀眾在發笑的同時感受到了小康時代,日常生活的溫馨和安寧氛圍,呈現出一種喜劇風格?!惫识溟g的歡笑并不浮夸,個中的幽默也不庸俗,這些帶有鄉村氣息的中國故事,正是將每個人心中的“家”與“國”串聯起來的秘訣。影片《我和我的家鄉》這種類型的主旋律巨制之所以能夠激起當代國人內心深處情感的共振,這就是主旋律電影長期以來的矢志不渝和不斷創新、又接地氣的綜合體現;進一步地說,電影拋開宏大的敘事背景,摒棄了簡單的說教言語,通過營造質樸無華的喜劇氛圍來講述發生在祖國大江南北不同地方的老百姓的平凡故事,塑造了一批出生平凡卻表現得不平凡的人物形象——有扎根家鄉的治沙人,有堅守崗位的鄉村教師,有下鄉扶貧的畫家,更有致力改善家鄉交通的發明家等等,依靠情節和場景更平易近人地表現溫暖鄉情。集幽默、喜感與震撼、暖心為一體,每個單元的故事既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往往借助情節的突轉來再現藝術的張力,這樣的電影可謂“笑中有淚,淚中有笑”,使觀眾的情感隨情節發展既起伏不定、又被深深吸引。更為關鍵的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巧妙地把脫貧致富的線索和醫保、交通、教育、環境等社會民生問題融入悲喜劇的濃烈氛圍中,為億萬觀眾展示了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國家政策推動下各地百姓的生活鏡像,再現了在祖國繁榮富強、家鄉全面振興的征程中平凡人生的努力與付出,同時表達了他們的心歸故里、情系家國的時代情懷。
注釋:
①⑨趙麗:《三天逆襲!〈我和我的家鄉〉7天17億登頂國慶檔》[EB/OL].中國電影報微信公眾號2020年10月7日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R95wb-2zCpIaXQEPToyP7Q.
②虞吉:《中國電影史》,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頁。
③李少白:《中國電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頁。
④侯鈺瑩:《主旋律電影的創新研究》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8—30頁。
⑤虞曉:《〈我和我的家鄉〉:共鳴于時代的新主流電影》,《中國電影報》2020年10月28日第11版。
⑥陶賦雯:《簡論電影中的故鄉意識》南京藝術學院,2012:摘要。
⑦雯靖:《〈我和我的家鄉〉:歡笑里帶著中國的氣息》《風流一代》,2020年33期。
⑧盧昂:《魂歸故里 夢系家園——呂劇〈回家〉導演闡述》,《戲劇文學》,2015年02期。
⑩許金晶:《新時代背景下的“主旋律電影”——2020國慶檔電影的人民性與家國情懷表達》,探索與爭鳴微信公眾號2020年10月7日推送,https://mp.weixin.qq.com/s/6Gss9_uU8F76rg5K-PGBZA.
主旋律影片的喜劇化表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作品研討會在京召開[EB/OL].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2020-10-13,https://wenyi.gmw.cn/2020-10/13/content_34263638.htm.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區域文化視野下新疆兵團文學研究”(項目編號:2018M643773)、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新疆兵團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9YJA85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