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我的環保小搭檔》一課為例,論述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三策略:課前精選生活素材,讓教學資源鮮活起來;課中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習過程靈動起來;課后布置生活實踐作業,讓學生知行結合起來。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 情境體驗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9-0022-02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由品德與生活(社會)更名而來,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少年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具有生活性、活動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等特征。因此,教師要從生活的角度入手,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所得創設教學情境,讓教學過程靈動起來,讓學生能夠真聽、真看、真感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夯實基礎。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應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也提到,應幫助學生養成“保護環境,愛惜資源”的行為習慣。《我的環保小搭檔》是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的最后一課,內容的編排契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課程標準要求,主要通過“我的環保小搭檔”主題活動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養成低碳生活的好習慣,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身邊的環保搭檔,共同為環保事業做貢獻。
一、課前精選生活素材,讓教學資源鮮活起來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教材的容量有限,無法呈現更多鮮活的資訊或案例。為了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為靈動,課前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中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學素材,以補充教學內容,讓教學資源鮮活起來,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進行《我的環保小搭檔》一課的教學,筆者主要從問卷調查、以學定教兩個方面著手準備教學,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選用恰當的教學資源,根據學情制訂教學目標,使整節課的教學變得豐富、生動、靈活。
(一)問卷調查,了解學情
課前筆者在問卷網制作了一份調查問卷,請家長協助學生完成網絡問卷調查。
1.問卷問題:(1)環保是什么?(2)你為環保做過什么?(3)你有哪些關于環保的疑惑?
2.調查結果:(1)對環保認識模糊;(2)學生的環保行為多流于表面,說得出卻不一定做得到,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對環保缺乏系統認識;(3)學生關于環保的疑惑,集中在三個問題——為什么不能打水仗?家里請客吃飯到底是買一次性碗筷還是用普通碗筷?春節放鞭炮好還是不放鞭炮好?
(二)以學定教,有的放矢
學情從生活中了解,各種困惑從生活中發現,教育教學資源也可以從生活中獲取。通過分析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環保的態度、認知水平、行為表現等情況,筆者制訂了三個教學目標:(1)明白環保的重要意義。(2)聯系生活,尋找身邊的環保小搭檔,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3)從自身做起,樹立關注環保的責任意識,爭做環保小衛士。根據這三個目標,筆者一方面通過網絡、期刊、新聞報道等途徑選取適用的環保素材,另一方面請學生、家長和班主任提供學生參加環保活動的實物、照片或者視頻等資源,為制作教學課件做準備。
二、課中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習過程靈動起來
(一)激趣導入,切入主題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放到聽官的跟前。”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感官的作用,盡量變靜止的教材內容為生動有趣的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情景表演等,以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與我們朝夕與共,但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地球還是一個抽象、陌生的概念,他們不理解地球是一個怎樣的形態,不懂得環保對地球的具體意義。對此,筆者首先從具象化地球開始,運用動畫視頻《地球的訴說》導入課題,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地球的形態;然后創設問題情境“她是誰?她遭遇了什么?我們要怎么幫助她”。讓學生在視頻的啟發下思考問題,進而理解環保的重要意義。
(二)回望生活,發現環保
在導入環節,學生初步了解了環保的意義——為了保護地球的環境、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但實際上,學生可能還不是那么清楚“環保”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教學課文第46頁“環保是什么”內容時,限于課本上圖片表意不夠清晰,筆者播放了一組課前學生提供的圖片和小視頻素材,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理解的環保是什么。在圖片、視頻等畫面情境的引導下,全班學生不由自主地回望生活、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筆者則相機把學生“愛護環境”“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等答案板書下來。接下來,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與環保相關的具體事件,筆者組織學生開展闖關游戲“生活中的環保知多少”,游戲內容涉及學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游戲形式是對圖片內容進行判斷,屬于環保事件打“√”,非環保事件打“×”,并說明理由。經過這幾個教學步驟,學生腦海中對“環保”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具體的印象。
(三)任務情境,增強體驗
對環保加深認識以后,進入課本第47頁“環保有搭檔”的學習。課本中有兩組圖,第一組是“我”用水壺喝水,不選擇一次性紙杯;第二組是“我”跟爸爸去郊外植樹,畫面中有樹苗和鐵鍬。這個環節是同桌交流活動,分別找到圖中誰和誰是環保小搭檔,并以句式“(? ?)和(? ?)是環保小搭檔,因為(? ?)”說一說。
這是一次任務式情境體驗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明白生活中有不少小搭檔可以和我們一起共同保護環境。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不同,筆者在學習要求中特意提到“可以每人說一組圖,也可以一人說完兩組圖”,這樣能力強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能起到示范作用,而能力弱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的啟發帶動下也盡可能地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筆者在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后進行知識延伸:“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環保小搭檔呢?誰來說一說?”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言,不斷拓寬學習面,同時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四)再創情境,落實行動
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于是,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再創情境,推動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環保兩難問題。
1.正如課標所說,“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筆者選擇課前調查中學生較為頭疼的三大環保困惑中的兩項作為情境主題:
(1)演一演:雙休日請親戚吃飯,爸爸媽媽意見不同,請問你支持誰?為什么?
A.爸爸說:買一次性碗筷好,不用洗碗,大家都不累。
B.媽媽說:用普通碗筷好,環保!
在表演中,當扮演“爸爸媽媽”的兩名學生各執己見,筆者提醒扮演“孩子”的學生做出選擇并說明原因。在“孩子”選擇支持“媽媽”以后,“爸爸”仍然不讓步,說出“你們選擇普通碗筷,你們就負責洗碗,我不洗”。“孩子”和“媽媽”都表示愿意洗碗,“爸爸”才勉強同意。(真實再現了生活情境)
學生表演結束后,筆者立即追問:“同學們,在環保的路上要吃苦受累,你們還愿意選擇環保嗎?”全班學生都說“愿意”,筆者隨之發表自己的見解:“那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讓大家都來保護環境。”
(2)論一論:過年了,你還放鞭炮嗎?為什么?
A.正方:過年應該放鞭炮。
B.反方:過年不應該放鞭炮。
在辯論中,正反雙方各執一詞、各有道理——正方甲:“春節放鞭炮才有過節的氣氛。”反方甲:“過年不放鞭炮才好。放鞭炮會污染空氣、產生噪音和垃圾、浪費資源,還很危險。”正方乙:“危險不要緊呀,讓消防車在旁邊等著就好了。”反方乙:“為了放鞭炮要消防車在旁邊等著,不是很浪費資源嗎?”正方甲:“城市不能放,我去農村放總可以了吧?”反方甲:“不管在哪里放鞭炮,都會污染空氣和浪費資源。”……辯論最終以正方認輸結束。在之后的總結環節中,筆者就放鞭炮的相關法規進行普及:南寧市關于燃放煙花爆竹有“禁放區”“限放區”和“限放時間”等規定,為了環保和我們自身的健康、安全,請大家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同時還要關注身邊是否存在違反環保法規的不良行為,如果有,請撥打環保熱線——(生讀)“12369”,做到——(生讀)“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教師在學生辯論后進行總結,目的是引導學生能夠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環保,引導學生不僅自己做到環保,還要督促身邊的人也環保。
2.在以上的“演”“論”環節中,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兩難問題情境。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筆者讓學生自由組合成4人小組,自主選擇其中一道難題進行交流,把環保知識和環保理念運用到解決日常環保難題中。這個環節融合了問題式情境、任務式情境、模擬式情境、試誤式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啟發學生以情境中的人物身份進行觀察與思考,結合本節課所學進行判斷,還能最大限度凸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小組合作中學生以強帶弱,則能實現學習幫扶、共同進步。
三、課后布置生活實踐作業,讓學生知行結合起來
課標提到,“兒童的發展是其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與外部環境積極互動而逐步實現的”,這說明良好品德的培養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因此,在本節課教學結束之際,筆者鼓勵學生將課內所學環保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環保行為,即使吃苦受累也要堅持環保,提升自身文明素養;同時布置幾項任務要求學生進行課后實踐:(1)全體學生共同制訂了一份“環保約定”,如衣服不合適了可以送人,吃飯要光盤,出行盡量選擇綠色交通工具,生活中隨手關燈、關水龍頭,廢舊報紙可以用于包書本、練書法,讀過的書可以捐贈,垃圾要分類扔,盡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知識,等等。(2)提出監督機制:在校同學之間互相監督、在家家人之間互相監督、在城市社區靠大家自覺遵守等。(3)每個學期給環保做得好的學生頒發“環保小天使”獎狀,以資鼓勵。
通過課后生活實踐,強化學生對環保的認識,促進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實行知行合一,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教師要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德育原則,善于發掘生活中的資源,并將其創新運用,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越來越引人入勝,使德育成效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章真源(1969— ),女,湖北武漢人,大學專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星湖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