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怡
摘 要:現如今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勢頭正呈現出一種蓬勃的態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在不斷地進行完善,對于各種公司來說想要在獲得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要做好融資管理工作的落實,此時的機構投資者作為較大的投資主體需要積極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以宏觀的戰略理念和精準的商業嗅覺為公司治理出謀劃策。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機構投資者如何在公司的治理和發展過程中找準自身定位,起到何種關鍵性的實際作用。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市場監督;資本市場體系;公司治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應該只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更應該認識到經濟增長的質量問題。當下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逐步在實現速度到質量的轉變,對于不同層級、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公司來說,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產品質量,以較快地速度達到社會市場經濟的要求,從而使得一些實體企業的公司能夠生存下去。這時候機構投資者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他們相比于散戶來說,嗅覺和眼光更為敏銳,能夠在基本的市場操作中展現出自身獨有的經驗,幫助公司的治理正確化和合理化。
2、何為機構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從字面意義上來了解這是一種投資者類型,我們常見的投資者都是以個人或者家族為主,而機構投資者是近幾十年重新衍生出來的一種投資組織類型,相比較個人投資者來說,它是由一些沒有血緣或者地緣關系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資質的工作機構,現如今已經成為一系列具有資質的專業性法人機構,專門從事市場上相關公司的經濟投資[1]。當下最為常見的機構投資者有證券公司、投資銀行、各類基金股票、保險公司等,它們存在的形式會根據國家制度的不同、政策的不同、實際經濟情況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但不會發生改變的是它們會始終以一種合理化的機構形態存在,積極參與公司經濟調控和治理。機構投資者之所以能夠衍生并發展至今,且以一種積極的態勢增長是因為這類投資者具備較強的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對于資金的把控和風險的規避工作做的比較好,具備較大資金流。在機構投資者中一些小型的機構往往生存時間較短,例如“OFO”,曾經火遍全國如今無人問津,究其原因是資金流轉換出現問題,而且自身的發展速度過快,沒有正確的領導,最終進入到倒閉的狀態[2]。
3、何為公司治理?
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經濟學家提出了公司治理的相關理念,威廉姆森認為公司治理過程中最需要重視的問題就是現代公司中委托代理關系所產生的代理成本,這需要公司與委托者之間共同商議解決,也是整個機構投資者作用于公司治理過程中所需要重點對待的核心問題。從一個相對比較現實和狹隘的視角來看,公司治理應當是公司主理人或者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實際上在兩者之間最根本的現實問題就是對利益獲取和分配的不均衡。在傳統意義的公司發展過程中,經營權和所有權是彼此獨立的,經營方和所有方之間的經濟利益在最初的時候也有所劃分,相應的代理成本會比較高。公司在進一步治理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這不是容易的工作,而是一項需要通過治理結構來完成雙方甚至多方之間經濟利益制衡的組織結構,該結構將公司法人、股東、董事會和實際的管理者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和諧的手段來調控彼此之間的關系。但是從廣義的角度對公司治理進行理解和分析,公司治理需要分為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并且應當包含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兩部分具體的內容[3]。尤其是在機構投資者存在的公司內,做好治理是股權結構和經濟效益平衡的核心要素,機構投資者也能夠更好地驗證治理工作內容的有效性。
4、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主要途徑分析
在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結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成效,相對來說是比較好的,而且相關時間也證明了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對公司的發展起到了一個積極的作用,一下就針對機投資者,韓娛公司治理的途徑展開了相關的分析,希望給我國的某些企業提供一點借鑒和啟示。
積4.1極提交股東提案
通過相關調查發現,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正確教育法中規定了股東提案這一治理機制,就是有股東對管理層提交相應的建設性的報告,然后相應的管理層根據這些建議系對公司內部的管理體制以及管理機制進行相應的整合和完善,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股東提案的主要發起人,并且得到了廣大股東的支持,同發達國家的持牌機構投資者在提案內容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要改進公司的治理結構,維護股東的基本權利,其實就是團隊管理層的自私自利行為,改變不利于股東權利行使的規定,最后就是要求公司關注社會責任問題,積極努力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
4.2積極性投票權
在機構中,股東的積極主義也表現為積極行使自身的投票權,也是機構股東對于管理層從腳投票轉變為用手投票的方法之一,通過資本市場表達意見,轉變為自身,親自認真的行駛投票權,甚至于管理層爭奪委托的投票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股東的合法權益,機構投資者積極行使自身的投票權,大大提高了對管理者事中監督的力度,強化了內部管理的監督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機構內部官僚主義以及貪污腐敗現象。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外部治理的不足之處,這對于機構的發展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4.3積極行使股東訴訟
股東訴訟是機構投資者或其他股東針對公司管理層嚴重損害公司利益行為所采取的一種極端的方式,該方式在形式之前要求各位股東就公司管理層所出現那些問題進行整理,并且有專門的法律來行使該項權利。
5、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5.1審計監督作用
機構投資者對于公司治理來說是一種外部治理機制力量,由于經濟效益的牽扯和相關性,機構投資者必須要做好審計監督工作,以最大化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獲取。尤其是在財務工作精準性把控方面,機構投資者會定期或者不定期安排相關財務人員進行賬目比對和資金流水核實,這樣的做法對公司治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幫助公司內部的財務控制環境得以改善,而且有效地緩解了工作滯后的消極情況出現。機構投資者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做好投資業務,他們較強的信息捕捉、收集和分析能力對于公司的發展而言,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司本身可能會存在的低效率投資情況出現,提升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從理論上看,機構投資者是對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輔助性的提升,實際上是在強化審計監督工作[4]。傳統公司內的審計監督工作是由自身來完成的,當機構投資者融入其中之后,雙方相互合作共同構成了雙層審計監督體系,在公司的治理過程中做好外部治理環境的凈化。這時候的機構投資者受到激勵之后會更加重視審計監督工作,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效益參與到公司治理過程中的意愿也更為強烈,所發揮出來的工作能力呈現正相關趨勢的增長,公司的發展也會走上更為精準化和合理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