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榮
摘要:多媒體設備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促進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教學理念與方式的革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而信息技術效能的發揮既需要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環境,也需要具備多媒體技術應用科學意識和操作能力的教師,在這兩方面,農村與城市因綜合發展水平的差異而存在客觀差距。本文結合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困境,探討了相應的改善措施,希望能為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落實提供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村;小學數學
一、引言
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在認知過程中,人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計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基本能力處于逐步提升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學方式的選擇方面要遵循從形象到抽象、從個別現象到一般性原理的邏輯過程,通過漸進性、過程性的干預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性。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數學情境和數學問題,以學生更易于理解的方式來滲透知識,使得數學教學更適應現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更能切合農村地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因此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二、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信息技術的困境
(一)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程度不足
首先是在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包括空間、設備、網絡和配套設施等,農村地區都同城市地區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就是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水平,由于缺乏學習資源與專業的技術指導,信息技術教學在農村小學教師群體中的推廣和普及有一定障礙。而且受經濟水平與生活條件的限制,部分農村貧困地區的小學難以留住優秀青年教學,師資團隊中本地教師比重大,且年齡普遍也比較大,對信息化教育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因此,由于主客觀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信息技術的認知與應用方面皆有不足,在許多功能的使用方面比較盲目,無法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的優勢。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程度不夠
在農村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在通常情況下并不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只會在公開課、競賽課等表演課程時也會用到信息技術。這種形式化的做法并未使得信息技術真正貫穿于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也使得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難以得到體現[1]。另外,有些教師片面地將信息技術理解為以PPT代替板書,對信息技術的優勢開發僅限于此,缺乏將其與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實際教學效果并未得到明顯改觀。
三、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考慮學生思維特點,轉變知識呈現方式
小學生雖然具備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其思維特征整體上還是以形象思維與直觀思維為主。比之直接對結論性的知識進行灌輸,通過直觀化、具體化的轉化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形成正確認識。考慮到小學生的這一生理與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要突出對其思維直觀性的兼顧,善于借助多媒體在視覺與畫面呈現方面的功能,增強數學教學內容的直觀沖擊。
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數學教材中,第六章《多邊形的面積》中講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記住電子白板的“圖像編輯”、“拖動”、“翻轉”等功能來進行動態演示,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凝聚到一起,然后進行高效的學習和交流。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將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可以應用舊知識進行解答的問題。教師要注意使用交互式白板功能進行轉化過程的演示,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學生切實體驗平行四邊形的等效轉換變形問題。在上述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數學問題的直觀化演示,通過動態與靜態的結合能有效降低重難點問題的理解難度,使得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得以提升。
(二)重視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縱觀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受經濟水平與教育理念的影響,農村學生在學習習慣與思維方法等方面同城市地區的學生存在一定差距。一些落后的教學理念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發揮著作用,具體表現為將課堂教學等同于結論性知識的灌輸、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嚴重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探究性與自主性不足等等[2]。在學生認知結構與思維模式養成的關鍵時期,這種機械化的、片面的教學方式會不利于農村地區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拉大城鄉學生之間在綜合素質與能力方面的差距。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改變這一現狀提供助力。在互聯網與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下,情境教學有了更便捷的實施環境,農村數學教師也可以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來落實以“導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問題情境在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和新問題、新情境之間構建矛盾,借此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去探究問題,增強學習的體驗感與思考性。
以人教版二年級(下)數學教材中《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在講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聯系正方形的知識,為學生創設以下問題情境:讓學生回憶正方形的組成,如果現在有4根一模一樣的小棒,能拼成幾個正方形呢?如果小棒的數量變為5根呢?6根呢?7根呢?8根呢?……逐漸增加小棒的數量,讓學生思考每次能拼成的正方形數量,以及多余的小棒數量。教師可以借助flash動畫對上述過程進行動態演示,并對學生的想法進行驗證,讓學生自行得出隨著小棒數量的增加,余數越來越大但是不會超過除數這一結論。
(三)開展微課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差異需求
對學生個性化發展重視程度不足也是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弊病之一。這一方面是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地區的學習資源有限,學生所能獲取課外教學資源的途徑與方法都比較缺乏。在這一問題中,信息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以當下比較熱門的微課為例,這是一種依托于網絡平臺、以視頻為載體的教學資源,具有時間短、內容明確以及傳播便捷等特點,可以通過網上視頻、手機下載等方式實現碎片化學習[3]。而且借助網絡的大數據與交互性優勢,許多微課的視頻質量很高,內容也很全面,完全能滿足學生的額外需求。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受多種因素的限制,教師可能很難兼顧到所有人,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借助微課來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通過微課的精細化講解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滿足學生的額外學習要求或興趣化需求,為學生的差異化發展提供輔助。在微課資源的選擇方面,教師可以搜尋網絡上的優質資源,也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行制作微課,使學生得以將數學的學習與鞏固拓展至課堂之外。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使得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都更為豐富多元,學生也能獲得更感性的學習體驗,這對其數學知識結構的建立與興趣培養都具有積極影響。特別是對農村地區而言,信息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村學生在學習資源方面的差距,為農村地區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翟寧.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中小學電教,2021(06):43-44.
[2]張秀蓮.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6):48.
[3]商立丹.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輔助運用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1,23(08):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