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 陳德楠

摘要:新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使得20世紀90年代出現在我國的有聲讀物市場規模空前浩大,但與國外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相比,我國有聲讀物行業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多方面質量缺陷。本文通過對有聲讀物發展現狀的分析,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和提質建議。
關鍵詞:有聲讀物 評價體系 有聲讀物APP
聲音,作為最古老的傳播符號,是社會文明與人類情感的重要傳播載體之一。有聲讀物的發展,解放了人們的雙眼雙手,適應了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以及碎片化時間利用。然而在為人們帶來新鮮體驗與便捷的同時,有聲讀物現在也面臨著挑戰。筆者立足當下有聲讀物的現狀,介紹分析有聲讀物面臨的難點痛點,嘗試提出優化完善的對策。
有聲讀物自1934年問世以來,至今有87年的發展歷史。21世紀,全球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滿足了有聲讀物的核心技術需求,為音頻傳播提供了高便捷性,由此打破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想聽就聽,為有聲讀物市場規模的擴大及受眾的普及提供了基礎。
1.市場規模“聲勢浩大”。如今,有聲讀物全球市場體量巨大,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有聲讀物市場。2020年,全球有聲讀物市場體量約達363億元。我國有聲讀物發展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雖起步時間較晚,但依托日新月異的科技、龐大的受眾數量、獨特優美的語言體系也得到了爆發式增長。
據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20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1.6%)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較2019年的平均水平(30.3%)提高了1.3個百分點。其中,選擇“移動有聲APP平臺”聽書的國民比例較高,為17.5%;有10.8%的人選擇通過“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聽書;有10.4%的人選擇通過“智能音箱”聽書;分別有8.8%和5.5%的人選擇通過“廣播”和“有聲閱讀器或語音讀書機”聽書。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廣播媒體造成了較大沖擊,傳統廣播有聲讀物在當下以及未來處境堪憂。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在線音頻行業用戶規模呈現逐年穩步增長趨勢。2020年,用戶規模達到5.7億人,且這種增長趨勢將繼續保持下去。
目前,以喜馬拉雅、懶人聽書、蜻蜓FM、荔枝FM等為代表的有聲讀物APP成為我國有聲讀物市場發展的主力軍。其中,喜馬拉雅作為行業領軍擁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其在上線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用戶規模便突破2億。并早在2018年便掌握了市面上70%暢銷書的有聲版權、85%網絡文學的有聲版權、超6600本英文原版暢銷書的有聲版權。
2.內容生產“豐富多樣”。目前,我國有聲讀物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我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學書籍豐富多樣,而有聲讀物文稿內容主要來自各類文學書籍,經過有聲轉化,將其改編成演播文稿,豐富充足的內容來源大大提高了內容生產效率,使得內容類別豐富多樣。
同時,我國有聲讀物平臺普遍采用PUGC的內容生產模式,即PGC+UGC的內容生產模式,專業主播生產內容結合業余用戶生產內容。UGC模式能夠確保平臺生產出足夠的內容以滿足用戶需求,但質量難以保證。而PGC模式專業度與精品化更高,但存在生產速度慢、內容少的困境。PUGC模式這一新型模式則結合了以上兩種模式的優勢,為內容生產提供更優途徑。
例如,作為PUGC模式的先行者,喜馬拉雅FM坐擁500萬名主播,其中有20萬名主播為認證主播,覆蓋新聞、財經、商業、音樂、小說、汽車等328類上億條有聲內容,每天有數十萬條聲音上傳,平均每天擁有上億播放量。在突出專業用戶生產能力的同時,創造商業價值,樹立品牌形象,為其他平臺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3.創作標準“暫時缺位”。所謂標準,即在一定范圍內為了獲取最佳秩序,經過協商一致并獲批準,共同使用及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雖已發展了數十年,但我國有聲讀物創作標準并未統一明確。當下,由于有聲讀物發行平臺多采用PGC+UGC的內容產出模式,因此不同的主播和團體擁有不同的創作標準,這就容易造成統一性缺失,多種標準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國內多個有聲讀物平臺雖推出了部分錄制要求,但主要集中在技術層面,對于演播者的專業層面要求比較籠統。以喜馬拉雅為例,要求單個音頻名字格式、單個音頻開頭結尾添加統一的用語、單條音頻時長控制在18~22分鐘最多不得超過30分鐘、上傳的音頻格式必須是MP3、采樣頻率及碼率的規定等,唯一一條涉及創作內容標準要求的也僅是“作品內容要求使用標準普通話播講,語速中等,播講過程中感情充沛、語言生動,如有口誤或錯句需要剪輯掉。作品中不能出現大段空白或大段無內容墊樂,不能有故意延長音頻時長的行為”。
創作標準影響創作質量,高標準對標高質量。創作標準指導著演播者進行有聲語言再創作工作,科學系統、客觀完備的創作標準是提高有聲讀物創作優質化的堅實助力,而目前,這樣的創作標準仍處于暫時缺位狀態。
4.行業市場“亂象叢生”。有聲讀物發展至今,雖帶來了巨大的行業效益、市場價值,但也產生了一些亂象。有聲讀物主要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監管難度較大,包含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內容的產品依然存在,盡管多數平臺有著規范作品內容的規定,但監管仍然存有漏洞。在作品質量方面,不少普通話水平也并不達標,演播水平有限造成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版權問題方面,甚至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有聲讀物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有聲讀物版權問題涉及四個方面,分別是原作者、文稿改編者、演播者以及錄音錄像制作者。從廣義上來看,有聲讀物版權不僅僅包括原作者的或著作權人的著作權,還有演播者權利。著作權共包含了17項權利,包括4項精神性權利,還有13項屬于經濟性權利。發行平臺只有獲得所有上述的授權,才算是真正獲得完整的有聲讀物授權。從狹義上來看,有聲讀物擁有鄰接權,或稱之為相關權,其主要出現在創作者獨創度不足,不能同廣義上的著作權相對等,但勞動成果又有必要受到法律保護的時候。有聲讀物的制作與傳播涉及錄音錄像者權、表演者權以及廣播組織者權這三項鄰接權。同時,原著作者同演播者以及發行平臺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演播者需要獲得對原著進行有聲語言再創作的權利,而發行平臺若想發布作品,則需要獲得原著作者以及演播者的授權,而以上這些,目前還沒有有效方法進行監管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