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自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下發《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通知》以來,伴隨著政府、學校、社會的通力協作,北京市中小學課外活動的開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積極影響,進一步提升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開創了課堂內外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果。
北京市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源起
我國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后,針對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的相關要求在國家教育政策中時隱時現,在理論界也曾引發諸多討論,在實踐操作層面亦出現過多種“變體”。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也促進了人們對課外活動的高度重視。
首先,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發布,開啟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序幕;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開展一方面為課外活動的再度興起提供了良好氛圍,另一方面也為課外活動的實踐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其次,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被人們譽為“新課改”的啟動。新課改的實施,使人們對課程的內涵以及功能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人才培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由此,課外活動的“邊緣性”角色逐漸得以轉變,其功能也逐步得到充分肯定。
再次,整個社會對青少年體質問題的關注也促使課外活動備受關注。青少年體質持續下滑已成為客觀現實,并且在既有的教育條件下學生難以從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補償”,這就為通過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契機,課外活動為改善青少年體質問題提供了平臺。
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通知》,提出主要圍繞體育、藝術、科技三個領域,在全市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推行課外活動計劃。北京市課外活動計劃的實施,體現了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新需求、新要求、新標準,體現了對青少年核心素養的高度關注,體現了對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深刻理解。
2017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課后服務工作內容包括“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提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通過將課后服務工作納入中小學校考評體系的方式對其進行監督。
由此,北京市中小學學生課外活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開始在真正意義上沿著一條有系統并有規劃的路徑前行,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呈現出各種創新模式。當然,以嶄新模式推進的中小學課外活動工作,在啟動之初難免遇到各種矛盾,這其中既有實踐模式的問題,也面臨經費保障的問題;既有師資隊伍的難題,也有管理監督的困境。
在這項工作的推進過程中,我們不斷征得家長、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反饋,同時系統總結課外活動實施的成果,冷靜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北京的課外活動工作可以持續推進并向全國推廣經驗。
北京市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特點
為確保中小學課外活動計劃的順利實施,北京教育主管部門對這項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北京市通過配備專項資金推進課外活動的實施,這成為北京中小學生課外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在北京市率先推進的課外活動計劃實施中,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政府高度重視,學校積極配合,系統規范了課外活動實施的實踐架構。與以往有關學校課外活動的政策相比,北京市有關此項課外活動計劃的通知中明確了課外活動的地位、目的、實施范疇和途徑、實踐標準、管理機制與責任等問題,為課外活動的實踐提供了較為明確的宏觀指導。
以科研為引領。為了保證中小學課外活動工作的有效實施,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了課外活動計劃研究室,研究室聘請教育行政人員、高校研究人員、中小學區級教研員、中小學校長、中小學教師組成專家顧問指導組,以課題研究的形式展開中小學課外活動的推廣工作,各中小學校以子課題校的形式參與課題研究,對課外活動的實施模式進行探索、對開展的工作及其成果進行提煉。
創新性地提出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開展體育、科技、藝術等方向的課外活動。這一政策的提出,使得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學校教育,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充分挖掘社會藝術、科技、體育資源,國家非遺項目、戲曲、茶藝、冰球、冰上舞蹈、冰壺、網球、棒球、高爾夫球等活動被引入校園,“名人大講堂”邀請奧運冠軍等人物為學生帶來精彩的故事與演講。同時,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學校還聘請家長為學生講學,促進了家校合作。
在這項工作的開展中,學校擁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利用自己的優勢,探索不同的實踐模式。例如,有的學校與社會上的傳統文化組織合作,向青少年傳遞傳統文化精華;有的學校利用家長資源搭建活動平臺,邀請家長參與課外活動;有的學校利用課外活動的契機對學校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使學校教師能夠成為課外活動開展的主體;有的學校將某一特色課外活動納入課程模塊,使更多的學生受益。
分層次、分類別推進。北京市有上千所中小學,所在區域不同、學校資源不同、學校歷史不同、學校發展現狀不同,因此課外活動的推廣應充分考慮學校的特點,分層次、分類別推進。例如,有的學校有豐富的課外活動資源,但是有的學校因為地域原因資源匱乏,就需要根據自身的現狀進行設計,一部分學校以普及為目標,一部分學校以提高為目標,分層次推進。有的學校天文方面有特色,有的學校體育方面有特色,可根據學校所長,分類別推進。
跨區域、協同聯盟發展。北京市中小學課外活動計劃推行伊始即立足首都,以樹立首都品牌為根本,而不是立足某所學校出成績、某區的學校成為典型。在計劃的推廣過程中,北京市注重于校校之間的合作、區區之間的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北京市的做法吸引了外省市的學校前來“取經”,進一步形成了跨省市的合作;北京市中小學利用首都的資源、文化優勢,還積極開展了與國際優質資源的合作,進一步豐富了中小學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提升了課外活動的質量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