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在當代互聯網環境下應運而生,給高校教育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多方面影響。新媒體的應用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效率提升、方便師生參與教和學等方面成效顯著,但也存在線上和線下教學脫節等問題。高校要明晰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的多重影響,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采取有效對策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2-0042-03
作者簡介:李丹(1985-),女,河南滎陽人,碩士,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知識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心理健康水平和思維能力等。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工具,在高校思政教育環境下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為教學和師生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同時,互聯網與新媒體的出現,也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應用不當,或者缺乏有效的措施,就會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不利影響。為此,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新媒體優勢為抓手,以現存問題為導向,促進新媒體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應用。本文就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進行分析。
一、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開辟嶄新路徑
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作用,讓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變得更加便捷、高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效率,這是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積極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教學方法,方便學生學習
(1)延伸思政課堂,方便師生課后交流。在線下課堂教學結束后,有的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仍然存在不解之處,但受限于課堂時間沒有過多跟教師交流的機會。這時,教師就可以組建微信群或QQ群,在群中發布本節課的教學課件,以便學生查缺補漏,并適時回答學生們的課后提問。思政教育應貫穿于高校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同樣也應成為思政課堂。而新媒體能夠將思政課堂延伸到課下,使師生、生生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方便、緊密,能使學生及時收到教師關于思政理論知識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的問題解答,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營造積極活躍的交流氛圍。
(2)整合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一般都圍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教材展開教學,有的高校還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程,聚焦國內外時事政治。可見,高校思政教育涉及面較廣,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興趣和著眼點也各有不同。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教材設計不同主題,組織相應的興趣小組,將對某一思政主題有共同興趣的學生組建成為一個討論組,讓他們共同設計思政課程論文選題,舉辦創意活動,積極參加思政教育學科競賽。同時,借助新媒體,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活動作品呈現出來。上述活動,既能促進思政教育教與學的結合,又能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融合,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信息素養、媒體素養及思政學科綜合素養。
(3)發揮學生個性,創作相關視頻。新媒體不僅可以促使教師更好地履行教育職責,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還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能夠充分激發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拍攝小視頻的作業,讓學生以課內知識點為抓手,發現與知識點相關聯的生活實際,發揮個人或集體的創意進行作品拍攝并上傳到網絡平臺。教師應及時查看學生的視頻作品,并根據作品質量和網絡反饋情況加以評價。例如,教師可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讓學生任意選取其中一個關鍵詞,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街頭采訪或創作情境小品,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新媒體應用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一系列變革,使得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彰顯,使思政理論知識能夠與現實生活更好地聯系起來。
2.拓展思政視野,豐富教育內容
互聯網信息傳播快捷高效,師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到大量思想政治知識,這對于促進高校思政教師搜集課程資源、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思想政治知識,都是大有裨益的。新媒體則更是以靈活多變、趣味盎然的形式,讓這些思政知識更好地被學生接受。比如,各省市的共青團都在新媒體平臺上傳視頻、發布信息,用漫畫解讀、視頻講解的形式宣傳思想政治知識,表現手法可謂多種多樣,符合當代年輕人的認知習慣,吸引了一大批高校學生前來關注。這些平臺的建設十分專業,內容和形式都為學生所喜愛,能夠從積極的角度傳播思想政治知識,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拓展學生思政視野。教師還可以在學校或學院等各級各類思想政治教育板塊上傳學習視頻,鼓勵學生安排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這些思想政治專題教育網站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打開了更加廣闊的視野,極大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內容,拓寬了思政教育的邊界,使其擁有更多傳播方式與路徑。新媒體的應用,使得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和學生在多種教學環境下共同學習的參與者,使得師生交流不僅有課堂上的互動,還增加了線上交流、課后隨機提問等靈活多樣的溝通方式。因此,高校要以新媒體為背景,大力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拓寬學生的思政視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3.緊跟時代潮流,發揮思想引領作用
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僅是輔助手段和教育工具,還是傳播正確思想的宣傳工具和輿論渠道,高校思政教育有責任、有義務借助新媒體來傳播正向的思想價值觀,帶動高校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堅定理想信念。新媒體使得師生了解思政新聞的途徑變多、速度加快,思政教育也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借助最新鮮的事件來闡釋思政理論,讓學生達到活學活用思政知識的目標。思政理論的綱領性內容,在當代仍然充滿無窮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教師要善于結合時事,快速找出其所對應的思政理論知識點,帶領學生一同討論,讓思政課堂活起來,與時代的發展無縫銜接。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迅速展開一系列防疫控制行動,將危害降至最低,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放在首要地位,防疫行動取得重大成果。教師可以將這些現實情況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結合起來,用事實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和必要性。通過結合時事的課堂討論或論文交流,教師一方面可以帶領學生跟隨時事動態,把思政理論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鍛煉學生應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政學科的綜合素養,另一方面還可以綜合新媒體平臺中繁雜的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是非對錯的分辨,從多個角度去思索問題,使學生始終能夠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作用。
二、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線上線下教學脫節,造成人際關系疏離
新媒體應用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不容忽視,線上線下的雙向互動也給師生雙方提供了便捷的學習和交流通道。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線上線下容易出現脫節問題,這值得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由于課程時間的限制,很多教師考慮到節約教學時間的需要,將提問部分放在課下,通過新媒體平臺來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不會積極主動地向教師提問,覺得課上已經聽教師講過了,都聽懂了,也就不會再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更不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知道,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恰恰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教師課上不提問、學生課下不發問,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變少,線上線下教學相脫節,師生關系疏離,更容易使學生對思政課程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另外,新媒體的應用,使一些學生過分依賴網絡平臺上的課件學習資料,不重視線下課堂教學,聽講效率不高,課堂整體趨于平淡。這些問題在新媒體應用環境下日趨明顯。
可見,新媒體的應用雖然給教與學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如果應用不當,就會使學生過度依賴網絡,犧牲掉線下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以至于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人文關懷,造成人際關系疏離。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人文社科類學科,所注重的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傾囊相授,還要真切地關注學生心理的發展,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形成,不僅從課堂學習中來,還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中不斷生發出來,所以缺少面對面交流溝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另外,部分學生在新媒體教學環境下表現出來的沉迷網絡、脫離現實、趨向自閉等,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也違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別關注和重點解決這些問題。
2.媒體信息繁雜,加大思政教育工作難度
新媒體環境下,學生通過各類網站或APP不僅可以進行思政課程線上學習,還能自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借鑒相關思政教育資源,促進個人思維能力的逐步提升。學生還可以通過發表文章和評論等途徑,積極參與網絡交流,處理復雜信息,增強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是,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對于大學生來說,如果沒有一定的自制力或者辨別優劣信息的能力,就很容易被其中的不良或有害信息所影響,對思想觀念的形成及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例如,當學生把自己拍攝的傳播思想政治知識的作品上傳到相關視頻網站時,容易被網站上一些信息所吸引,在無用信息中浪費大量時間進行瀏覽,甚至會看到一些含有不良因素的信息,這容易給學生的價值觀帶來錯誤引導,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就是說,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和挑戰。這一問題,必須引起國家、社會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努力凈化網絡環境,打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同時,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綠色上網意識,提高學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讓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積極的正向引導作用。
3.新媒體適用范圍廣泛,缺少反饋機制
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領域適用范圍廣泛,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課堂教學、師生交流,還是課外實踐活動,都離不開對新媒體的應用。正因為新媒體應用廣泛,所以高校思政教育才更應該建立完善的應用體系,從新媒體的選擇、具體應用到評價反饋,都建立起一套完整、完善的體系。這樣,才能盡量消除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極影響,讓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媒體的應用是一種新的嘗試,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缺乏對新媒體應用的評價機制,就無法發現其在應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就無法解決問題,消除負面影響,這不利于思政教育的長遠發展。例如,將新媒體應用到師生和生生的課外交流中,本來是為了創新教學方法,提升交流效率,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夠及時得到教師的指點,和同學共同進行思政討論。但是這一教學行動完成之后該如何評價,新媒體在其中究竟發揮了哪些作用,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研究,未能給出明確的答案與方案。又如,新媒體使得思政知識的傳播更加便捷,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學生可以在課下通過短視頻、影視紀錄片、漫畫等各種形式的媒介來學習思想政治知識。必要時,教師可以將課外學習環節納入課程考核之中,但如何檢驗學生的課外學習成果、課程考核應當如何開展等,都是需要教師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是涉及多方、自成體系的,教師不僅要關注途徑與過程,還要思索評價方式與反饋機制,這樣才能有效應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讓新媒體的積極作用得以更好發揮。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辯證看待新媒體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環境中所產生的影響,發揮其所長,克服其弊端,是促使新媒體更便捷、更健康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的重要途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高校教師應當去粗取精,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使之成為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知識學習效率的便捷工具。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密切關注新媒體的不當使用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產生的不良影響,多方面考察新媒體的可適用性,不斷探索相應對策,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朝著專業化、信息化方向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凱,劉海霞.基于新媒體的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策略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01).
[2]朱妍妍.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5.
[3]季明,高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J]江蘇高教,2015(07).
[4]張璇.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4.
[5]徐娜.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6]侯靜.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
[7]季海菊.論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9).
[8]郭麗萍.論大學生新媒體素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6).
[9]王改紅.手機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應對[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0).
Explo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Dan
(Henan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China)
Abstract: New media came into being in the contemporary internet environment,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had a multifaceted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acilita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multiple effects of new medi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sp opportunities, meet challenges, and tak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