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楊
摘要:人才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而職業教育肩負著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時代使命。面對鄉村人力資本存量偏低、增量不足的現實挑戰,職業教育應著力從理念維度、制度維度、培訓維度進行再思考,更好地發揮為鄉村人才振興賦能的功能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職業教育;鄉村人才振興
人才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鼓勵各地遴選一批高職院校,加強建設涉農專業或開設特色工藝班,培養基層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梢姡瑸猷l村人才振興賦能進而促進鄉村高質量振興,是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
一、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功能定位
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職業教育則是鄉村人才振興的工具與手段。[1]與側重于培養學術型、科研型人才的普通教育不同,職業教育強調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著力于培養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而在鄉村人才振興中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一是從市場導向看,職業教育適應鄉村振興人才培育類型的需求。鄉村振興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根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要求,所需人才更具有多元性、高素質等特質,主要可以概括為農村實用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鄉村產業經營人才和農村管理復合型人才等四類[2]。二是從資源導向看,職業教育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優質資源。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職業教育無論是專業分類、課程設置,還是生源引進、師資建設,都應圍繞夯實鄉村振興人力資本基礎為基點,進而實現其教育功能的三個重要轉變,即:從著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轉向同時為返鄉人員創業提供服務,從著重促進農民工市民化轉向同時為留守鄉民和鄉干素質提升服務,從著重促進新生勞動力人力資源開發轉向同時為留守農民人力資源再開發服務[3]。
二、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面臨的現實挑戰
當前,鄉村人才自身發展能力不足與大量外流,導致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女性化”趨勢明顯,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掣肘,亟待職業教育發揮優勢迎接挑戰。一是鄉村人力資本存量偏低,有效開發不足。一方面,鄉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僅占8.3%,小學及以下的占43.4%,實用型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的7%[4]。這種文化程度結構顯然難以符合鄉村人才振興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鄉村勞動力技能素養亟需提升。近年來,我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計劃取得一定成效,但職業農民的整體技能仍然較低,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相距甚遠。而職業教育也需要克服培訓內容單一化、培訓缺乏系統化與持續化、培訓針對性不強、創業教育基礎薄弱等問題。二是鄉村人力資本增量不足,穩定來源狹窄。一方面,鄉村人才單向外流加劇人力資本嚴重短缺,其中尤以鄉村醫生和鄉村教師流失最為突出。另一方面,增量人力資源主要由年少階段的潛在勞動力、返鄉農民工、轉業軍人和返鄉大學生等群體構成。并且,受政策等因素影響,鄉村缺乏持續穩定引進人力資本的吸引力。[5]
三、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路向
在理念維度上,構建城鄉融合的大職教體系。鄉村人才振興要樹立城鄉高質量人力資本互補、共生發展的新理念,將鄉村人才振興視為城鄉職業教育的共同使命。為此,應統籌城鄉職業教育資源,以縣域職教中心為主體構建更富有活力和持續力的大職教體系。具體而言,需要從三個方面著力構建:一是以縣域職教中心為主導,統籌組織管理、共享師資設備、協同開發生源等,形成縣、鄉、村三級人力資本培育網絡體系;二是強化多元主體參與,尤其要發揮政府和企業的主體職能,形成多元參與、相互補充的鄉村人才培育共同體;三是延伸職業教育服務功能,注重訓前、訓中、訓后全過程的持續跟蹤服務,形成職前培養、在職培訓、訓后服務于一體的鄉村人才培育鏈。[6]通過這種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職教體系建設,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
在制度維度上,釋放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政策紅利。為保障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國家頒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關于加強雨露計劃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意見》等政策,從宏觀到微觀層面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但是,在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戰略下,對制度供給的科學化、精準化要求更為迫切。比如,在制度內容方面,科學制定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具體細則,包括項目細則、過程細則、主體細則、督導細則等,促進政策精準落地。
在培訓維度上,增強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精準高效性?;卩l村人才成長規律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注重精準定位、靶向發力,完善鄉村振興人才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一方面,瞄準重點人群,精準高效培育鄉村人才。鄉村振興需要多層次、多類別的實用型人才,具有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培訓需求。針對返鄉就業創業人員、鄉村治理人才、鄉村工匠、后繼新農人等重點群體,應分類、分級、分層設置課程和實施管理,加強培訓的精準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打造“產業+”融合型課程體系,精準高效開發培訓內容。順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要求,職業院校應積極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促進教師、教程、教學對接鄉村一二三產業要素,打造“產業+”課程體系,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培訓課程包等辦學模式,實現鄉村產業鏈、專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相連相通,[7]為鄉村振興培育專業化、技術化、復合型的高素質鄉村人才。
參考文獻:
[1]瞿連貴,石偉平等.鄉村人才振興視野下職業教育的功能及實踐指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6).
[2]王柱國,尹向毅.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類型、定位與模式創新——基于農村職業教育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6).
[3][5][6]馬建富,蔡巧燕.助力鄉村人才振興:職業教育發展的理念、作為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18).
[4]駱沙鳴.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N].人民政協報,2018-9-17.
[7]歐陽修俊,謝水琴等.職業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價值、邏輯與路向[J].當代職業教育,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