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輝 萬祥云 賈炳 楊豪 婁全 張路路
【摘要】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學體系當中強調安全工程人才培養的質量化以及教學的質量化,從另外一方面對城市的安全運行起到了推動作用。本文通過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提出相應的教學措施,從而使學生在實際解決城市安全方面的問題時能夠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評價體系;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
引言:
未來的城市管理當中,對人才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安全工程人才必須要是綜合性人才,對各領域都要有所了解并能夠在各領域顯示個人的才華,特別是城市安全保障放在城市管理的首位,因此,許多高校開設了《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但教學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在很多地方還需要持續進行改進。
一、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材與實際不符合
城市管理應包含城市運行的各個方面同時也包含各個領域,也是一項綜合性管理,近年來,許多高校,如清華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城建學院等,都開設了《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該課程圍繞城市的安全與應急管理展開不同角度的分析。在城市安全中與應急管理中,涉及到政策、礦山的安全以及地震災害、山洪等一系列問題,通過不同角度來展開探索和研究。然而在許多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學的教材中,卻偏重市政管理,這種理解是狹義的,并不能夠真正解決城市的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問題。[1]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適合我國城市管理《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的教材相對偏少,目前所采用的教材過于傳統,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以及城市發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并不適合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需要,這些教材資料來源大多來自于一些專著或者是對城市管理者培訓的一些內容,這些內容不夠深入,專業化程度不高,對許多學習《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的學生來說,無法從專業素養以及知識結構中去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導致教學的效果下降,教學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是實踐性相當強的一門學科,如果只是一味地以課本知識或利用一些專著就能達到專業化水平,那顯然是不現實的。當前,我國許多高校,在《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中的實踐環節相對來說還很薄弱,無法滿足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實踐教學的需要,同時也影響其專業教學的效果,繼而影響此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對其未來的發展不利,也對我國的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不利。
(二)內容單一
在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中,對所授的內容大多集中在市政管理中,無法從更加廣義是角度去分析城市的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如城市的自然災害所引發的一系列影響城市安全的問題。許多高校還有一個弊端,這種弊端已經成了高校的一個通病,那就是嚴重依賴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體系建立在實際城市管理之上,這種教學方式嚴重脫離實際情況,無法在未來的城市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2]。另外,還有些高校在進行《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授課時將應急救授設備以及相關救援的技能加入到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程當中去,這明顯是與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教育初衷相違背,說到底,還是高校在這方面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在教學的內容上無法達到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的要求,教學的邏輯性不強,同時它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改進。除了內容單一片面之外,高校在這個課程中教學的方法也很單一,在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學當中,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和案例教學的手段,這些教學的方法很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單一的教學手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學生在未來對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上會受到許多限制,無法發揮其專業的特點。
二、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學持續改進機制改革措施
(一)突出課程的地位
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開設的時間并不是很長,許多高校甚至缺乏相應的教材,因此,許多高校對《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的地位沒有引起重視,在城市管理專業中,它培養學生的目的性在于使學生在參與到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時遇到突發情況的實際處理能力。在城市管理專業中有《城市管理學》以及《數字化城市管理》,在這當中《城市管理學》是以理論為基礎的學科,著重對知識的理解,而《數字化城市管理》則作為《城市管理學》的一個鋪設平臺,更是側重理論向實踐的延伸,而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則屬于《數字化城市管理》課程的實際應用子系統,因此,同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加以重視。
(二)課程的框架
在闡述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框架之前,先來說說《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目標,它的目標設定應該是服務于其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城市的發展過程當中,對城市的管理人才要求一定是復合型人才,必須在各個領域都要有所涉及,所以,對課程設定的目標來說,應該是具有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應該有具備處置和解決城市管理中面所臨的突發公共安全能力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通過對課程目標的分析,就很容易解釋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框架的設定。在課程框架下有兩項是要跟進的,一個就是理論教學,一是實踐教學。當前許多高校偏重理論忽視實踐,重心偏移是當前存在的問題,而且許多理論知識并不能夠適應城市的發展。但也有一些高校側重實踐,無法利用專業的知識去實施相關的管理行為,無論側重哪一點都會影響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教學的效果。在理論教學當中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注重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理論發展,其次要對城市的安全體系進行學習與掌握,第三,應急管理學習,第四,掌握城市的安全與科技技術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理論發展中,要認清我國與國外在發展過程中的差異,用城市發展的歷程作為一條主線來引導學生去建立一個知識架構體系,這樣才能在這個大的框架內去學習《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在構建城市安全體系理論框架時,要突出三個方面,一個是突發事件的類型,二是應急管理中具體工作的不足,三是城市承受災害的破壞程度,通過立體化的構建從而突出重點。在應急管理教學中,要結合更多的案例作深入分析,通過案例分析來暴露在實際中城市處理應急事件的不足,使學生對事件進行評估,讓學生對案件分析理解,從而為后面的實踐打下基礎。科學技術在當前已經被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了,同樣的在城市管理當中,應用科學技術來支撐城市管理是必然趨勢[3]。在利用科學技術時,這些科學技術為城市的管理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它們主要有以下幾種科學技被側重采用。地理信息收集系統、遙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空間數據庫管理技術、數據共享等,這些都可以應用到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當中去實現理論教學。
只有理論教學而沒有實踐教學對于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專業課來說是不完整的,在實踐過程中要突出三個環節,首先是風險評估環節,其次是實驗環節,最后是實習環節,在風險評估實驗環節當中,讓學生選擇某一個研究區域,通過三個方面來構建一個系統,這三個方面包括致災的因素、承災的載體和孕災的環境。按照相關的流程進行評估,從而得出研究區域的評估來確定危險性、脆弱性、風險性。在實驗中,要求學生對所研究的城市進行觀察和分析,指出城市在安全以及調整中所展示的不足之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實習中的重點是實習環節,要使學生在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學習中能獲得更多成長,就必須組織學生深入到城市實習,可以利用寒暑假,讓學生開展城市安全及社會調查的實踐,在實習后要求學生提供實習報告,在實習中發現城市存在的安全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教學的內容要不斷優化,要緊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當前所面臨的不同形勢而展開理論教學,在城市化進程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涉及安全和應急管理的問題,因此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就要隨時作出改變進行調整以及創新。高校《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大多集中在教材不適,內容片面單一,沒有較強的實踐基地等,因此要加強教學大綱的設計,從課程的目標到課程的框架中去進行調整,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融合,最終培養出適合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城市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嚴萍,王磊,張宇.《城市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課程建設優化發展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2]范濤,宋英華,梁傳杰.高校學科交叉的探索與實踐——以武漢理工大學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學科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9):32-38.
[3]段玲.新常態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策略思考——評《新時代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9, v.19;No.113(05):384-384.
作者簡介:楊艷輝,博士,講師,從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研究。
基金資助: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00213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