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沫含
【摘要】文化自信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也是實現文化繁榮的重要保障。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積極的力量,在促進人類精神的豐富和物質生活的提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對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等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主要研究“四位一體”推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機制。
【關鍵詞】“四位一體”;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機制研究
引言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能夠使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增強,并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前進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同時,它也能讓我國的經濟得到持續的快速增長,從而使其綜合國力得以提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輝煌。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進一步完善人民的收入分配制度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一、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機制的理論基礎
文化自信機制的內涵是“文化自覺”,是一種對社會文化的高度包容和尊重,它要求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自我的認知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自己的認可與肯定。“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就是“認同”,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認同”。只有當個體的認識得到了統一,才會有動力去克服外界的差異性,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這一切。從廣義的層面上來看,包括了政治制度的建設、經濟的繁榮以及精神文明的進步等方面,都屬于人文的范疇;從狹義的視角上看,主要指的是人的行為表現,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而這兩種維度的相互依存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文化自覺。
二、文化自信機制的基本原則
通過文化的認同和文化的發展,來提升文化的自信和自信,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有效結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我們要不斷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的挖掘、整理、總結,并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成為一種新的價值理念,并在社會中得到廣泛的認可與接受。同時要注重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操,使之能夠真正地融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讓廣大的人民大眾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從而形成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增強國家的凝聚力。(1)“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自信理念。文化自信是一種人的文化意識,是對文化主體的尊重、肯定和敬畏,它要求社會成員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并在這種評價中不斷地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并及時加以完善。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要將文化自信的內涵融入到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中去,通過政策引導,制度規范等方式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使其能夠自覺地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構建和諧的中國夢。在建設“五位一體”的美麗家園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鄧小平的科學觀統領、用實踐論證的方法來解決當前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使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更加的快節奏,更具有可持續性。(3)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的重要思想為引領。這也是我國政府實現"富強民主"的強大精神的體現。
三、制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因素
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和階段性的變化中,在這個歷史時期,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轉變期。在這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中,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重要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拜金主義、享樂思想的盛行、價值觀念的扭曲等。這些都對我們進一步提高文化的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考驗;而如何更好地促進文化的健康有序的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創新”,“繼承傳統,發揚優勢”,要把“以人為本,公平公正,實事求是,揚棄不良,培育先進,懲治愚昧,弘揚主旋律,凝聚力量,提升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打破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結構性制約
自習近平主席提出文化自信理念以來,文化自信機制在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文化自信”的新局面。“文化自信”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二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和踐行。
首先,文化自覺的結構性制約。文化自信是一種積極的狀態和過程,它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傳統的“三嚴三實”要求,“三常”即常修身、嚴操持家、嚴法治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西方國家,而這種關注度和投入度,恰恰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其次,文化自信的結構性制約。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的增長與繁榮,但同時,由于各種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一些政策的缺失與不完善,導致部分人的思想觀念滯后于時代的變化步伐,對世界的認識還停留在物質層面,而對于更深層次的東西卻知之甚少。這就造成了許多人的盲目崇拜,甚至盲目攀比,認為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從而產生嚴重的失落感。
(二)文化資源整合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特點。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吸收與再創造,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保留、發展與延續,并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四位一體”的構建模式,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把中華優秀的文化遺產匯集起來,通過對這些寶貴的遺產地發掘,將其精華的價值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環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體系。“四位一體”的建立不僅僅包括了對傳統的繼承保護,更包含了對當代的探索與創新。首先,要將傳統的文明進行傳承,讓人民群眾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要讓人們了解到一些先進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其次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感,增強責任感。
(三)文化自覺與價值觀
價值觀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自信的實現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和保障。文化自覺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教育。在我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的美好理念是人們共同的精神財富,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人民的宣傳引導,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來提高廣大群眾的道德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個人的力量決定了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其次要加強公民的法治素養。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它具有強制力,但它的作用又必須依靠于人的行為而非強制性的約束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再次,還要大力倡導誠信的生活方式。
(四)文化自覺與交流
作為中國的一份子,“四位一體"文化自信機制的形成和發展,在文化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文化的交流與溝通,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去。
首先,要加強文化交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生命,只有不斷地吸收吸收外來的優秀成果,才能為自己的生存提供強大的動力;其次,要增強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主動的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的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再次,還要注重交流。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由于長期的封閉狀態,導致了交往的障礙重重,而這種隔閡又會阻礙彼此的進一步合作,因此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應該打破地域、城鄉、宗教等方面的限制進行全方位的外交往來,促進不同地區的友好相處,共同進步,互利共贏。
結語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文化自信機制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和任務,需要政府、高校、社會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文化自.信機制的建設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在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形成了合力,才能實現文化的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董朝霞,劉林.文化反思:走向文化自信的心理機制[J].觀察與思考,2021(03):93-103.
[2]李琢.基于文化自信培養的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1):118+120.
[3]智文媛,解嶸,王帥.高校文化育人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及其工作機制的構建[J].理論觀察,2017(09):132-134.
項目編號: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研教改項目 ?XY1911 網絡直播熱朝下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四位一體”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