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新課標》的基本思想明確指出:我們的音樂課要能夠充分發揮學校的音樂文化和藝術所具備的獨特魅力,在不同的教育實踐階段,根據小學生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及其審美心理特點,以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和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方法形式,激發和調動小學生的自主性和學習興趣。
關注音樂教育心理,是新課改中對音樂學習的學生主體性的需求。了解學生學習心理,掌握學生學習趨勢,會讓課堂更加生動,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針對他們好奇的心理與音樂情感性格的特征,教師要以感受音樂的美以及成功的音樂經歷體驗為主要基礎深入進行音樂體驗,激發廣大中小學生主動地深入去感受學習音樂,傾聽音樂,享受音樂所可能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音樂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帶給自己的豐富音樂人生哲理和一種豐富審美的音樂享受,從而幫助培養他們初步樹立一種渴望終身學習音樂的審美意識與音樂欲望。
一、調動和培養廣大學生對于學習音樂的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動機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并將“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列為音樂課程的目標之一。可見,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首先必須要充分尊重廣大學生的興趣。學生喜歡傳統的音樂游戲和流行的音樂,我們就應該更加多地采用傳統的音樂類游戲形式和手段來進行課堂教學,并且使用引領的方式把一些積極向上、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征,并將其中富有一定的思想性、藝術色彩的流行歌曲、校園民謠等介紹給學生,這樣既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又能夠幫助他們逐步地積累自己的審美體驗,增強他們的審美技巧。但是,除了必須充分尊重和調動學生的興趣之外,同時,還要更加注意培養、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興趣,保持、轉移、發展他們的興趣,使之形成持久的、具有目標性和正確方向的潛在興趣,并且要引導他們把興趣活動轉化成一種學習的動機。此外,音樂課堂上的老師要根據小學生對于音樂的表現愿景和欲望較高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積極地為小學生提供各種的機會和條件,使小學生能夠在自己所參與的音樂活動和其他音樂作品的表現中感受和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形成、增強對于音樂課堂上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我們做了問卷調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具有良好的聲樂學習動機,這也正是我們開展聲樂課程的有益因素和重要依據。因此,我們應該要有效地利用它,同時讓動機的質量也得到提高和強化,并且讓它對其他學生也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教師可以借助“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學習”“音樂與工作”“音樂與自然”“音樂與娛樂”等多種音樂為核心的主題活動,以及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課堂形式和手段,使得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明確音樂學習的根本目的、重要性和實踐的必要性,形成間接的動機和臨時的直接動機互為協調的動機組合。
二、根據中國現代小學生的音樂心理特征,選定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方式與途徑
我國現階段小學生正處于以無意識和注意為主導的階段,注意力集中度和穩定性較低,同時他們的情緒不穩定、意志力淡薄。針對我國現代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教師應該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與交替運用各類教學手段,安排一些比較具有吸引力、富于情趣的音樂活動,使得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得到盡可能多的充分發揮。
教師要更加善于將音樂寓教于課堂游戲之中,使他們能夠在愉悅地參與游戲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并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根據我國中小學生具有想象但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相對偏低的情況和特點,在音樂教學中,尤其是在對音樂的欣賞教學中,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聯想、思考和想象,創造性地去認識、表現自己的音樂。同時還應該注意通過有意識的幫助來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和認識水平。對于高、中、低年級的學生,音樂課堂教師在其所授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式、手段上都需要格外注意區別對待。
比如,四年級有一節音樂欣賞課,在學生們聽完歌曲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用畫筆畫下自己的感受。
三、實施鼓勵性的評價,使學生始終保持著自主學習的勇氣和自信心
積極的學生往往是通過受到教師及其同學的評價而認識自己,他們很重視外界對自己的評估,需要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同與肯定。所以,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老師們就應當多用一些鼓勵與表揚。鼓勵與表揚既可以調動學生的表達欲,又是最容易被運用、最有效形成學習動機的途徑。但是我們還要特別注意,教師也絕對不能只是一味地以表揚為主要手段。而且,鼓勵應遠遠高于表揚。鼓勵引導幫助小學生從實際出發,客觀分析自身,并積極地去探索尋找問題所解決的辦法和對策。
正如我們問卷調查中,是關于詢問學生,你會在高興的情況下,哼唱一些自己隨意編唱的歌曲嗎?
結果如圖1:
你曾經嘗試過自己編寫歌曲嗎?
可見孩子們心中對音樂喜愛之情可見一斑,喜歡哼唱甚至自己喜歡編寫小的樂句。孩子們是愿意參與到音樂創作中來的,所以,教師要給他們鼓勵,給他們提供表演與展示的機會。
筆者曾上過一節音樂欣賞課《一只流浪的貓》。授課開始先播放《一只流浪的貓》律動音樂,但沒有告訴學生樂曲的名稱。請學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說說對音樂的印象和想象,引導學生從音樂的情緒和特點進行感覺和發現。有的學生會講得像似某種野獸或者動物的形象和一個動作,有的學生會講得像似某些野獸或者人的形象和一個動作,教師在課上鼓勵了學生的豐富思維和想象,并邀請他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想象跟著音樂進行即興、律動的表演,其他觀摩的學生隨即對表演學生的想象和動作進行評價。此時,教師再出示音樂的標題:一只流浪的貓。隨著再聽音樂,引導學生發現音樂的特點,啟發學生想象這只“流浪的貓”會有哪些動作和表現。
學生結合著對音樂的感覺,發表議論,認為:“這是生活在街頭小巷里的一只流浪的貓。”“它很餓,很臟,身上有跳蚤。”“但是它會跳舞,我是從音樂里感覺到的。”“我從音樂里感覺這只貓開始是懶洋洋的,后來越來越高興,跳得越來越快,大概它找到了好吃的東西。”……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音樂中感覺音樂形象和情緒的變化。
請學生按照他們的想象進行即興律動表演。學生分組表演,表演的學生圍成一個圓圈,按照音樂的段落依次輪流表演。當一個人做即興律動時,圈內的學生都立即模仿他的動作。學生互相觀摩和評價,推選出幾種最有創意和形象鮮明的動作(例如,洗臉、伸懶腰、搔癢、各種舞蹈動作等)。
此時,教師講述,同學們表現出來的這只貓看來是一只“快樂的流浪貓”。但是,不是所有的流浪貓都有這樣好的命運。教師再富有感情地朗讀文學故事《丑貓阿格利》。
這個故事打動了孩子們的心靈,教師有意識地在故事講完后留下十秒鐘左右的時間不講話,讓學生有時間靜靜地思考、體味。然后,學生通過結合他們的實際經驗、身邊的和他們所聽到的故事,講述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小動物,如何正確看待這些被虐待的小動物。教師在與孩子們的互相交流和彼此的啟發中,引導他們懂得了愛和善良都是高貴的情感,應該更加珍惜人類世界的每一種生命。
四、優化音樂課程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與音樂打交道
家庭環境等因素會對學生在學校期間進行的學習和音樂活動產生積極作用,父母在校期間對于音樂的選擇會使小學生和他們之間的接觸、對于音樂的興趣以及他們的音樂表現能力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你回家會與父母交流音樂學習的感受嗎?
而據調查表明,現今我國中小學生的家庭音樂教育環境卻并不是非常樂觀。再次,音樂的課外教育活動又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校音樂教育活動環境。它既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專長和業余生活,又能讓學生在音樂教育課堂中已經學到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鞏固與提高,音樂的才華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這樣才能夠促使我們的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積極地去理解和接觸音樂。從本人與小學生的對話和了解情況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音樂課外活動還是不夠多樣化,盡管一些學生已經參加過音樂方面的興趣研究小組,或者是參加過課外音樂的培訓,但是比例并非很高。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在社區內開展廣泛的音樂課外教育活動,包括鼓勵和組織音樂學生參與社區性的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營造一種濃郁的音樂教育學習氣氛,使得學生能夠養成主動與音樂相互打交道的良好習慣,將其他學生帶入音樂文化中來。同時,要與自己家庭取得緊密聯系,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創設一個有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音樂素養的學習環境。
總而言之,我們相信要想進一步提高中國小學各個年齡階段的音樂教育素養質量,必須更加注重小學生在音樂教育中的學習心態研究,并根據其心理特征,制定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教學策略,選擇更加符合中國小學生需求的音樂課程形式與教學手段。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從小就深刻地感受和認識到音樂在藝術教育中所帶來的豐富人生哲理與審美情趣,從而樹立起終身接觸音樂的意識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