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雪

內容摘要:劉勰《文心雕龍》的“序志”篇寫作動機之一就是對當時文論的批判。同樣的,當今中國文論領域,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改革開放后,西方思潮不斷涌入,中國的文論研究失去了很多其本該擁有的寶貴財富,對傳統文學理論重視不夠。隨之而來的就是在世界文論領域中話語權的缺失,因為沒有民族的當然也就沒有世界的。所以,發掘包括《文心雕龍》在內的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也必然就成為掌握話語權、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文心雕龍》 現代價值 文論 話語權
魯迅曾說:“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模?!盵1]眾所周知,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開創了西方文藝學理論研究。魯迅將二者相提并論,倒未說《文心雕龍》堪稱中國文論鼻祖,但至少從二者媲美中可以看出,《文心雕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繞過的重要部分。在文化話語權爭奪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把《文心雕龍》的現代價值淋漓盡致地挖掘并運用,是中國文論領域研究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在《文心雕龍》的價值方面,前人之述數不勝數。本文與其說是想提出新價值,不如說是對之前一些學者觀點的總結與提煉。為使對傳統價值和現代價值的分析不至于太過片面孤立,筆者將著重探討《文心雕龍》的傳統價值到現代價值的轉換,希望可管中窺豹,對當代中國文論話語權的建構有所助益。
一.《文心雕龍》的傳統價值分析
《文心雕龍》的傳統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大致可從文學與哲學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先看文學層面,無論是文學的本質和起源,還是文學的創作和批評,亦或是文學的研究方法論,《文心雕龍》都有所探討。在六朝文風綺麗的年代,“《文心雕龍》最為全面地展示了文學自覺時代的文學觀和理論建樹。盡管此后一千多年理論批評在許多層面仍有拓展,但從體系的完備、思想方法的先進、思辨和理論探索的深度和廣度看,它在文論領域都首屈一指。”[2]所謂“原始以表末”、“釋名以彰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劉勰都以優美文筆詳細介紹了各類文體的歷史淵源、文體名稱的理論含義、典范篇章的選擇確立以及每種文體的創作要領。以至于“割情析采”、“披文入情”,《文心雕龍》對每一部分文學理論內容的介紹都是那么鞭辟入里。
由文學層面所達到的高度,《文心雕龍》自然而然也生發了哲學。劉勰文學理論的一個中心問題就是在文學創作中的“心物關系”,進一步深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物色”“神思”“詮賦”“隱秀”等篇章都從不同方面講了文學創作中的“心物關系”。在“原道”篇中,劉勰更是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比宓浪枷攵既谌朐凇段男牡颀垺分校踔涟ǚ鸺宜枷搿4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似乎在劉勰那里,“文”本身就是“美”。所謂“龍鳳藻會”、“虎豹炳蔚”、“云霞雕色”、“草木賁華”,還有“林籟結響”、“泉石激韻”等等都是一種藝術美與自然美相結合的體現。全書提出的文學理論蘊含著美的理論,全書對于文學理論的表達更是對美的闡釋。
《文心雕龍》的傳統價值自問世以來,歷經時間打磨日益顯出價值。當然,它也有其自身局限性,我們“不必因為劉勰《文心雕龍》的成就卓著,而回避他文學觀念中這種不夠科學的地方?!盵3]因為其實正是有不夠科學的地方,也才需要借鑒西方優秀成果,對其進行傳統價值到現代價值的轉換。
二.《文心雕龍》傳統價值到現代價值的轉換
筆者對于《文心雕龍》傳統價值到現代價值轉換的分析源于這樣的初衷——“發掘百年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現代化進程中的現代意義,確立現代發展和現代轉換的核心價值取向和研究導向。”[4]毫不夸張地說,“《文心雕龍》以其無與倫比的“體大思精”不可替代地成為考察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和理論成就的首要課題。其理論價值的發現和深入挖掘完全是時代使然?!盵5]除此以外,也應該看到,“《文心雕龍》有其自身獨立性,它所揭示的規律是跨時空的?!盵6]僅以美學為例,從那個時代來說,《文心雕龍》“隱藏著六朝情感美學與形式美學的時代密碼,使得這部廣義的文學理論著作在今天狹義的審美的文學原理建構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繼承價值?!盵7]并且它作為“六朝情感美學與形式美學時代風潮的突出代表,對當下認識文學的特質很有啟示意義和參考價值。”[8]在劉勰之前,很少能看到這樣的作品,可以說它是中國傳統文論的一個典型代表。
在西方思潮涌入的今天,作為文論顯學的《文心雕龍》可以說承擔著保留乃至構建中國自己話語權并且使中國文論思想走向世界的任務,而怎樣將其傳統價值轉化為現代價值是中國文學理論研究者的使命所在。
有學者已經認識到,“要考察二十世紀百年以來學術界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研究,就不妨把眼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地方,至少投向《文心雕龍》研究的輻射空間。”[9]于是文學理論批評領域有了新的研究切入點。學者們在文學理論本身上繼續發掘著《文心雕龍》的價值,“以《文心雕龍》為入口,探討中國文學批評中的器物之喻,發現中國文學批評與器物及其制作經驗的直接關聯,以期為中國文學批評方式的形成找到更深層的原因?!盵10]還有學者分析《文心雕龍》的外延性質的功能,比如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何在社會分化、文學分化的現代性狀況之下設想和推進文學的社會化功能,成為中西共同面對的問題,以分化與逆分化為問題中心的《文心雕龍》也因此獲得了自身的現代性意義。”[11]由此可見至少在《文心雕龍》的研究方面,盡管著述已經很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革,傳統價值可以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現代價值。它如源頭,以活水滋潤著中國文論甚至中國文化的發展。
而談到中國文論發展,學術界對于文論話語權的呼聲日漸高漲,似乎這已成為中國文論要復興不可回避的問題。有學者也說:“中國人研究文藝學……要有我們自己的‘話語,實現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這才是建設當代文藝學的歷史必由之路?!盵12]下面我們就當代中國文論話語權建構問題展開分析。
三.當代中國文論的話語權的建構
我們先來看當代中國文論話語權的現實情況。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就中國文論領域而言,現實情況是一些中國學者對“國際化”的西方理論大用特用甚至貶損中國文論。還有人在運用西方文論失敗時,不僅未考慮其操作合理性反給中國文論貼上“落后”的標簽。此類現象令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生機與活力的人深感寒心。
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中國的話語權在世界層面來看還很弱,甚至本國學者都沒有信心。用葛蘭西觀點來看,“文化領導權絕不是先天給定的,而是必須去爭取、去證明的?!辈⑶摇拔幕I導權不在于奪取‘領導的問題,關鍵在于爭取話語‘權的問題?!盵13]因此,如何證明中國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了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毋因中國文論在世界文論體系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而遷怒于西方文論,拼命指責西方文化。這不僅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反是排外的文化自卑。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文化之所以還未掌握話語權,不是因為文化自身不夠好,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其優勢發揚出來并為人所知。我們應該做的是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待西方文化。在當代文論方面,“必須以古代文論為母體和本根”[14],“正確認識和深入研究中西文論的異同”[15],并把努力投入到“在‘拿來基礎上的綜合、創造。”[16]這種具體辦法的理論根據并非空談,而是基于對中國文論話語重建的理解。其實“中國文論話語重建就是要設法引導中國文論與文化從“西方化”走向“化西方”之路,使西方文論融入中國文化的血脈。”[17]因為“只有回到文化本根,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論的傳統之體;只有借鑒西方文化,才能激活中國文論的現代之用?!盵18]
如此,當代中國文論話語權的建構,庶幾近之。
最后我們討論一下本質問題及解決之道。在閱讀一些學者的意見后,筆者對比較贊同的觀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在《文心雕龍》的現代價值與傳統價值中要有“三個明確”。
第一是明確我們對問題應有的理解。盡管我們很重視中國文論話語權的問題,但要透過問題本身看到本質。如李建中教授所言:“中國文論最為嚴重的現實問題不是‘失語而是‘失體。我這里說的‘失體,是指兩重意義上的‘丟失:一是丟失了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文學性傳統,二是丟失了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尊體意識、破體規律和原體思路。而正是這雙重的丟失,釀成當下文學批評的種種弊端。”[19]所以,“失語”是因為“失體”,而要改變“失語”的尷尬,功夫應從改變“失體”開始?!笆w”的問題解決了,中國文論話語權的建構則會是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第二是明確我們應該秉持的理念。宣揚研究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復古,宣揚中國本國的理論也不是因為民粹。“我們的理念和目標只有一個,不是為傳統而傳統,不是為理論而理論,而是為了讓理論介人和參與社會的現代化發展進程,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實現人的更加合乎人性的自由全面發展?!盵20]
第三是明確我們應有的態度。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外文化不是絕對不相容的。其實“正因為有普世價值,文化的交流才有可能;文論的輸入、輸出以及中西互補、中西合璧才有可能?!盵21]所以在文化上,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剛愎自用,要努力找到中外文論中的共同點和普遍性。以理性客觀負責的態度對待中西文論,合理借鑒與吸收,中國文論話語權的建立指日可待。劉勰說:“振葉以尋根,觀瀾以索源”。相信在全球文化日益交融的大背景下,《文心雕龍》的傳統價值一定可以轉化為現代價值,涅槃重生!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332.
[2]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月第1版:4.
[3]涂光社.有關《文心雕龍》當代意義的一些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2010年,第38卷第2期:8-15.
[4]張少康.劉勰的文學觀念——兼論所謂雜文學觀念[J].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63-72.
[5]張利群.探索古代文論研究的現實價值和現代意義[N].文藝報,2010年3月3日,第5版:1-3.
[6]涂光社.現代《文心雕龍》研究述評[J].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142-152.
[7]祁志祥.從現代性審視《文心雕龍》文學觀念的民族品格與時代特征[J].人文雜志,2012年,第1期:87-94.
[8]韓經太.經典的確認與學科的自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的現代展開[J].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61-82.
[9]閆月珍.器物之喻與中國文學批評——以《文心雕龍》為中心[J].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167-185.
[10]沙紅兵.分化與逆分化:《文心雕龍》新論[J].文學評論,2014年,第1期:126-137.
[11]張少康.走歷史發展必由之路——論以古代文論為母體建設當代文藝學[J].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41-53.
[12]李金勇.文化領導權理論[J].學術界,2015年,第208期:101-109.
[13]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對于邁向21世紀的中國文論建設問題的思考[J].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5-14.
[14]曹順慶,王慶.中國文學理論的話語重建[J].文史哲,2008年,第5期:5-12.
[15]李建中,喻守國.中國文學理論的話語重建[J].文史哲,2010年,第1期:26-39.
[16]李建中.尊體·破體·原體[J].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40-47.
[17]賴大仁.新時期三十年文論研究[J].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13-17.
[18]黃維樑.20世紀文學理論:中國與西方[J].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65-72.
注 釋
[1]魯迅:《魯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32頁.
[2]涂光社:《有關〈文心雕龍〉當代意義的一些思考》,載《遼寧大學學報》2010年第38卷第2期,第9頁.
[3]張少康:《劉勰的文學觀念——兼論所謂雜文學觀念》,載《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第71頁.
[4]張利群:《探索古代文論研究的現實價值和現代意義》,載《文藝報》2010年3月3日第5版,第2頁.
[5]涂光社:《現代〈文心雕龍〉研究述評》,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第142頁.
[6]涂光社:《現代〈文心雕龍〉研究述評》,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1期,第151頁.
[7]祁志祥:《從現代性審視〈文心雕龍〉文學觀念的民族品格與時代特征》,載《人文雜志》2012年第1期,第94頁.
[8]祁志祥:《從現代性審視〈文心雕龍〉文學觀念的民族品格與時代特征》,載《人文雜志》2012年第1期,第94頁.
[9]韓經太:《經典的確認與學科的自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的現代展開》,載《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第68頁.
[10]閆月珍:《器物之喻與中國文學批評——以〈文心雕龍〉為中心》,載《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第168頁.
[11]沙紅兵:《分化與逆分化:〈文心雕龍〉新論》,載《文學評論》2014年第1期,第126頁.
[12]張少康:《走歷史發展必由之路—論以古代文論為母體建設當代文藝學》,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第41頁.
[13]李金勇:《文化領導權理論》,載《學術界》2015年第208期,第102頁.
[14]張少康:《走歷史發展必由之路——論以古代文論為母體建設當代文藝學》,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第42頁.
[15]張少康:《走歷史發展必由之路——論以古代文論為母體建設當代文藝學》,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第44頁.
[16]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對于邁向21世紀的中國文論建設問題的思考》,載《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第14頁.
[17]曹順慶,王慶:《中國文學理論的話語重建》,載《文史哲》2008年第5期,第12頁.
[18]李建中,喻守國:《中國文學理論的話語重建》,載《文史哲》2010年第1期,第39頁.
[19]李建中:《尊體·破體·原體》,載《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第46頁.
[20]賴大仁:《新時期三十年文論研究》,載《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第17頁.
[21]黃維樑:《20世紀文學理論:中國與西方》,載《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72頁.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