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內容摘要: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對經典教育展現出愈來愈濃厚的興趣。經典教育對于當代教育有極大的彌補作用與人文教化意義。其中包括對人們品德的建立,對人們思維的提升、審美素養的提升以及啟迪心靈的作用。本文嘗試討論經典教育對于當代社會的重要性及其人文教化意義。
關鍵詞:經典教育 人文素養 人文教化 德育
經典是歷史流傳下來的偉大作品,它延續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經典作品所蘊含的生命的客觀化物返回到它們由之產生復又生起的生命性中,使歷史的教化意識鮮活起來,則需要通過經典教育來達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人們對經典教育展現出愈來愈濃厚的興趣,不僅在文學研究領域涌現出對文學經典討論的熱潮,隨著國學的興起,中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推廣之下,以各式各樣蒙學書籍為教材的“讀經班”在中國乃至馬來西亞各地逐漸涌現,經典教育逐漸流行開來,至今仍經久不衰。
考“經典”之原義,“經”字,原指織物的縱線,后引申為經天緯地的宏大之義。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曰:“三極彝訓,其書言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①按照以上釋義,“經典”應代表著一種歷史文化秩序、可以成為規范,并且代表著人類的思想力、想象力和表現力所能達到的高度。
由此可見,在思想上達到一定的高度,代表著歷史文學的秩序、可以成為規范,并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歷史的長河里,不因時間而湮滅,反而愈加閃閃發光的作品,不論戲劇、詩歌抑或是哲學作品,均可稱之為“經典”。
無論中外,古代的中西方均重視經典教育,古希臘的經典著作諸如史詩、戲劇、哲學等經典,被譽為古希臘人的精神教科書,詮釋了完滿人性的總體精神氣質。在文藝復興以后,古希臘的這些經典更是文人學者的必讀物。中國古代的經典教育,融美與善于一體,西周時期“采風”盛行,通過采詩官到民間采詩,并譜曲為詩歌,起著規范生活的作用。詩、書、禮、易、樂、春秋,都在各個層面上為百姓起著指導生活規范、陶冶性情等作用。漢代以降,無論是學術上以儒家為尊,或是玄學流行、喜好佛老之學,都尊崇儒釋等不同思想、學術流派的經典。不同時代的不同文體,如魏晉時期的駢文、唐詩宋詞,均于一個時代達至巔峰,被后人奉為經典,不斷讀誦,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典籍,抑或是西方古希臘時期的經典巨著,都對人類文明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如今中國逐步走向世界的時代,吸取西方經典中的精髓引為己用,顯得非常重要,然而本文的經典教育中所引述的“經典”主要仍指的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各類思想、文學經典。
經典教育當中,所涵蓋的“經典”范圍甚廣,包括了文藝、歷史、哲學等不同領域,經典教育的人文教化意義也隨之而有所不同。以下分為幾個部分略述之。
一.品德的建立
經典教育的意義,首先在于對人品德的建立。以中國為例,“德”是禮樂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記述著古代哲人友愛、忠信、愛國捐軀等事跡,更反映著先輩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等精神。教育原本應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個人的道德修養、重視青少年的道德養成及培育,應當是教育的核心目標與理念。但如今的教育體制,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注重智育,專注于學生的知識與技術能力的養成,卻忽視了道德認知與品德的培養。尤其近年來受全球化經濟、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影響,社會進行轉型,人們的思想與傳統價值觀受到挑戰,隨之而來的,因青少年缺乏德育的培養,面對新事物與新觀念的沖擊,在道德認知領域產生了困惑與迷茫,因此在道德上存在失德失范的問題。
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以先秦經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以來傳統的儒家學術流派、魏晉時期流行的玄學,以及先秦以來詩詞歌賦等各種不同的文學體裁,與歷代史學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它反映了每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也在方方面面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倫理道德等,當中尤以儒家對中國人的道德觀念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為甚。
以儒家為例,孔子尊崇周禮,推崇禮樂,提出仁、孝、禮等尤為重要的概念。《大學》也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認為修身是一切事業的基礎。歷代許多大儒也為后世作出了典范,博學多識、慎思明辨、鞠躬盡瘁、憂國憂民、自強不息等可貴的精神品格,都是通過經典才得以流傳。
修身是儒家關于道德養成的重要要求,也是對人所以為人的基本要求,《禮記·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把個體的修身看成是立業的基礎,儒家這種“身修方可業成”的思想深刻影響著當時乃至后世的中國人。《詩經·淇奧》又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將君子孜孜不倦地進行道德完善、品德涵育的過程和行為比作雕琢美玉一般。縱觀古代文學作品,在詩歌、散文、小說、戲曲中,有關古代君子修身立德的文學書寫不絕于書。
經典古代文學作品彰顯了古代君子在克己修身方面的種種品德,由于古人不斷反躬內省、砥礪修身,使中國古代涌現了無數品格高尚、為人稱頌的賢士、君子。因此充分利用經典古籍,進行經典教育,可以讓如今的學子學習并培養這些崇高的品德。關于學習的篇章有荀子的《勸學》、韓愈的《進學解》;關于修養與自身情緒的調節,有《論語》《老子》《莊子》等;在人生當中遭遇挫折等不如意的境遇,有孔子、孫臏、司馬遷、陶淵明、蘇軾等人的人生境遇作為指引。通過學習這些經典,學子可學習當中的人生觀,可體會儒家“君子固窮”的理念,也可領略道家超越性的生命意識以及對人生苦難的消解。
中國古代典籍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留待后世進一步去發掘,讓這些經典充分得到利用。推行經典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教條式地教導學生待人處世的規矩,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乃至人生觀,除了讓他們成為擁有完整人格的人,更需要加深學子對苦難的理解,即使遭遇挫折,也得以通過經典的學習而逐步消解。
二.人文素養的提升
人文素養,是人們在人文、藝術方面體現出來的精神與內在品質。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它包含了為人處世的基本德行、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就其核心來說,就是指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人類文化的靈魂,對人類的意識形態、情感世界、價值取向、審美體驗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②許多人文學者都認為,經典的功能之一在于建立、傳承和維護人文主義傳統。③因此,經典教育無疑構成了人文教育的基礎和核心。如今的教育體系重智育而輕人文、重知識而輕素養,在一個任何事物都趨向量化的時代,若不重視人的靈魂與心靈的提升,人們容易喪失人生方向、缺乏道德感、缺乏人文素養而心靈空虛。本文討論經典教育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提升有三:(一)思維提升;(二)審美教化;(三)啟迪心靈。
1.思維提升
經典文獻以文言文為載體,將古人的智慧流傳下來,讓世人得以通過古籍來窺探先輩所留下來的智慧。學習中國古代的典籍,需先熟悉文言文,既是語言的訓練,也是思維的提升。文言文本身既有內在極強的邏輯性,又極其精煉,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在學習這一表達方式,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通過文化經典挖掘背后的歷史價值和智慧結晶,也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式、養成自己的思維習慣。
戰國時期,孟子周游列國,欲游說各國國君施行仁政,他針對時弊,進行了許多辯論。《孟子》一書邏輯嚴謹,與之同時期的諸子散文,也尤其注重邏輯,成為后世古文運動所效仿的模范。新文化運動后,白話文進駐語文教育并且占據語文教育的主導地位,成為通行文體,然而文言文并沒有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力。談到要提升語文能力、文學素養時,仍需從文言文著手,從學習那些簡潔凝練的詩文開始,去領悟先人的智慧與語言的優美。
韓愈的《師說》就是古代議論散文的經典之作,通過簡潔的話語和嚴密的論證,從“古之學者必有師”到韓愈對“師”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給“從師”下定義,最后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學生通過學習這篇散文,不僅可以學習到韓愈妙語連珠的排比對偶句“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古人以正反事實做論據從而加強文章說服力的智慧。
2.審美素養
中國的古代典籍,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思想、藝術韻味等等,學生通過學習古代典籍,可領會經典的內在思想蘊含、藝術韻味等。以中國古典詩歌來說,它體現了形象美、語言美、音樂美(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對學生審美素質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義。另外,經典中所蘊含的“美”與“善”相連,經典作品中對自然事物賦予了人格意義,如玉的圓潤通透、梅花的不畏嚴寒、菊花的淡泊寧靜等,均象征著人的某一品格特征,對學生的思想塑造、文化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3.啟迪心靈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釋道三家逐漸融合,形成特有的中國文化與思想模式。儒家講出仕、兼善天下、以天下為己任,有大丈夫情懷;道家講無為、逍遙、自然,尋求一種出世的清靜。儒釋道的思想深切地影響著中國人,勉勵著中國人要積極進取,在人們遭遇失意、挫折時,也能及時給予人內心的撫慰,讓人不至于過于消沉。這些經典作品當中的智慧,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閃爍,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啟迪著他們的心靈,給予他們人生的方向。
歷代文人騷客吟詩作賦,將曾經歷的人生苦悶書于紙上,流傳至今,已成為經典。今人在學習經典作品時,不僅能體會到當時文人騷客的心境,不少文學家、思想家的人生境遇,仍然可成為當代人的楷模。孔子困于陳蔡,并沒有自怨自艾,仍氣定意閑地與學生彈琴;司馬遷受宮刑,卻最終發憤著書,始有《史記》;蘇軾遭遇“烏臺詩案”、多次被貶,卻仍能泰然地苦中作樂;文天祥受俘,乃作《正氣歌》,流傳千古。
當代的教育體制注重智育,卻忽略了學子的身心健康,一方面輔導教育、心理疏導尤為重要,另一方面亦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應主動從經典教育開始入手,通過經典教育樹立起學生的人生觀、生命價值觀,讓經典教育啟迪學子的心靈,而非被動消極地進行心理疏導工作。
無論古今中外,西方文明與中國均重視經典教育對人身心的培養,可見古人已理解經典教育的重要性。經典作品涵蓋的范圍是廣泛的,經典教育所涵蓋的內容亦是廣泛且多元的。經典教育不僅僅培養人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還提升全方位的人文素養,它培養人的文學品味、哲學性思考、歷史觀、邏輯思辨以及美學鑒賞能力等等。這些方面,恰好是如今的教育體系比較缺乏的。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日,以傳遞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育體系已逐漸暴露出其弊端,要在信息與資訊爆炸的時代站穩腳跟,無疑經典教育在人們心中扎根已顯得無比重要。經典作品所傳授的智慧,如同人們心中的錨,能讓人心在信息的湍流中安定下來。經典作品,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能促進人心的安定、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因此經典教育的推廣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夏泉源,巫慧.人文經典教育的教化危機及其匡正[J].教育科學研究,2021(1).
[2]夏泉源,扈中平.從詮釋教化復歸審美教化:當代經典教育的教化之路[J].現代大學教育,2021(1).
[3]楊允.“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學生古代文學經典教育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20(5).
[4]楊美容.國學經典閱讀對內高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研究[J].教育管理,2020.
[5]梁和正.淺析經典教育回歸的表現、原因及意義[J].文學教育,2021.02.
[6]劉小新.經典、經典重估與人文教育[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4.
注 釋
①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上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頁.
②楊思迪.積淀底蘊,提升素養——國學經典對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及方法初探[J].語文學刊,2011(01).
③南帆,劉小新,練暑生.《文學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232頁.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