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謝楊
內容摘要:顧之川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在語文教材建設中的突出貢獻為我國基礎教育界所矚目。他的語文課程觀、教材觀、教師觀,對我國語文新課程建設和改革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認真研究顧之川語文教育思想對我國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和教材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顧之川 語文 教育思想
新課改后,教育研究者們對于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目的、教材內容的選擇與使用以及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的討論高漲。本文主要研究了語文大家顧之川先生提出的語文教育方面的觀點,包括課程觀、教材觀以及教師觀。希望通過對顧先生思想的研究對當代語文教學有所啟示。
一.語文課程觀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
雖然語文學科歷史悠久,但是對于語文的性質究竟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始終沒有定論。在這樣的形勢下,顧之川先生根據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客觀的分析以往對于語文課程的各種定性,明確提出了:“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顧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掌握語文這一學習工具,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這一基礎工具,培養其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
新課改過后,很多語文教育研究者認為語文就是一門人文課,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其內在價值和意義的集中體現,甚至將工具性與人文性對立起來,認為工具性的觀念導致語文教育人文價值的嚴重流失。
在不斷的討論與變革下,顧老先生的《語文工具論》應運而生。顧之川先生從中國人文傳統、人文論產生的背景出發,深入剖析了人文論的局限性,進而明確了人文論和語文教育的關系,提出了許多旗幟鮮明的觀點。比如,人文論“混淆了教育與語文的界限”,“工具論由于準確揭示了語文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因而能夠成為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他還認為,語文工具論并不反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語文課一定是重視學生的發展和人格的塑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文性是整個教育的總目標,而并非是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育應以學習和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交際工具為基本任務。
(二)語文課程的目的
語文教育想要有所發展必須要明確語文課程的目的,明確語文課程想要培養什么楊的人。顧先生認為:“學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學做人,國家把教育的根本任務定位在‘立德樹人,閱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從中尋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寫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表現人生。”
學生是我國未來各項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同時這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無論是語言的積累,思維的提高,還是審美的提升,語文教育都起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和課本上的知識教育相比,精神教育來的更加重要。學生人格的鍛煉與個性的培養都來源于精神教育,語文教師應把立德樹人的根本理論深植于心。
二.語文教材觀
(一)語文教材研究價值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大計,教材為先。顧先生在《新中國語文教材70年》中回顧了我國語文教材70年以來的改革創新歷程。語文教材編寫工作者肩負著新使命,任重道遠,理當對中華母語心存敬畏,勇于擔當,主動適應時代和社會變化,研究在新形勢下如何改進語文教材,創新教材呈現方式,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顧之川先生1994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就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不僅參與編寫或主編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語文教材,還結合教材編寫實踐,擔任過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負責人,主持過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科研課題“中學語文教材研究”。顧之川先生編寫教科書的理論和實踐,是他的語文教材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顧之川先生指出:“只有對現行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有一個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提出語文教材的改革對策。”
(二)語文教材的使用藝術
葉圣陶說:“教科書,工具也,工具自當期其盡善,而如何使用工具,以達到所懸之目標,則視工具尤為重要。”“課本是一種工具或憑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憑借。”教材是教科書編者對于語文課程的預設,而語文課程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也就是說,教科書其實更多的只是教師所使用的工具,而如何使用比工具本身更重要。就此,顧先生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用教材教,不是教語文教材。
顧先生認為,教材是語文教學的線索,語文教師時刻謹記“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同時,顧先生也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具體闡釋,包括三個要點,一是課程不等于教材,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課程不只是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材等“文本課程”,更是需要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實踐課程”。二是教學需要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學內容應遠遠大于教材。語文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適合用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又是廣泛多樣的。三是教材不可能適用于所有學生。教材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條教學線索或憑借。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素材”,沒有也不可能告訴我們“怎樣教”,如何用這些“教學素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需要教師的人文素養、專業功底與教學智慧。
第二,使用語文教材要具體分析。
教材是教師教書的憑借,但教材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顧先生從三個角度分析了語文教材的使用。首先,不同學段的教材使用方式方法不同。如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師,對語文教材的期待和要求不同,使用方式當然不同。其次,語文教材的編法不同,教師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不同。比如,綜合型教材和分編型教材,對教師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使用起來也不一樣。最后,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和教學能力不同,使用教材的方式方法也會不同。有的名師自己動手編教材,如上海段力佩、遼寧的歐陽代娜、江蘇洪宗禮等,都在語文界傳為佳話。
第三,要善于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顧之川先生用4個詞語概括了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分別是:整合、取舍、補充、糾錯。整合即對教材整體把握,融會貫通,要求教師由“教學準備”到“教材研究”,研究教材“為什么”這樣編排,具有怎樣的“學理”依據,在摸清“教情”與“學情”的基礎上,確定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要從不同學段、教科書內部、不同學科三個方面進行整合。取舍要求教師在讀懂教材,明確“教什么”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有所為有所不為”。教材無法兼顧班上的每個學生,需要教師通過自己的判斷,根據學生的“學情”,選用適當的教學內容,確定合用的教學方法。補充是指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教材上面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老師有選擇性的加以補充。糾錯就是,對于教材上面的少數差錯我們需要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總之,教師使用語文教材,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要善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語文教師觀
(一)語文教師的精神學習
顧之川先生認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師德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而且更要有教學的藝術。各家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思想風格各異,但他們的教學經歷和學術特點卻不謀而合,可以給吾輩多方面的引導。
一是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想要在教育事業有所成績,首先就是熱愛教育事業。既然選擇了語文教學,傳道授業解惑便是終身的任務。
二是勤奮學習,鍥而不舍。寬厚的文化素養是一個好的語文老師的前提。不論工作多繁忙,都要堅持學習,刻苦鉆研。
三是繼承傳統,開闊創新。我國有著悠久的語文教育歷史,吸取前人寶貴意見是必要的。與此同時,在前輩們邁出那一百步的前提下,我們要邁出那一百零一步。
(二)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語文教育本就是探索性、專業性、創造性極強的活動。顧先生認為,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熱愛語文教學,還熱愛學生,他會努力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他國優秀文化的吸納。在閱讀與寫作的實踐中“學得”語文,培養學生語文運用、審美和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其語文素養。在教學上,則是要懂得誘導啟發的藝術,要做學生的引路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語文。顧之川先生認為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以學生為本。語文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學習如何教學,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總而言之,顧之川的語文教育思想涵蓋了他對于語文課程、語文教材以及語文教師等很多方面的觀點,這些思想內容對當代語文教育有著非凡的意義,對語文教育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顧之川:《顧之川語文教育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顧之川:《顧之川語文教育新論》,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版.
[3]顧之川:《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達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