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群
內容摘要: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反思和審視農村小微學校學生核心發展時,需要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具體化和地域化的培育。本文試圖從課堂教學和班級文化兩翼并進的方式,構建農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雙輪驅動機制。
關鍵詞:農村“小微”學校 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 班級文化
核心素養是學生走向新時代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相對于教育資源豐富的城鎮學校來說,農村“小微”學校學生在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目標上存在著諸多困難與問題。因此,學校和學生需要利用好地域特色人文資源和校本資源,以課堂教學和班級文化這兩翼為契機,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高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農村“小微”學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構建
(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
為了貫徹落實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精神,課題組負責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個人、社會和國家3個層面對學生發展的要求,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進行了闡述,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豐富和深化了素質教育內涵。
(二)農村“小微”學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構建
根據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框架和農村“小微”學校的特殊發展需求,本文的農村“小微”學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依托我國農村學生所處地域環境和農村教師群體的特殊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個人生存與成長的人格品質和關鍵能力,具體表現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建構:
1.依托地域人文資源,涵養學生文化、審美素養。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人文資源,教師可以依托這些資源開展課內外教學活動,涵養學生的文化、審美素養。同時還可以增進學生對家鄉,對自身的認同,進而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及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擔當意識等。
2.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滋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農村相對城鎮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這也為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和操作實驗,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探索科學小實驗(如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里的“科學下鄉記”,將簡單易操作的科學小實驗開進農村小學,增強農村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科學研究的素養),在實驗過程中滋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
3.積極參加校內外勞動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的勞動意識。農村“小微”學校的優勢就在于“小”,教師可以利用好這個“小”的優勢,可以結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積極將第二課堂活動走出校園,走進農田和家庭,積極開展校內外勞動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懂得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的科學勞動價值觀。
4.創新體育活動形式,浸潤學生的健康生活和生命意識。農村“小微”學校在體育硬件設施方面相對可能比較缺乏,但是也可以變“匱乏”為“豐富”,將農村的“小路”、“農田”、山林等轉化為有趣的體育游戲場地,創新開展體育游戲,鍛煉孩子的體質和體能。同時在體育活動中抓住教育契機,浸潤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彰顯農村學生的生命力和內生力。
二.農村“小微學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雙輪驅動”機制構建
農村“小微”學校都是農村的微型教學點,每個教學點的人數都不超過50人,老師一般不超過3人。學校和教師可以整合教學資源,通過課堂教學和班級文化兩翼的雙輪驅動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左手課堂:積極開發第一課堂教學資源
1.建構農村“小微學校”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現有課程方案是以學科課程為主,因此我們應該將核心素養框架融合到每個學段和每個學科的課程目標中,形成指向同一素養框架的課程目標體系。但是農村“小微”學校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因此可以根據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資源,重構其課程體系,利用綜合實踐課程的特點進行課程整合,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如:在綜合實踐課程中,注入音樂、體育、美術的藝術性和創新性,再加入農村“小微”學校特有的地方、家鄉、成功訓練等學科的鄉土情懷,開展相關的跨學科主題小組活動。
2.開發校本課程資源融入課堂教學
學校的校本課程,可以為農村“小微”學校的教學注入鄉村的活力與特色,融入鄉土人情、風景民俗、地理歷史等元素,這種多元化的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可以培養出農村學生對自己出身的認同,家鄉的認同和家國情懷。如果說“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國家層面的教育目標,那么“農村“小微”學校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是在國家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制定的地域特色的具體教育目標,更能反映和體現農村“小微”學校的發展特點和需求。
3.地域特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
每個地方都會有其地域特色的人文、歷史資源,非遺文化資源等,每一項資源也會有其獨一無二的故事,家鄉發展進程中發生的變化,歷史故事、國家對鄉村的扶持政策等。同時,每一所學校也會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獨屬于學校的發展故事,關于學校的發展歷史,典型人物等。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多方搜集和了解學校、家鄉的故事,尤其是將家鄉變化,學校發展等故事,國家對農村的投入和支持,將這些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自身參與體驗,油然而生地生發出對家鄉、學校、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祖國。
(二)右手文化:加強農村“小微”學校班級文化建設
1.構建混班課程文化:助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寬度
混班課程主要是指學生在固定的時間進行正常的教學之余,在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的課程,學校營造一個混合教育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行自主選擇課程內容,前往不同的活動參與學習。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混班式的教學過程中,大齡兒童可以輔助小齡兒童,教師主要負責任務的分層發布和大齡兒童的學習輔導,其他淺層內容可以由兒童自行探究,討論完成。之后可以根據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學生的興趣點確定適合的混班課程,構建混班課程文化,助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寬度,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2.創新研學文化,拓寬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廣度
2016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文化的建設,能夠較好地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觀念和地域觀念、培植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等。
農村“小微”學校需要發掘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構建“小微”型的研學文化。如農村“小微”學校也有自己的優勢:學校附近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活動資源;山區的地形地貌種類多樣;山區景觀類型相對齊全等等。這些資源經過老師的二次的開發和整合后, 可以設計成“易組織、低成本、短時間”的“研學活動”。這些“研學活動”雖然規模比較小,但依然可以改變我們的課堂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拓寬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廣度。
3.打造研究性學習文化,助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深度
每一所農村學校在建設與發展中,都有其與眾不同的風格和資源,如別具風格的校舍、傳統的建筑、獨特的植物等,這些都是打造研究性學習的潛在資源。利用這些現有的校本資源,可以設計開發成若干適合本校學生研究的小課題;或者結合課程的學科特點,經老師的甄別和整合后,可以設計成適合學生的校內研究性課題。結合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校內研究性學習課題,既能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提高學生的調查研究水平、總結歸納能力以及調查報告的寫作技能,能夠讓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之余,要善于發現既有的校本資源,并把這些資源轉化成學生素質教育的題材,利用這些素材,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深度發展。
4.發揮“勞動文化圈”優勢,培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厚度
農村學校憑借自身的歷史積淀和環境,其有著天然豐富的顯性或隱性勞動資源,教師可以將二者相結合,以學校為中心輻射出一個“勞動文化圈”,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培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厚度。
發揮學校“勞動文化圈”的優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活動:一是學校和教師可以組織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如走進農村養老院、五保戶、低保戶家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進而培植學生的發展厚度。二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勞作的艱辛,可以在農耕時節,帶領學生走進農田,參與農耕勞作,感受勞動艱辛以及勞動后收獲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三是一些有紅色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教育資源的農村地區,可因地制宜,進行觀摩和宣傳,深入紅色資源基地,了解紅色資源背后的故事,進而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因為有無數前輩和先烈們的付出才換來我們今天生活的幸福。四是為了讓學生積極參加家庭勞動活動,可以將第二課堂活動開進學生的家庭里,每周選定一名學生家庭,全班同學去學生家里“做客”,以學生為主,家人協助的角色準備飯菜招待老師和同學,由此培植學生參與家庭勞動活動的主動性,同時可以在活動后開展一些創新評選活動,如家庭勞動之星,最美家務之星,勤勞之星等,激發學生參與家庭勞動活動的興趣。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聯評審委員課題農村“小微學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雙輪驅動”機制構建研究,項目號:XSP20YBC295
(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