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拉·玉素甫
內容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新疆高校教育肩負著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的使命。古詩詞教學,是面向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開設語文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不僅包含語言教學還包括文化教學,但是在諸多原因的合力作用下,目前少數民族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狀況不容樂觀。本文在整理分析我校少數民族學生古詩詞學習、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古詩詞教學的重難點進行了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古詩詞教學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 古詩詞 少數民族學生
我國的傳統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內容也十分豐富。其中古詩詞,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作為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新疆少數民族高校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可以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理解并認同我國歷史文化智慧的結晶,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增強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也提到:要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這為新時代新疆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學習并理解悟透然后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的深邃思想、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1]
但是,由于課程內容設置、課時量、師資、學生自身文化修養、教學目的等綜合性的原因,面向少數民族高校學生的古詩詞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題,這直接導致了少數民族高校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成為其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體系中的短板。
一.學習現狀
為更深入了解以我校為代表的面向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古詩詞教學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的研究整理工作打下基礎,筆者對我校大一少數民族184名學生發放了相關的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5份。
我校少數民族預科生,經一年預科達到MHK三級乙等后進入專業學院開始學習。預科生在預科階段,初級班開設語文Ⅰ、中級班開設語文Ⅱ。大一少數民族學生達到三級甲等者進行中華傳統文化課學習,三級乙等者需進行一學年語文Ⅲ學習。語文Ⅰ、Ⅱ、Ⅲ課程針對面向的群體不同,采取課程結構基本一致,課程內容、難度螺旋上升的模式。課程主要以一些當代作品為主,題材設計教育、文學、藝術、歷史、自然科學等多方面。對原文原著進行閱讀、品鑒分析,通過課堂內外的講解練習,對學生進行國家通用語言的全方位綜合性訓練。每單元設置古詩詞鑒賞內容,一般為傳世經典詩詞。
(一)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其學習過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此次調查中,學生對于古詩詞達到喜歡的占比37%,一般的占40%。這說明學生自身對于學習古詩詞的動力不足。影響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情的因素在此次調查中主要反應為以下幾點:含義深奧占比70%、內容枯燥占比43%、與自身學習的專業無關占比45%。
(二)學習基礎。在此次調查的少數民族學生中,小學開始接觸古詩詞占比45%,高中才開始接觸古詩詞的占比48%。學生接觸古詩詞積累古詩詞的媒介主要以教材和古詩詞讀本為主,占比70%。接觸一篇全新的古詩,依靠自身基礎可大致猜出內容的占45%,而34%的學生則需要老師的提點才能明白大致含義。這說明學生在古詩詞學習積累過程中起步晚、相關接觸面較窄,造成自身積淀薄弱。
(三)學習狀態。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愿意偶爾背誦并積累的占45%,很少主動背誦積累的占34%。學生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引用古詩詞很少的占到60%,這都說明了學生過去及目前對于古詩詞的學習重視程度并不高,積極性也比較低。
(四)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期望。學生對于想要學習的傳統文化類型有比較明確的要求:和自己專業聯系緊密的占比25%,融入新時代流行元素的占比27%,和自己興趣愛好一致的占比31%。通過調查問卷,不難發現,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古詩詞時存在以下問題:首先,由于一部分學生以前學習古詩詞以應試為目的,因此考試要考的就學,考試不涉及的就不看。來到大學后,這樣的思想任是主流。對于教材中出現的古詩詞,學生認為所占課時量少、考試占比更少,而且與所學專業關系不大,因此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呈現一種不重視的態度,“實用性”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則。因此,學生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積極性不高,主動性較弱。其次,根據前期談話及調查問卷顯示,部分學生在高中時期才接觸到古詩詞。學習古詩詞,要對我國古代的歷史制度、社會境況以及各個時代的發展變遷等等[2]要有一定的了解,總之學生的文化歷史方面的知識達不到學習古詩詞所需要的儲備量,而且這部分學生本身就有國家通用語言基礎薄弱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會出現“得知山有虎,退避其出行”的畏難心理。最后,學生想要學習符合“和自己專業聯系緊密、融入新時代流行元素、和自己興趣愛好一致”等條件的傳統文化內容。教材中出現的以古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內容,是我國古代文人在語言文化等方面智慧的結晶。可以說古詩詞是一部百科全書:歷史、文化、科技等內容一應俱全。本該成為吸引學生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的法寶。但是,因課時、教學條件、師資等眾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教材中古詩詞的部分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并不強。
二.教學現狀
(一)語文課變語言課。面向我校少數民族學生的語文課程,其目的是為了對學生進行國家通用語言的綜合訓練。每單元設置的古詩詞鑒賞內容,一般為傳世經典詩詞,是想讓學生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語文課中古詩詞的教學有雙重責任,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古詩詞中的字詞句等知識點,另一方面就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第一個方面只是手段,后者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目的,決不可偏廢。所以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語文教學為媒介,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采用恰當的途徑與策略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使他們能夠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3]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仍然只注重語言教學,強調學生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能力,卻輕視了文化教學。
(二)學生為中心變滿堂灌。我們應倡導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教師作為引導者,帶領學生探知未知的知識世界,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但目前,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仍然將課上成了一言堂,使得學生被動接受課程內容,沒有自主探尋、搜集、整理并反饋的過程。
(三)一支粉筆走天下。現在的大學生是伴隨著我國互聯網、多媒體飛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喜歡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古詩詞本來就存在畏難、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若還僅靠一只粉筆,將很難吸引學生全部的注意力。
三.對策
陶行知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古詩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的觀念,采用多種手段、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學生受到古詩詞的感染和陶冶,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4]
(一)身臨其境。我國古典美學之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范疇,我國很多傳統藝術形式都追求意境如:詩詞、繪畫、書法、建筑等。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別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加強,語文教育中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要求古詩詞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方面的轉變。[5]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用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悟,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把握詩詞的核心內涵,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二)和詩以歌。近期有很多現象級的文化類節目熱播,《經典詠流傳》就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代表。該節目將經典詩詞和流行音樂融合,向國人傳播經典文化,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經驗,在面向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語文教學中運用“和詩以歌”的方式。歌曲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很多優秀的歌曲其歌詞都源于我國經典傳世詩詞。“和詩以歌”不但適合時代的特征,也符合學生的個性需要。緩和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畏難心理,增強古詩詞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
(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詞的一個基本特色就是它的格律,即韻律美。正是有了韻律美的特點,使得它讀起來朗朗上口,也有利于記憶背誦。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有一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熟悉詩詞內容,感受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了字詞意思等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品味鑒賞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
參考文獻
[1]王石川.文化潤疆,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N].光明日報,2020-09-28
[2]林碧珊.面向泰國中學生的漢語古詩詞教學[D]福建:華僑大學,2020
[3]魏烈云.基于傳統文化滲透的古詩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革新,2020(8):33
[4]鐘杏.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職教育研究,2020(2):27-29
[5]張耘.古詩詞意境化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基金項目:
1.本論文系2019年度新疆財經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新疆財經大學預科生國家通用語言教學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XYB004)
2.2019年度新疆財經大學校級教改項目《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國家通用語言教學的探索》(項目編號:2019JG1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基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