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宇
內容摘要:近年來,基礎教育日益強調高中生閱讀信息檢索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中,逐漸弱化了語法的地位而將重點更多放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上。語言是一種人所獨有的,并且能夠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高級認知能力,因此研究學生語言信息加工的認知控制機制對外語教育領域的發展意義重大。國內學者多將對于語言加工過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學或者神經學的方向上,本文結合筆者的高中教學經歷,旨在從語言加工過程的角度剖析培養高中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語言加工過程 閱讀能力 培養
語言加工是指對輸入的語言信息進行編碼、轉換、存儲、提取的過程。[1]語言理解不僅取決于對語言的材料的感知是否正確,還取決于人們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各種形式的知識經驗。人們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接受、加工所獲得的語言信息,通過構建語言材料之間的聯系,補充不足的信息,最后達到對語言材料的合理解釋。語言加工過程根據人腦不用的信息運行方式分為七種:系列加工和并行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控制過程和自動過程、模塊化加工。這些加工過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以交叉進行的方式呈現。而目前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將重點更多放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上,其中,閱讀是如何產生的,以及怎樣才能達到高效閱讀便成了需要特別關注的方面。因此,探討人腦語言信息加工模式,尋求高效可行的加工策略對提高高中教育階段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并行加工過程提高學生閱讀速度
如果人腦加工信息時,一組只發生單次加工,則稱之為系列加工。例如,在逐字翻譯后按照“連詞成句”的方式理解大概含義,接下來分析句子結構,然后確定詞匯的正確讀音,得到最后的譯文。系列加工的各個階段接次出現,沒有交疊。并行加工是指在進行語言處理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信息加工共同進行,即大量信息同時加工。并行加工的優點是速度快,效率高,但其對學習者的能力有一定要求。
高中階段學生的閱讀量積累到了一定程度,閱讀能力的發展水平也適于使用并行加工的方式。但從筆者的教學經歷來看,仍有一定數量的學生不能同時進行多項信息處理過程。原因多為詞匯掌握不準確,對語法的理解不到位,以及普遍的閱讀量不充足。其中大多出學生都是先將英文詞匯翻譯成中文,然后再劃分句子結構。這樣往往導致閱讀速度緩慢,思路斷點,對文章把握不清晰的結果。教師應從提高學生詞匯量入手,使學生對高中應備詞匯達到運用自如的狀態,更有效的方式使用英文解釋英文,培養學生的預感。引導學生在閱讀時使理解文意,分析結構同時進行。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意義而非形式,增加可理解性輸入的比重,利用自然教學機制進行知識輸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自我監控,在并行加工的過程中不斷監測自己的加工結果,如發現信息有誤,應立即重復加工,及時改正,這需要大量的閱讀材料訓練,通過大量閱讀,熟悉英語的語序、固定搭配、甚至俚語,才能迅速提煉語句主干,進而達到掌握文中的句法結構、段落結構和邏輯思路的實質目的,領會文章內涵。最終逐漸養成并行加工的思維習慣與思維能力。
2.采取自上而下加工過程培養理解文意能力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從最低層次向最高層次加工的信息處理順序,并且所有高層次操作不會對低層次操作造成影響。[2]在進行語言加工時,第一步通常是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其次是檢索語義記憶中的詞匯項句法層面;然后組織單詞成分,為句子形成短語結構;最后是語篇層面,把所有句意聯系起來,組織成更高一級的語篇單位。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同樣是是一種認知和分析策略,是指學習者通過題目或者已有的少量信息預測細節內容,在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中,高層的信息處理一般會對低層加工過程產生影響。
學生應利用先前的知識儲備來分析和理解當前信息,閱讀時無需精確地辨認和理解文章中的每個詞及詞序,而是利用豐富的背景知識和文中關鍵詞來做出推斷、預測和重建信息,以達到正確的理解。但這種信息加工方式依然有一定的問題,比如預測不準確,會導致學習者回到詞匯和語法層面進行反復加工,這就對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要求。
有輸入才能夠產出,學習者能夠靈活調取信息的前提是輸入信息需要積累到了一定水平。因此自上而下的加工要求學習者擁有一定量的知識儲備,教師應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意識,為閱讀時檢索知識做準備。在閱讀時通過關鍵詞的方式理解文章含義,而不是逐詞通讀全文,閱讀的同時更要不斷思考,適當預測后文大致內容。這樣更加能夠提高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掌控感,進行任務型閱讀時減少慌亂的情緒。具體可以采用跳讀的方式,提煉關鍵點,弱化重要性不強的部分。把握精準信息,通過關鍵詞概括全文,提高文章理解能力。
3.訓練自動信息加工過程強化閱讀策略
從現有資源中提取大部分資源的任務被稱為控制任務,這些任務中的過程被稱為控制過程,控制過程往往是有意的、可控的、有意識的、緩慢的和費力的。相比之下,自動任務不需要大量資源的任務的參與,而進行自動任務的過程被稱為自動過程。自動任務往往是無意識的、不可控的、無意識的、高效的和快速的。自動任務一般是學習者經常進行的活動,例如對于高中生來講,閱讀時對于語段時態的區分是頭腦中自動進行且高度準確的,不要花費學習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規劃操作。
為了使學生的閱讀過程以及對于閱讀策略的使用達到自動化的狀態,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使閱讀中頭腦對文字信息的翻譯處理達到自動化,通過量變達到質變。從高度的控制化到完全的自動化期間需要成百上千次的鍛煉,自動加工也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完成任務的時間進行預估。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集中訓練,更重要的是注意在量性訓練的過程中注意培養閱讀策略。以任務為核心展開閱讀,閱讀時結合上面提到的自上而下以及并行加工的過程進行理解。閱讀策略大體為以下幾點:首先通過閱讀文章標題或者首尾段的方式預知材料大意,然后仔細研磨問題,以問題為核心回到文章中進行任務型閱讀。其中必然會有生詞難詞,要理解上下文義進行猜測而減少生詞帶來的阻礙。開始可能是機械的模仿,熟悉策略步驟后,通過實踐的增加便能熟練應用策略形成完整的閱讀方法。
4.選擇合適的模塊化加工方式形成良好的閱讀策略
在認知心理學中,模塊性有兩重意義。第一,它是關于語言加工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獨立于我們一般認知系統的程度。[3]另一種觀點強調語言和認知過程的交互聯系,強調了在語言理解、生產和習得中,諸如工作記憶、自動加工和并行加工等概念的作用。其概念可以以記憶手機號碼的方式為例進行理解,有些人會以3-3-5的方式記憶11位手機號碼,有些人則會以4-4-3的方式記憶,像這樣形式各異的記憶方式選擇則代表了不同的模塊化語言加工信息方式。
正確選擇模塊化加工方式需要借助學習者已有的語法規則和語義知識,同時也有賴于學習者的思維習慣。選擇適合的模塊化加工方式對于提高閱讀速度,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模塊化信息處理方式的選擇要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如何幫助學生正確選擇適用于自己的模塊化加工方式是其中最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首先教師應觀察學生的個性特點,如果學生偏向于多血質,這類學生大多數反應較靈敏,耐心相對不足,處理的文字信息多為短語段類型。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將語篇劃分得相對短小詳細,例如各種詞組。如果學生偏向于粘液質,這類學生通常反映相對較慢,性格穩重,有充分的耐心閱讀信息素材。這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把材料成短句劃分,流暢連貫地進行信息加工。模塊化選擇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自我喜好傾向,形成自己獨特且合適的模塊化加工。
語言加工模式作為一種人腦加工處理信息的過程,其價值在高中階段學生閱讀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閱讀理解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是基于所獲得的語言材料來構建意義的過程。其中,加工控制在思維運行的抑制控制、知識學習的反饋控制、意義理解的語境控制等各個階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習者進行閱讀時通常會結合使用以上多種信息加工方式,例如自上而下的加工一般伴隨著并行加工,尋求最合適的加工組合方式對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任務的準確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信心加工理解方式,結合實踐,采取高效的加工方法提高高中生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 Allwright, R.L. &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Jouravlev. O.,& D. Jared. Native language processing is influenced by L2-to-L1 translation ambiguity[J],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2020(03):310-329.
3.蘭天,張清芳,雙語者第二語言加工神經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8-07-31(06).
4.D.W.Carol著,繆小春等譯,語言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張建琴,中國英語學習者公式化語言加工心理機制研究[J],外語界,2013(05): 76-85.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