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斌
內容摘要:本文對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利條件進行了分析,重點探討了中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當中滲透愛國主義核心思想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旨在說明語文閱讀教學中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其為中學語文教學工作當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愛國主義 語文教學 對策研究
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成果已經顯而易見。同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所謂現代文明的挑戰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人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金錢和技術上,對最寶貴、最有生命的愛國主義逐漸淡漠,甚至連辱華、辱國等事件也時有發生。
如果讓這種事情發生,中學生就不會有正確的愛國主義認識,就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愛國情感。中學生時期是教師以培養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志和實踐為目的和計劃的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堅定政治立場、高尚道德情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通過語文課堂進行一個愛國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可以有效培養我們青少年的自尊、自信、自豪感,可以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發展觀念注入心底,可以確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貢獻終身的崇高理想,這是落實學生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勢條件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這決定了語文學科受到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的影響和感染,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語文是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語文課堂學習活動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緒,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合作精神,逐步形成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育教學過程,一味的愛國主義宣傳無疑會破壞教學的整體效果,站在心理、教育、審美的角度都是不允許的。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采用滲透法是分步教育原則的體現,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的原則和實踐,因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為恰當。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的特定環境中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應該也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因為語文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和知音,他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陶冶學生,潛移默化地完成了愛國主義道德教育的過程。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研究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因素,嵌入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最根本、最直接的基礎是教材,充分開發教材的愛國主義資源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選入中學語文教學教材的文章都堪稱典范,不僅文字兼美,而且思想文化蘊含豐富;很多選文中還包含大量進行愛國社會主義發展教育的素材,涉及到愛國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杰出人物等,如大禹、屈原、班超、范仲淹等等。他們以“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精神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涵蓋了人文、科技的方方面面,不僅創造了無數的物質財富,還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名著、文物古跡,體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
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教材中的豐富資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借助教材中輯錄的大量有關愛國主義精神的典范文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在教學中,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導入課文主要內容,進行人物形象研究分析,要學會借助語文教材中大量的愛國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活動材料,或加以設問,或稍加點撥,或渲染滲透,從而能夠促進發展學生的愛國主義核心思想的成長,學生就能從中受到熏陶感染。這些素材具有情感真摯、真實感人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前了解文章中表達的愛國情感,通過講座、網絡搜索、情感閱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愛國精神,實現愛國主義教育。
2.緊扣語文學科的情感性特質,貫穿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教育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發展方面問題提出語文課堂教學的課程學習目標,要求三者之間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根據語文課程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現狀,我們不僅要落實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還要特別注意過程和方法,更要突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實現。
語文課堂教學若忽視情感的教育,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說教。這是無法打動學生的,反而會導致很多學生思想固化、僵化。只要是文章,就大多夾雜著情感,或者喜怒哀樂,或者愛恨情仇,總在不經意間流露在言語中,體現在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形象中。蘊含著美感和道德感的愛國主義更是一種情感教育,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善于引導學生生發愛國主義的情感,而語文學科的情感特質恰如一塊豐厚的土壤,為語文教師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便利。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關注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的影響,關注課程的價值取向,因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樣的。
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悟和理解,決定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教育的效果。學生必須對語文材料獲取真實感受,如果感受學習過程欠真實,那么對于學生來說,不太可能從獲取的信息中得到比較理想的情感教育,也就不可能接受到一定或比較理想的情感教育。教師在進行愛國主義教學過程中,應明確自己的立場,在精心的課堂設計和豐富的語言感染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體驗當時無數愛國者的情感,從而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如教《過零丁洋》,教師應聲情并茂給學生講述文天祥的個人坎坷經歷與國家命運相結合的歷史事實,結合課文讓學生生發真情,水到渠成地把文天祥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愛國之情撒播于學生的心田,鼓舞學生為正義事業應用獻身,為國奉獻一切。
數量眾多的教材范文蘊含無窮的情感影響因素,教師的有意引導,學生的深入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加深學生對自強不息、不畏暴力、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和尊嚴的古代杰出人物和勞動人民光榮傳統的認識,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之志。如《示兒》這首詩表現了詩人陸游病危時還心系我們祖國, 深切地希望實現祖國能夠早日進行統一, 充分地展現了一位詩人的家國情懷。又如《沁園春·雪》《念奴嬌·赤壁懷古》《觀海》等詩,既加深了學生對如詩如畫祖國山河的認識,又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只有奮發向上,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增加了綜合性學習的課程內容。所謂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可以自行進行設計和組織管理活動,突出了一些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企業精神,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學生高談闊論愛祖國,代替教育學生愛祖國,這不可思議的事。”因此,語文課程要與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相結合,抓住時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開展適合學生特點、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加深對祖國的了解,理解“為什么愛”和“如何愛”。
語文教學教師應在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讀物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1+X”的方法加強“名著選讀”,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同時,教師推薦一些文字優美兼具愛國情懷的名著讓學生閱讀,如《青春之歌》、《暴風驟雨》、《紅巖》、《林海雪原》等紅色經典著作。這些紅色經典有著無窮的魅力,依然會給學生無盡的啟迪和動力,讓他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形成不斷自強的人文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鑄就與時俱進的革命品格。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活動,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讓愛國主義深入人心。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建黨、建軍、國慶、抗戰勝利、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紀念日及有關中國歷史文化人物、事件開展征文活動或者學生作文教學訓練,讓學生在作文中弘揚先烈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歌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新時代所取得的成就。教師應抓住作文修改和講評的機會,澄清學生的一些模糊概念甚至認識誤解。在批改作文時,對學生作文中表露的不良苗頭、不正確的想法,教師應利用作文評語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在講評作文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和辨別,使學生明辨是非。教師應指導我們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收集各方面以供寫作學習的資料,如革命導師格言、英雄人物名言、愛國者故事等,分類整理,裝訂成冊,互相傳閱,從而在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道德風尚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苗淑華.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思考[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3(84).
[3]曹文軍.初中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J].德育研究,2019(11).
(作者單位: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