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霞
摘 要: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難點就在于學生對教學內容中情感的把握能力不足,學習動力不足。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之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情感,為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提供動力。情境教學法是一種以創設多樣化情境,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與情感,使得學生心理機能得到有效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內驅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2-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52
初中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階段語文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責任與義務。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語文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語文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閱讀內容,傳達真善美的情感品質,保證學生的心靈能夠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滲透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更多可用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就是這種理念下產生的一種全新教學方式。它的優勢在于可以簡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融入學習情境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1]。為了充分發揮問題情境的教育作用,首先教師需要圍繞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設計問題,部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總是忽略其教育性,而將過多的關注點放在激發趣味性的教學功能上,這樣就會產生很多無效的問題,導致加深教學內容理解這一教育目標難以實現。因此,教師應圍繞教學重難點問題設計情境,注重問題的設計質量。教師需要結合語言表達方法的作用設計問題,使學生對表達方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樣學生在自己獨立學習時就能夠利用這些方法分析閱讀內容,以此保證閱讀教學質量。此外,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也需要考慮到問題出現的順序,提問順序的合理性能夠保證教學的思路與學生思考的習慣性是一致的,這樣學生思考時也會比較順利,更容易引導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尤其適合幫助學生理解閱讀內容中的情感態度。
二、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無論哪一種能力都是學生未來步入社會所需要具備的生存技能,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內容的基礎,特別是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人際關系。同時,由于語文知識大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意在便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降低學習難度。由于生活方面的語文情境包含了聽、說、寫四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將生活情境中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與語文教材內容相融合,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學習體系,使學生逐步完成對語文知識的綜合性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2]。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難點,學生常常不知道寫什么,也因此對寫作產生恐懼和厭煩心理,因此,學生的寫作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要想寫出一篇好的作文,具備真情實感最重要,好的寫作素材也往往隱藏在生活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為學生創設與生活情境相關的主題性作文題目,使學生有目的性的在生活中進行觀察,以此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利用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利用角色扮演,還原情境引起共鳴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而根據新課改提出的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常常無法準確地把握其中作者或者人物的情感,這也就使得語文教學對學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培養工作效果不佳[3]。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情境與情感,引導學生將自己自動帶入到語文閱讀內容之中,以此引起學生與人物角色或者情感的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朗讀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針對一些課文篇幅較短但是具備多個人物角色的文章,教師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情境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嘗試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糾正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通過這種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既能夠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其中的情感。
然后,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角色表演情境,組織課本劇表演還原課文情境,此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準備,先根據課文中人物角色的數量確定每組需要的人數,然后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讓學生合作準備服飾、道具,要求學生通過討論確定劇本,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人物角色的理解增加對話。教師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表演,在學生表演結束后再進行人物角色的性格分析,這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并將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度還原,使學生在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下進行角色飾演,確保學生能夠更加投入地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將自己的思想融入課文要表達的情境中,從而可以在創設好的情境中,更進一步地理解課文內容,并可以更加細膩地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思,體會人物之間的關系,以此提高課文的學習效率,使語文的分析、理解、思考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此外,情境化的表演方式也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溝通能力形成一個質的突破,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