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山
摘 要:數學屬于小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因此,廣大教師應當根據21世紀對于人才的相關要求,從遠處入眼、從技術入手,落實到教學中的每個環節,通過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時期,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到數學教學的重要意義,能夠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實際思考與探索,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本文基于此背景分析探究教師如何優化數學教學方法,重視教學指導并提出實踐教學對策。希望進一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技能。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學優化;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2-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67
新課程倡導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聯系生活實際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發展。數學源于生活也反饋于生活,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扭轉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善于挖掘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素材,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間的密切關聯性,進而激發學生的數學知識探究欲望,促使他們應用數學知識進行思考與探索,逐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優化數學教學方法能夠取得良好的課堂互動效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必須要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應用教學方法,從數學學科特征以及小學生的心理接受角度出發,重視數學教學環節的有效創新。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進行實踐引導
教師要積極地轉變傳統性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思路,通過設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意識充分發揮主導性作用,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指導,借助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對于數學中的復雜性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教師要在數學課堂開始之前對于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通過趣味性的生活化小故事對于本節課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融入感,讓學生在融入課堂當中主動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教師也要借助學生在數學問題分析當中的表現,來進行數學問題的創新設計。教師要注重在實踐教育教學當中通過引導的形式以及結合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對于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探究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針對復雜性的社會問題進行及時的了解和思考。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接觸生活當中的長方體來進行實際的測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自己的鉛筆盒的長寬高來加深學生對于長方體體積的概念,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和思考當中形成正確的數學價值觀念和良好的思維能力。
二、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由于數學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世間的萬物都有數量關系以及空間性的知識,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當中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中的抽象知識,以此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能力。這需要教師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來進行教育實踐的引導工作。教師通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在生活當中的體驗感,幫助學生在學習當中提升學習的欲望。教師也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身邊經常看到的圓形物品,并且通過設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語言在生活當中的應用。這是通過利用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解答學生認為較為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才會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靈活性。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在生活當中接觸到的實例,并對其進行優化,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借助實例對于數學知識進行主動的學習和觀察,從而提升學生的良好學習動力。
三、創設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
教師在實踐教學當中,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在情境當中的感悟能力,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學生才能更好地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進而深入地理解數學問題。教師通過充分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教學課堂當中讓學生學會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這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當中的教學現象,讓學生理解循環的概念,并且向學生列舉四季的交替輪換以及太陽的東升西落都屬于循環現象,進而提高學生對于循環的理解能力。教師也可以在實踐教學當中運用多媒體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使多媒體畫面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刺激學生的感官和想象力,進而將復雜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這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現實生活當中的長方體,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借助A4紙來制作長方體,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師通過向學生播放長方體的制作方法,幫助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細節和技巧,從而增強學生對于長方體的各類結構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
四、利用設疑保證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將數學知識轉化為實用性的知識,讓學生在數學技巧訓練和學習當中產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作為教師,我們要在數學課堂教學當中,通過設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疑問,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互動和交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狀況。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置疑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自行車的輪子是圓的,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思考來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深化對圓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