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韜
【摘要】本文就目前農村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和成因作簡要分析,提出培養農村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條件及方法、途徑的一些個人見解。
【關鍵詞】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有效性
昨天的文盲是識字不多的人,今天的文盲是不會電腦的人,明天的文盲可能是不會自學的人。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葉圣陶也曾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為了養成學生有一輩子的自學能力”隨著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當是當前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化學知識在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應用廣泛的今天或明天,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獲取化學知識的方法和本領,指導學生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新課標》課堂教學的核心。
一、目前農村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及成因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新課標》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而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動力。而目前大多數農村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均偏低,主要表現在:
1.是家長、老師“要我學”,因此,差生在課堂上不認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練習敷衍了事,聽話的學生,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只是被動地聽、記,對教師布置的任務能一絲不差地完成,缺乏主動性。
2.解答信息題的得分率很低。根據我校每一次的化學水平測試顯示,凡涉及到需要由學生理解題中提供的知識來解決的信息題,得分率均不超過20%,對要求較高的信息題得分率更差。
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偏低的原因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不無關系,傳統的教學模式都過于強調教師的“教”,而怱視了學生的“學”,課堂上基本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機械地儲存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于課堂上的聽或記,沒有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欲望,更別說有多高的能力。
針對農村中學的這種現狀,我們要大膽地改革陳舊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要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獲得知識,沒有自學的教學,效果是難以持久的,不以自學為基礎的教學是低效的。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當是《新課標》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二、培養農村中學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條件
(一)學科興趣和自學意識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的“應用美、實驗美”愉悅學生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
化學是生命、環保、材料、能源、信息等科學的重要基礎,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是化學。例如,家居生活中應用廣泛的洗滌劑和烹調中酒和醋的作用,農民耕作時使用的化肥和農藥等等都是培養農村中學生學科興趣的最佳材料。
在教學中還可適時介紹化學家一些發明創造的故事和我國古代、當代許許多多的應用化學的事例,如四大發明中的“火藥”、中國的“煉丹術”,以及現代化學在工農業、國防、醫療、環保等方面的應用,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時時刻刻能利用化學學科的“美”愉悅學生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如化學實驗中儀器的“自然美”,實驗裝置中的“和諧美”,聲、光、形、色的“反應美”;例如:讓學生在藍色溶液中種“銅樹”,在無色溶液中種“銀樹”等等這些實驗的成功均能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科的“美”,從而達到愉悅心理,激發學科興趣的效果。
(二)課堂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保證
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取決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效性。雖說學生的“學”至關重要,但教師的“教”也不無關系,是要我學,還是我要學;是被動地接受,還是主動獲取;而這些又決定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滔滔不絕的“滿堂灌”模式,還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全新的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時間和空間的保證,為此,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到如下幾點:1.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我校強制推行的“三限”教學模式為這一點作了最有效的保架護航;2.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策劃和安排好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內容和時間,把握好自主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可持續性; 3.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參與其中,并起到“指導性”的作用。通過啟發、引領、指點等方法,使學生的這一過程能持續進行,方能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一點對農村中學的學生尤其重要。
三、培養農村中學學生的自學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一)通過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預習是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不少教師的教學都有這一過程,但都沒什么措施,也沒有明確的預習內容和目標,這種盲目的預習根本沒什么效果,更別說提高自學能力。因此,這一環節教師必須給出明確的預習內容和檢測學生預習效果的問題或練習。例如:可要求學生預習某一單元的內容,并完成課后練習,練習可上交批改,也可在講課前進行評價檢查,課本上的練習題都是為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出的,如果預習效果好,一般書后所附的習題是可以做出來的;教師也可預先擬好預習題綱,并出些針對性較強的練習題,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預習中,我出的其中一個預習題是:根據什么可判斷某個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給出的一道針對性練習是:
下列有關制取氣體的反應中,其原理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 )
A.實驗室中用稀硫酸與鋅粒制取H2
B.實驗室中用高錳酸鉀加熱分解制O2
C.實驗室中用雙氧水與二氧化錳混合制O2
D.實驗室中用鹽酸與石灰石制CO2
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認真看書,都能了解“氧化還原反應都有化合價變化”,而化合價在初中已學過,結合預習,解決這道題就不成問題了。若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就能掌握知識,并能用于解決問題,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既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這種有目的性的預習,效果不錯,因為農村中學生都較為聽話。但預習的內容和針對性練習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能太難,否則會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通過“三限”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限”教學模式是指一節課必須具備三個教學環節:限時講授、限時訓練、限時反饋。限時講授是限制教師滿堂講,什么都講,要求教師該講的講,不要深淺難易都由教師包辦,要留內容和時間給學生;限時訓練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包括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來獲得知識的過程;也包括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且學生的自主學習都必須在教師指定的時間內完成。通過此過程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限時反饋是學生在學習、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及時反饋,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準確的信息。“三限”教學模式的三個環節融合成一節“三限”課堂,它符合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我認為這就是“三限”教學模式的精髓。
化學的絕大部分知識都可在教師的引領,啟發下,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建構。例如在講“鐵的重要化合物(化學1)”時,我首先提出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情境:削皮后的蘋果由淺綠色變成黃色,為什么?這個常見問題的出現,激起了學生想知道為什么的欲望和興趣,整個課堂立即氣氛熱烈,你一言,我一語,在相互介紹各自的經歷和經驗。過了十幾秒后,告訴學生這與我們這節課學的內容有關,并提出如下問題:①鐵有哪些重要化合物,顏色如何?其中鐵的化合價是多少?②淺綠色物質和黃色物質分別是什么?③淺綠色物質變成黃色物質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如何用實驗驗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并做課本上的三個實驗和一個補充實驗(鐵的氧化物與鹽酸的反應),學生通過二十多分鐘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均能掌握鐵的各種化合物的性質、用途、檢驗的方法,及二價鐵與三價鐵的相互轉化原理,隨后教師只需把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比較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或說明,并對本節課的內容簡單扼要地歸納整理就可完成本節課內容的教學。這時再請同學們解釋為何削皮后的蘋果由淺綠色變成黃色,就輕而易舉了。之后再用有針對性的練習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加以鞏固和理解,就可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這種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獲取的知識,必然有更深刻理解和印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三)通過開辟多樣化的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學能力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更是學生走進社會能否成功的關鍵。課堂上是教師引導、同學合作下的自主學習,有一定的依賴性。因此,開辟多樣化的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非常重要。例如,可以組織化學課外興趣小組,開展多樣化的化學課外活動,可由教師提供主題或由學生自找課題,讓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自主完成,不在乎結果,只在乎過程;又如,多布置些課內或課外與化學相關的問題,讓學生上網去學習,讓學生懂得利用網上資源來獲取知識,種種這些課外活動,都能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契機。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法多種多樣,時間、空間也不只局限于課堂。本文只是本人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些方法,但這些方法卻能有效地提高我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近兩年我校取得的優秀成績就是很好的佐證。
【參考文獻】
[1]文慶城,張世勇.談化學愉快學習的教學策略[J].中學化學,2005年第9期.
[2]房壽高,文星.對“化學鍵”(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J].中學化學,2006年第1期.
[3]賴增榮.到位不越位——把握必修教學的基本原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