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爽

摘 要: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專業技能型人才,但更需要人才具備“工匠精神”,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高職院校,應將培養技能素質過硬的工匠人才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將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之中,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德育元素,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113-03
引言
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并對“三個精神”的內涵進行了系統闡釋。由此可見,“培育工匠精神”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對此,高職院校應將辦好類型特色突出的職業教育、培養技能素質過硬的工匠人才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會計專業作為一門專業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學科,具有工匠的特征。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如何提質培優、以質圖強,更好地打造會計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實現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教育完美融合,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懷,培養學生對工作的耐心、專注和堅守,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是當前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面臨的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
一、基本思路
在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秦國時期的魯班,專注于提高勞動效率和工藝水平,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歷經2000多年而沿用至今。不過到了當代,工匠精神一度失落。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部分企業喪失起碼的商業道德,市場上出現了假冒偽劣商品,如毒韭菜、速成雞、注水豬肉及牛肉充斥了普通人的餐桌,個人和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當前,在高職院校,適應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工匠精神培育與考核體系尚未形成,如何更好地打造會計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要從人才培養的定位、課程內容的安排設置等方面,加強工匠精神的滲透,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針對目前高職教育中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內容脫節的實際情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結合批判性問題的設計,從假冒偽劣產品造成了整個社會對市場的不信任感,從損害市場聲譽到損害國家聲譽,通過個例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懷,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毅力,培養學生執著敬業、執念細節的工作態度。樹立起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產品的負責,只有擁有強烈職業情懷,才能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崗位,才能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特別的敬業精神。
第二,以職業標準為依據,制定規范,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精神。特別是在教學實訓中,要時時處處要求學生按規范操作,使學生養成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職業品質。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幾代人的文化積淀,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勞心者治人”的錯誤觀念,很多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公務員或在事業單位工作,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合“工匠精神”文化,開發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持續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
第三,根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堅持職業標準,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質量。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會計專業人才,必須要確立與工匠精神相對接的職業培養標準,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來說,畢業后學生大多從事收銀、會計、財稅等工作,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學生要有正確的職業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從愛崗敬業、誠信從業、客觀公正、保守秘密和廉潔自律等方面,根據企業需求,在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實訓練習和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中融入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具體實施
第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多手段、多方式宣傳工匠精神,推動工匠精神進校園,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利用平面廣告、廣播、新媒體等,介紹古今中外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德國、日本等國家工匠精神的傳承,使學生感悟到工匠精神源遠流長的真正意義,通過舉辦演講、比賽、辯論、展覽、調查問卷等活動,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教育學生,加強工匠精神的滲透,使工匠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弘揚。
第二,構建基于工匠精神的理論教學體系。為了保證工匠精神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得到傳承,必須結合實際工作崗位需要,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重新組織和設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把工匠精神的精髓和內涵融入教學內容中,針對目前社會上很多高職畢業生既想掙錢多,又想不干活,稍不如意,就頻頻跳槽的現象,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崗敬業教育,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不熱愛,就很難在工作中做到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敬業就是要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到會計工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認識該項工作的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樹立會計工作的榮譽感和自豪感,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責任感從事會計工作。同時結合網絡直播課程等多種“云”上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筆者所在學校在2020年下半年組織了網中網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體驗活動,利用多家企業的真實數據進行比對分析,以企業真實案例為切入點,從采購作業、生產作業、銷售作業、資金結算、財務報表分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并有意識地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個高校都對春季學期做了特殊的教學安排,學院教師團隊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對《基礎會計》課程進行了教學設計,對接崗位需求確定教學重點內容,將其分為六個模塊,即會計入門、建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對賬與結賬、會計報表。本文以模塊三為例,說明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如何貫穿“疫情防控、科技興國、弘揚工匠精神”思政主體。
在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能力、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方面,我們還針對疫情期間國家稅務總局的一些政策變化。例如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支持個體工商戶復工復業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對湖北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暫停預繳增值稅。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稅;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減按1%預征率預繳增值稅。通過實例教育學生要時刻關注財政部和稅務總局頒發的新政策,因為這些會影響到會計信息處理方式。同時也讓學生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舉國一致、行動高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由此將重大疫情的危機轉化為加強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契機,引導學生通過疫情中黨和國家堅強有力的防控舉措,從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創新等方面引導大家對疫情進行深入思考,真實感受國家的強大和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將思政元素“無縫隙”的融入專業課的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構建基于工匠精神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崗位培訓中建立職業標準。學生在校三年,只能掌握適應生產、服務的一些基本技能,不可能成為大國工匠,但可以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長、專業方向等因素,通過組織學生間互動訓練、技能大賽等活動適當進行某些方面的強化訓練,育訓結合,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在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欲望,加深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認識,提高會計技能的操作能力方面,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舉辦了點鈔大賽、盲打比賽、珠算比賽企業模擬經營沙盤對抗賽,為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四,通過工學交替塑造工匠精神。通過校企融合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工學交替,真正做到邊學習邊操作,既增加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在企業實踐中接受企業文化、職業精神的熏陶,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崗位職責,通過職業角色扮演,增強了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和實踐操作的能力。在細節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促進工匠精神的塑造。
第五,構建基于工匠精神教育的師資隊伍。會計專業作為一門技術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能勤學苦練,專心致志,更要求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恪盡職守、廉潔奉公、精益求精、誠信做賬。不隨波逐流,努力維護會計數字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因此,會計專業教學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勇于付出,辛勤耕耘,專心指導操作實踐,用淡泊名利的情懷感染學生,用潛心研究的精神去影響學生,為了學生鞠躬盡瘁,這樣培養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會計專業人才。
結語
將“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進“工匠精神”與人才培養模式有機融合,從而實現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融合、課程體系與工作過程相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角色扮演、課堂模擬以及技能大賽等多種教學方法,進一步增加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特別是要以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為契機,認真組織各級比賽,使技能大賽成為師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和重要經歷。真正實現課、證、賽融合,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營造學生認真學習、認真訓練、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的工匠精神,進而在專業教育中學習工匠文化,為社會輸送理論水平高、專業技能素養扎實的新型工匠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2]? 于洪波,馬立權.高職院校培育塑造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8).
[3]? 徐興旺.創新創業教育視角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J].中國職業教育,2017,(22).
[責任編輯 馬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