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堅
摘要:培養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就是要激發群體成員的集體感,通過建立學生良好的班級歸屬感,讓每個同學參與班級的建設中,讓每個同學都具有主人翁精神,從而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從而在心理上得到滿足。
關鍵詞:班級管理;歸屬感;實踐
一、班級歸屬感的現狀分析
部分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卻很脆弱、很不穩定,表現為逃學、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認為與任課老師有代溝,導致在違反校規中得到一種不滿足,經驗分析發現:首先,此類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或錯失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學校和老師的態度相當反感,漠視學校和班級的各類規章制度,不斷打破學校的秩序與規范 ; 消極對待學校和教師的管理,形成一種 “ 軟抵抗 ”; 看似遵守學校和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同學對班級活動卻敷衍了事,責任感和對班級的使命感毫無存在,從而淡化了班級集體歸屬感。隨著科技的發展,使得 QQ 、微信、 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圈,導致他們的心靈偏差,關系被淡化了,甚至扭曲,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模糊。主觀因素促使或加劇了部分學生對班級、對教師產生抵觸甚至反感情緒,從而也導致了班級歸屬感的缺乏。
二、培養學生班級歸屬感
對于那些被班級同學孤立、疏離,集體拒絕的學生來說,班級歸屬感對學業效能產生的作用會更加重要。如果一個學生缺乏集體的溫暖,他更難對同學,對班級生活產生興趣,并積極投入。而每個人都有得到大眾認可與需要的本能,所以這樣的學生會加入到一些不良團體中來尋找自己的這種歸屬感。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必須增加學生的歸屬感,以此,提高教學教育質量。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辦教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可見,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在民主平等的關系中學習,學生會很快融入班集體,找到班級歸屬感。
學生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家長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不是很長。親情的缺乏,加之學生自身的原因,學生就更加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每個月我都會抽時間與學生交談,這樣能增加師生和學生的感情。對那些有問題,情況復雜的學生,我會更加的關注。有一個叫博文的學生,由于父母離異的緣故自暴自棄,經常不認真完成作業,也不與人交往,沉默寡言,經過多次了解和開導后博文改變了很多,同時要同學和其它科目的老師多留意他,關照他,讓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現在博文的成績提升上來了,也變的活波可愛。在與學生溝通中要真誠坦待,讓學生覺得老師就像家人一樣關愛他們,激發了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恩,學生才愿意知錯就改,積極進取,從而促進了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
(二)以班為家,培養學生對集體歸屬感
以“班級日志”鼓舞同學。 為了更好地培養集體榮譽感,我特地做了一本“班級日記”,在“班級日志”的扉頁寫下班主任寄語,讓全班同學按學號輪流記錄班中每天大小事情,第二天早晨轉交下一位同學。通過這一方式,讓每一個同學都真正感到自己是班上的主人,并能使學生通過值日看到班主任的寄語和其他同學心聲, “班級日志”剛推行幾天,學生寫得很少,內容也比較正式,知道學生還不能隨意的表達心聲,于是我鼓勵他們可以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想法,后來學生很樂意書寫“班級日志”,而且寫得越來越多。師生通過“班級日志”這一載體,相互交流了感情,培養班級認同感,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建立目標,培養學生對集體歸屬感
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才能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才會有效地激發班集體成員高昂的參與目標實現過程的積極性。在實現班集體奮斗目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才智。每班集體目標的實現,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讓他們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每學期都會和學生建立一個“月目標”“學期目標”,要在這個時間段拿多少分,爭取多少面“流動紅旗”……每周一的班會,首先宣布本班本周的量化排名情況,學生非常關心。如排名級前六名,全班同學顯得非常高興;如果排名靠后,同學會顯得很難過。班上有被扣分的也會主動找我道歉,他們一點一點的成長讓我感到欣慰。“人人為班級,班級為人人,班榮我榮,班恥我恥”的精神,班級凝聚力也加強,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自然就形成了。
(四)組織班集體活動,培養學生對集體歸屬感
“活動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集體的自身的力量就是班級的凝聚力,有了這種凝聚力,就會增加學生的班級歸屬感。課外活動課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課外活動能夠消除課堂上嚴肅緊張的氣氛,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充分地交流思想感情。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時,能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主人翁,培養他們對集體的歸屬感。每天上午40分鐘的陽光大課間活動跑步、做健美操、跳繩、踢毽子,同學們一個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下午第三節課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合唱、舞蹈、花樣跳繩、排球、藍球、美術、射擊、書法同學們一個個專心致志,興致勃勃。每逢節日,各種慶祝活動如期舉行同學們載歌載舞,歡天喜地。除此之外,學校每期還會舉辦各種專題活動如勵志演講、心理輔導、法制講座等。這些活動豐富多彩,勞逸結合,學生在活動中愉悅了身心,拓展了視野增加了知識,感受到學校生活不再單調無味,在學校找到家的感覺,慢慢對學校有了歸屬感,融洽的師生關系也讓學生對班級產生歸屬感。
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可以將學生的心牢牢地貼近班級集體,對班級采取認同、參與的態度,形成集體強大的內聚力,從而創造良好的班風和學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校給他們帶來的變化感受到在班級中享受的溫暖,從而自然流露出對班級的真情和歸屬感真正融入。
參考文獻
[1]何宏.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困境及對策[J].學周刊,2021(22):167-168.
[2]張婷婷.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的策略[J].新課程,2021(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