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華
為更好地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教師需要勇敢地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創新,積極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更好地適應高中階段追求實效的特征,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將歷史的教學過程貫穿到任務的創設與解決中,從而充分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提升學習效率。本篇文章將從布置課前預習推動自覺學習、課堂不斷提問引發學生思考、課后布置作業鞏固知識掌握這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一、布置課前預習,推動自覺學習
在高中時期學習與傳授的歷史知識,不能僅靠課堂上的時間,還要進行一定的拓展。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課余時間將知識先進行預習,教師可在每節課后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先預習下節課的知識,這樣學生可以更加有目的性地進行預習。學生通過預習與自學,能更好地在課堂中理解教師所教的內容,使學習變得更加簡單與輕松。課前預習不單是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了解,更是將時間進行合理分配的學習,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對提升學生自身學習效率與學會時間分配都有特別重要的幫助。教師發布課前預習任務也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展現,一方面用發布任務的方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在任務中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謂是兩全其美。
例如,在開展“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相關知識的講解時,因課本中的知識內容較多,涉及的范圍較為寬廣,很難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清晰地講解完整,因此,課前預習的內容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诖?,教師要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前對教材進行預習,快速地找出列強與政府簽訂哪些不平等條約,將不平等條約的具體內容進行總結,比較各個條約間的異同點。學生在完成預習內容后,會對這塊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再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能更好地跟上課堂的進度。這樣有針對性地學習能節省大量課堂時間,提升學習效率,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也會有更深刻的印象,更充分地理解課堂上的知識。
二、課堂不斷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現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較強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師要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提問。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需以問題為主要導向,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獨立思考,指引學生一起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地提出問題,能讓學生更好地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并隨著教師的思路一同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堂中融入不同的問題,通過問題將各個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讓學生能將自身的思想觀念與知識點融合起來。針對不同的問題,學生能勇敢發表自己觀點,在課堂中形成暢所欲言的良好環境,對創建良好的班級氛圍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推動作用。
例如,在學習《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這篇課文時,教師需依據課本內容提出相關性問題,把班級學生按人數進行分組,給每個小組先發思考任務,小組成員間通過合作與交流能有效地整合出問題的答案之后,對比各小組的答案,找出最佳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任務驅動發展的教育過程。各個小組成員都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去探討,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團隊責任感,進而去認真學習。在教學環節中,教師需對課堂有絕對的掌控,各個問題之間需相互呼應,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創建學生的知識藍圖。
三、課后布置作業,鞏固知識掌握
課后練習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育教學中,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對知識進行接受與理解。想要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應用知識還需進行課后的強化練習,不過強化訓練是有目的性的,需教師科學合理地布置課后練習任務。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獨立完成任務,能進一步對所學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在訓練過程中,也能自我檢驗學習成果。同時教師要注意,必須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對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與贊揚,而對結果不太理想的學生也要盡可能地鼓勵他們,從而更好地增強學生對于學習歷史學科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習《太平天國》這篇課文時,教師在課堂中介紹完太平天國的歷史背景后,需及時地進行歸納與總結,以便更好地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掌握情況,依據不同學生的掌握情況來布置不同的課后訓練任務。對于掌握情況較好的學生,需增加一些思考性的問題,而對于那些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則可以布置一些相對基礎性的習題,將因材施教做到極致能更有力地幫助各類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把握,也有利于班級成績的全面提高。在布置課后練習時,還可以采取其他相對開放性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或觀看影視作品的方式去了解太平天國這段歷史背景,這樣能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把握歷史知識的內涵。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地運用任務驅動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