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摘 要]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對大學生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將網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來,更好地滿足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對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新時代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是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過程中要找準著力點,如何更有效地通過“精準滴灌”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以發揮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哈爾濱工程大學頒布課題“哈爾濱工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JDBN2021013)
[作者簡介] 劉 茜(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41-0185-04 ? [收稿日期] 2021-05-25
只有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并與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我們要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根基,始終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高校大學生牢記黨的宗旨,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意識形態在建設國家復興民族中,發揮著指導作用和激勵作用。大學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國家中堅力量的后備軍,但也是容易受到各種思想沖擊的人群。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居于重要位置。理想信念不僅是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也是廣大青年的精神指引。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理想信念涉及的是我們能否守住自己的意識形態的問題。意識形態的爭奪從來都是腥風血雨卻影響深刻。和平演變、顏色革命,已經不費一兵一卒,就改變了許多國家的政治傾向和對外政策。從傳統媒體到新型傳媒,意識形態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而意識形態的爭奪也變得更加激烈。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用“精神上的‘鈣”“金剛不壞之身”“總開關”等詞句,形象生動地闡述了在青年學生的培養教育工作中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因此,必須通過理想信念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政治水平,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防范敵對勢力思想意識的侵襲和影響,進而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積極地運用網絡陣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宣傳,展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并對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和各種歪理邪說進行旗幟鮮明的批判,幫助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并將其融入他們的學習和工作中。
一、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的學習,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1]”。我們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家發展歷程中,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一直占主導地位。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有著愛國救國理想的仁人志士靠著實踐寫出了新中國的思想史和發展史。從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從土地改革到改革開放,從貧窮落后到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一路走來,馬克思主義作為歷史實踐的指南針,顯示出了偉大力量。學習“四史”,也能讓大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理解紅色政權來之不易,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理解中華民族富起來強起來的意義,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運動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意義。因此,堅定理想信念就是堅定馬克思主義,學習“四史”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的現狀與問題
首先,網絡信息復雜,大學生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如今,信息傳播的媒介和渠道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多樣。無論身處何地,大學生都會被各種信息和觀念包圍,根本無法不受網絡的影響。根據校內調查顯示,在某學院,3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思想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這種結果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長期接收網絡資訊,耳濡目染之下,大學生的思想必定會發生轉變。這種信息爆炸和網絡包圍有利有弊。一方面,人們能更加便利地獲得各種信息,增長見聞,一些正能量的新聞內容也能得到廣泛傳播。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的算法十分發達,各類社交軟件會根據用戶的偏好,精準推送內容,久而久之,形成“信息繭房”[2],把人困在某種思想或信息中,不僅使個人思想狹隘,見識片面,更容易使群體迷失方向。而一些無良媒體甚至是西方媒體為博眼球制造假新聞,或者以偏概全,煽動群眾情緒,俗稱“帶節奏”[3],最后讓不了解真實情況或者全部事實真相的群眾,形成對國家和政策的誤解,產生對社會的仇視與不信任。
其次,大學生在網絡中關注的問題廣泛,主題多樣。近10年,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工具與各類短視頻平臺興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是通過這兩類平臺了解國家大事和社會新聞。在關注的問題方面,關乎民生的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外交事件、軍事發展與國際關系問題,以及國內經濟發展問題,都是大學生關心和討論的話題。可以說,當代大學生既關心自身發展,也牽掛國家前途命運。當然,除了這些正式的問題,明星、八卦、游戲等主題也是他們平常談論的內容[3]。雖然大多數大學生都比較關心社會現實問題,但是在某些大學生群體中,仍然存在不關注時事、不了解政治的情況,甚至缺乏基本的歷史與政治常識。而在那部分關心時事的大學生群體中,多數人又存在對焦點事件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的問題,不能深入分析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要么使得大學生消息閉塞,要么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容易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