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鳳
摘要:南北內戰結束后,美國與西班牙兵戎相見,給這個沒落的殖民帝國以最后一擊。美西戰爭使原有國際體系的均衡被打破,其爆發的原因錯綜復雜。經濟膨脹與利益競逐,使美國將擴張的矛頭指向國外市場;美國的擴張主義傳統和馬漢的“海上實力論”為對外擴張提供理論基礎;“緬因”號事件則成為美西戰爭的導火索;歐洲列強居中調停失敗,美西戰爭最終爆發。美西戰爭是資本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一次帝國主義戰爭,開啟了美國從地區轉向世界強國的進程。
關鍵詞:美國;西班牙;經濟膨脹;美西戰爭;海上實力論
中圖分類號:K1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9-0092-03
1895年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4月到8月間,美國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史稱“美西戰爭”,戰爭以美國獲勝,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上建立其殖民統治而告終。這場戰爭歷時100余日,規模有限,卻成為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的分水嶺,外交政策從孤立主義向全球擴張主義轉變的一個顯著的歷史界標。同時,它也成為西班牙殖民擴張歷史進程的轉折點[1]。美西戰爭對美國和西班牙的歷史發展均產生重要影響,其爆發的原因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試圖從多層面分析美西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一、經濟膨脹和與利益競逐
1861—1865年爆發的美國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告終,這為美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障礙,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資本的不斷膨脹,卻囿于國內市場相對狹小,不能滿足資本增值需求。隨著壟斷加劇,美國國內矛盾不斷暴露,在經濟膨脹和利益競逐的驅使下,美國針對沒落帝國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賓的戰爭在處心積慮地醞釀中。
(一)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十九世紀,美國經濟發展經歷了“鍍金時代”,其工業生產趕超“世界工廠”英國,成為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美西戰爭前,美國的鋼、生鐵、煤炭、棉花的產量快速增長。內戰爆發前至1899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增長了6倍,工業總產值接近英、法、德三大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總和[2]。1898年,美國參議員艾伯特·貝弗里奇認為,美國工廠制造的產品和生產的農產品已經超過國內需求,必須進行世界貿易。美國工業實力和海外貿易的發展開始影響到國際關系。
(二)壟斷的形成與矛盾的出現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美國生產行業中出現大量“兼并和壟斷”現象。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托拉斯組織逐漸擴展到采煤、煙草、釀酒、制糖、榨油等領域。隨著壟斷行業的出現,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逐漸暴露。1893年,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從支付、信貸領域開始,波及鐵路交通和工礦企業。國內難以調和的矛盾推動著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加緊向外擴張,壟斷資本家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將目光轉向國外,以期轉移國內矛盾,促進資本增值。
(三)西屬古巴、菲律賓成為首選目標
十九世紀末,當美國開始加入爭奪殖民地行列時,歐洲列強已將世界領土瓜分完畢。作為新晉資本主義大國,鑒于當時的軍事政治實力,美國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日薄西山的老牌帝國西班牙。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和亞洲所擁有的最后兩塊比較大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賓成為首選目標。
古巴因“世界糖罐”之稱而聞名于世。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美國資本向國外擴張,觸角伸入古巴全境,逐漸壟斷其甘蔗種植與制糖業。1893年古巴生產的蔗糖被運往美國銷售,占據90%。美國在古巴搶占土地,修筑鐵路,雇傭工人,大肆進行資本擴張[3]。
菲律賓則位于太平洋與南海之間,是從太平洋進入東亞的重要門戶,此時的菲律賓處在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之下。歐洲列強在遠東的角逐和對菲律賓的覬覦也加快了美國發動美西戰爭侵占菲律賓的步伐。美國于1893年控制夏威夷群島,開始謀取菲律賓。除了直接的經濟利益外,美國希望把菲律賓作為控制太平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4]。美國大企業家為了對外開拓市場,積極組織對菲律賓進行考察,他們需要找到政界的支持,而美國政府也需要依靠資本擴張,發展國家利益。由此,經濟擴張與政治擴張相聯系,1895年古巴爆發大規模的反抗西班牙起義,美國趁機開始插手西班牙及其屬地事務。
二、美國的歷史根源與擴張理論的實踐
對外擴張是美國的歷史傳統,發動美西戰爭不是偶然所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根源,美國真正由大陸擴張到海洋擴張的軍事戰略與“海上實力論”的提出和實踐密不可分。
(一)美國的擴張主義傳統
擴張主義是美國根深蒂固的傳統[5],美國“擴張”的意識由來已久。最初的移民一踏上新大陸,就面臨生存環境險惡的考驗,為求得生存和發展便開始向西拓殖。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美國就出現了“天定命運”等擴張主義的思潮,而“天定命運”論則是美國實行對外擴張的意識形態的基礎。“天定命運”思潮激起了美國人對土地的渴求,通過兼并、購買等方式,到1867年美國領土已經達到920多萬平方公里。在西進運動中,美國盛行著擴張主義思潮,認為西部土地非美國人莫屬,而且擴張主義者逐漸將目光盯上新大陸以外的領土和領海[3]。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歐洲產生,迅速傳到美國。它所宣揚的“適者生存”和“自然選擇”成為美國海外擴張主義的理論依據。1893年,美國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特納說過,擴張力是美國人固有的一種力量。美西戰爭就是美國的擴張由大陸擴張轉向海外擴張的標志,也表現出美國固有的擴張力。
(二)“海上實力論”與美西戰爭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作為美國海外擴張的理論家,他提出了“海上實力論”,而美西戰爭就是“海上實力論”的第一次實踐。在傳統思想中,“海上實力”主要指的是海上軍事力量。1890年,馬漢的授課講稿被整理成書——《1660—1783年間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正式提出“海上實力論”。他將“海上實力”的內涵延伸和擴展到海上商船隊、海外軍事基地和殖民地,賦予此概念以明確的經濟政治內容,進而指導美國的海外擴張。馬漢出版的三本經典著作《1660—1783年間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以及《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系》被稱為“海上實力論”的三部曲[6]。他闡述了基本觀點,海上力量是持久和基本的力量,高瞻遠矚來看,控制海權,就能謀取世界霸權。他在文章《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的戰略形勢》中闡述了古巴的經濟和戰略價值,古巴具有地理位置適中、內陸交通便利、便于集中兵力等有利條件。美國將“海上實力論”作為行動指南,為了達成其戰略目標,與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