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真
摘要:生態教育是促進個人品質發展,幫助建立正確人生觀的一種理念,它與功利性的教育是相對的,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育目標重合,目前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廣泛滲透。于很多教師而言,生態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還是一個新的課題,需要重新摸索方法。本文將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生態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引言:
生態教育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教育的生態學過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一些新的理論作為支撐,生態教育論符合該門課程的特征,將對課程改革和發展起到有效的推進作用,就看教師能否成功的在課程中融入該理論,尋找到二者融合的銜接點。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
1.創設具有生態環境的教學情境,讓課堂散發出感情味
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充滿人文性的,課堂不應該被理論填滿,要多一些情感性。通過過去的教學實踐我們已經意識到,學生在理論化的課程中不僅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所學的內容也很難產生認同感,這樣的授課對他們思想情感及價值觀的轉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滲透生態教育,我認為應當以生態教育理論為根據,創建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將學生最真實的情感調動起來。
例如,在教學生《走近老師》這節內容時,在導入教學內容之前,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這樣的公益廣告:一位教師到邊遠山區支教,她的愛心和行動溫暖了大山里的孩子們,她把豐富多樣的教學特色帶給了學生,讓學生開闊了學習視野,在艱苦的生活和教學環境中,這位教師不怕艱苦,把知識和快樂傳遞給了孩子們。看完這段視頻,所有的學生都為之動容,體會到了教師高尚的職業道德。這使學生在情感態度方面認同了教師職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并培養了學生尊敬老師、理解老師、體諒老師,主動增進與老師的感情的道德品質。生態型課堂建設,教師應該把自己的情感注入課堂,并用自己良好的教學行為和思想感染學生,平時要以正面的情緒調動學生積極情緒,引導學生用豐富的情感去探究學習,只有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出快樂,才能逐漸提升教師教學的自信心,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使生態型課堂環境散發出濃濃的感情味[1]。
2.自主與合作學習,讓課堂活力四射
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過程不應該是背誦理論,或者聽教師長篇大論的講解,而是需要學生們真正用心去思考,以自主為前提,學生的思想態度才能真正隨著所學內容轉變。在生態課堂中,教師應當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式學習等形式為主,激發出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的情感認同,自覺形成良好的意識、品質、態度,構建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2]。
例如,在教學生學習《集體生活邀請我》這一節課時,我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要講的內容,之后我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然后給每組學生分發一只一次性紙杯,每組安排一個學生把紙杯里倒滿水,倒完水之后,每組由第一位同學將裝滿水的水杯傳遞給下一位同學,要保證水杯里的水不溢出來,每組同學依次做這個動作,學生參與時,我引導每組學生要團結、要穩。通過這一活動引出要學習的內容: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比如,我們在參加拔河比賽、校運動會、校園團體活動、校外志愿活動時,都能感受到集體生活帶來的溫馨、團結、快樂、溫暖和自豪。我們每個人在集體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真摯的情感,雨天忘記拿雨傘,學為我撐傘,我搭你肩膀、你摟我腰,我們一起回家;生病了不能上學,同學打電話問候和關心,并告訴我老師的講課內容,幫助補習。
教師在這一教學環節,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學活動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在這樣的教學互動設計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會被激發出來,同時也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平等和開放,提高了生態課堂的有效性[3]。
3.打造生活化的生態型課堂,讓課堂有序、有效
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否發揮出真正有效的教育作用,取決于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是否緊密。課本中的內容都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總結出來的,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些行為準則。因此,生態教育理論下,教師應當突出生活化教育,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能夠將所學轉化為實踐行動。基于課本中內容,教師應當選取一些具有時代代表性的真實案例,透過案例引發學生的反思。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節內容時,我給學生觀看了一則引發學生思考的案例:一名男乘客在高鐵上不對號入座,搶占了女乘客的座位,經過乘警和列車長的百般勸說,仍無結果,并聲稱不能將座位歸還,視頻被傳到網絡之后男乘客引起大量網友的譴責。某鐵路公安處對該男子的“霸座”行為給予治安處罰200元,同時該男子被鐵路客運部納入了黑名單,該男子在180天內不能乘坐火車。看到這個社會熱點問題,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了這樣的人,該怎么做?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遵守哪些社會規則?通過這一新聞事件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社會和規則之間的關系?之后讓學生通過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并和其他學生相互探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道德和法治知識探究這一事件給人的教訓[4]。最后讓學生總結出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維護社會規則,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生活才會有序進行。
可見,選擇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生活化教學案例,不僅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認識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
4.結語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型課堂的建設,有助于喚醒沉悶的課堂教學,使課堂煥發出平等、自然、開放的教學魅力,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才能構建出高效的生態課堂。
參考文獻
[1]吳紅.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的實踐[J].求知導刊,2016,43(3):108.
[2]王益龍.探索和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J].教師,2015(6):14.
[3]雷在文.思想政治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探究[J].吉林教育,2014(14):12-13.
[4]孟峰.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課堂[J].中國農村教育,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