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掌印 姚凱波 徐路 金敏婕



關鍵詞:智庫評價;新型智庫;評價體系;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熱點
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關鍵時期,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開展和推動都需要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在此過程中,中國智庫從初步建設到日趨成熟,為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貢獻了重要的智慧力量,學術界也圍繞智庫內涵、特征、類別以及建設路徑等多個方面展開研究,掀起了一股智庫研究熱潮,形成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但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中國智庫建設起步較晚,目前無論是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還是國際話語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推動我國智庫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通過科學和客觀地審視[1],科學推進智庫評價研究工作,而進一步明確智庫角色定位、完善智庫治理機制、提升智庫決策咨詢服務能力[2]。
通過信息計量和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能夠全景展示我國智庫評價研究態勢、熱點及其趨勢,使智庫研究領域科研人員直觀地了解我國智庫評價研究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特征,進而發現我國智庫評價研究相關規律,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智庫評價方法和模式,為推動我國智庫的科學發展提供借鑒。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利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作為數據源,以“智庫評價”為檢索詞進行“篇關摘”檢索,時間限定為2020年12月31日之前發表的學術論文,檢索時間為2021年3月14日。通過人工去除與智庫評價研究不相關的文獻后,得到有效研究論文1617篇。通過采用信息計量和科學知識圖譜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別從《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導出1617條智庫評價研究文獻的NoteFirst和Refworks格式,借助Bicomb、Excel和CiteSpace軟件統計智庫評價研究文獻數據信息,以可視化圖譜的形式來呈現年度發文量情況、關鍵詞共現圖譜、時區圖譜、突現圖譜。相關參數設置:時間跨度(Timespan)設置為2006—2020年(數據最早出現在2006年),時間分割(#YearsPerSlice)設為1年,關鍵詞共現(Keyword)圖譜節點閥值選擇每一個時間段按照g-index(k=25)提取,其他參數選項選擇CiteSpace軟件系統默認的設置。
2我智庫評價研究發展態勢
發文量是衡量某一學術領域理論研究水平和研究熱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智庫評價研究領域不同時期發文量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中國智庫評價的研究動態。
本文以智庫評價研究論文每年發文量、每年占百分比、累計百分比3個維度作為量化指標,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收錄的我國關于智庫評價研究的1617篇研究文獻進行細分,如圖1所示。
通過圖1可以發現,2011年以前我國智庫評價研究處于萌芽發展階段,國內關于智庫評價的研究成果零星呈現。2012—2014年我國智庫評價研究處于緩慢形成階段。隨著2013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作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重要批示,同年11月,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被正式提出[3],以及麥甘2013年度全球智庫報告引入我國,我國智庫評價相關研究開始增多。從2014年起,國內眾家機構編制的本土智庫評價報告陸續出爐。2015—2020年我國智庫評價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該階段智庫評價研究成果呈現迅速增長態勢,并于2016年(319篇)和2019年(329篇)分別出現一個峰值,這種現象的呈現與相關支持政策推動密切相關。2015年1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的頒布把智庫建設提升至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高度[4],隨之引起學術界對智庫建設展開更加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智庫評價研究成為較為突出的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并孕育大量優秀的成果。
3智庫評價研究熱點分析
通過CiteSpace對我國智庫評價研究領域進行關鍵詞詞頻統計及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智庫評價研究領域關鍵詞的頻次、中心度及其聚類情況,進而客觀而形象地展示出國內智庫評價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其重點關注的研究問題。如表1和圖2所示。
由高頻關鍵詞表1可以看出,我國智庫評價研究與智庫(364次)、智庫建設(245次)、高校智庫(179次)、新型智庫(176次)、中國特色新型智庫(89次)、智庫發展(71次)、智庫評價(47次)、高校圖書館(47次)、影響力(47次)等關鍵詞密切關聯,這些高頻關鍵詞一方面清晰表征出國內智庫評價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厘清我國智庫評價研究重點領域及熱點問題。
為了更直觀、更精準地呈現國內智庫評價研究的重點領域及熱點問題,根據高頻關鍵詞表1的相關統計數據,結合圖2中形成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聚類信息,歸納總結得出國內智庫評價領域研究熱點主要圍繞4個方面展開研究。
3.1智庫評價基礎理論研究
基礎理論研究是智庫評價研究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支撐,研究者們集中探討了智庫評價的內涵、邏輯、價值等相關問題。如朱敏等[5]在全球視野的角度下,綜合考量智庫評價的宏觀和微觀層面,對智庫評價的內涵、流程、模式、方法以及體系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并提出建立政府主導的評價模式等中國特色智庫評價體系建設的具體方法和路徑。荊林波[6]闡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提出的全球智庫AMI的評價體系。智庫思想市場對推動智庫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任恒[7]闡述了我國智庫思想市場的特征及運行機制,指出在不斷發揮智庫思想市場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進一步強化對其的監管和評價,以保證智庫思想市場的服務質量。岳洪江[8]借助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科學地評價了我國區域智庫影響力;雷佳麗等[9]通過對國內外已有智庫評價方法的比較分析,總結歸納國內外智庫評價在流程各階段的不同特點,挖掘國內智庫評價的特色和優勢,從中找尋完善國內智庫評價體系的動力來源,并以此進一步推動我國智庫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3.2智庫建設與智庫評價相關問題研究
從表1和圖2可以看出,關鍵詞“智庫建設”節點較大,頻次(245次)和中心度(0.38)較高,表現出較為重要的研究地位,是國內智庫評價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研究主要集中在智庫建設與智庫評價的關系等方面。如雷佳麗等[10]通過調研國內外智庫評價模式及指標所關注智庫特征,以及智庫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從智庫建設問題來源角度得出智庫評價與智庫建設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并對智庫建設起引導作用。張偉[11]根據智庫能力評價理論,結合國內智庫建設實際,就若干類型智庫進行案例分析,在探討智庫建設現狀、優勢、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智庫提出一些提升智庫能力的思路。陸紅如等[12]緊密結合智庫建設的現實狀況,對國內外智庫研究的發展和動態進行量化研究及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包括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40個三級指標及若干四級指標的智庫評價指標體系。慶海濤等[13]則將智庫專家作為特定研究對象,闡述了智庫專家的內涵和類別,分析了智庫專家評價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采用統計分析法,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形式構建了智庫專家評價指標體系。
3.3新型智庫評價相關問題研究
結合表1的高頻關鍵詞數據和圖2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聚類情況,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新型智庫在智庫評價整體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較高熱度,研究者們主要聚焦于新型智庫的決策影響力、治理模式、建設路徑以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等主題,如湯建軍等[14]剖析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評價體系的主要內涵和核心要素,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評價指標體系———“天井模型”。欒瑞英等[15]通過比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麥甘項目組的“智庫和公民社會項目”等國內外4種智庫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從中挖掘可供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評價體系建設參考的經驗和啟示。王晰巍等[16]從信息生態這一嶄新視角出發,嘗試設計了一套生態性評價指標,并運用模糊綜合分析法結合典型智庫進行了實證分析,以此檢驗所構建的新型智庫微信平臺生態性評價指標的有效性。馬援[17]則探析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評價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對智庫評價的流程和方法進行了總結歸納,指出了當前我國智庫評價領域存在的實際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破解現實困境、科學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評價體系的5條建議和對策。
3.4高校智庫評價相關問題研究
在表1中,“高校智庫”是詞頻和中心度都非常高的關鍵詞(詞頻179,中心度0.14),說明高校智庫是受到國內智庫評價研究領域核心關切的重點主題,學術界有關高校智庫評價的研究產出也十分豐富,如邱均平等[18]重點考察和探究了中國智庫索引數據庫中的高校智庫的影響力現狀及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等問題,指出了高校智庫網絡影響力研究力度與其對高校智庫發展的重要性存在不匹配的現象,進而探尋了進一步提升高校智庫網絡影響力的現實路徑。張日新等[19]將廣州58家典型高校智庫作為特定研究對象,分析得出高校智庫具有學術方面影響力強于決策影響力的特征,探究了依托高校、批準部門、成立時間和依托學科等異質性因素對高校智庫影響力引發的差異性影響,對不同類別高校智庫如何更加高效、科學地發揮作用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郭瑞[20]將知識管理理論作為增強智庫評價實證研究說服力的重要理論基礎,并通過實證分析歸納得出高校智庫評價需要重視的5個重要領域,即高校智庫實體建設、社會影響力、政府影響力、學術及同行影響力的評價和特殊因子的補充作用等。金姍姍[21]認為,高校智庫建設存在同質化程度高、發展不均衡等現象,研究成果轉化難、貢獻率低等問題,指出應建設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促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成效,并對新型高校智庫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對象、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方法等方面展開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4智庫評價研究趨勢分析
借助CiteSpace實現對智庫評價研究領域關鍵詞時區視圖的分析和突現詞的探測,能夠清晰展示出智庫評價研究關鍵詞的變化情況及相互關聯,直觀反映我國智庫評價研究的知識演進過程和研究趨勢。同時,時區圖譜中關鍵詞之間的連線反映出關鍵詞彼此兩兩之間的傳承關系。如圖3、圖4所示。
將圖3的時區圖譜和圖4的突現詞圖譜進行綜合分析考量,能夠愈發清晰地全景掃描出我國智庫評價研究的前沿及趨勢,具體如下:
2006—2010年,智庫評價基礎理論研究是智庫評價研究領域集中探討的問題。在這個時區內發現熱點關鍵詞比較少,比較突出的只有“智庫建設”“影響力”,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該階段我國智庫評價研究剛起步,學術界關于智庫評價研究還未形成成熟的研究邏輯和體系,研究者們只是圍繞著智庫評價的內涵、特征、價值、原則以及模式等領域進行初步的探索,因此研究產出并不是十分豐富,也很難形成突出的研究熱點。
2011—2015年,高校智庫、新型智庫、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智庫發展、智庫評價以及高校圖書館等是比較突出的熱點。較之前一個時區,這個時區內關鍵詞的密度急劇加大,并且是整個時區圖中密度最高的一段,此外,圖4所示的9個突變詞中有4個(智庫、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智庫發展、教育智庫)出現在這個階段。這種現象說明,進入該時區后由于受到政策導向等因素的影響,智庫評價研究逐步獲得了學術界較高的關注,研究熱度有了大幅提升,研究主題愈發深入和廣泛,這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推動了國內智庫評價研究邁向更加成熟、興盛的新階段。
2016—2020年,評價體系、社會智庫、大數據、高校、知識服務等是這一時間段內智庫評價研究領域較為突出的聚類主題。從圖3清晰可見,2016—2020時區內智庫評價研究領域關鍵詞的密度較高且年度分布比較均勻,研究主題也非常廣泛,涉及不同領域、多個學科,表明智庫評價研究已經進入日漸成熟、穩定的興盛期。同時,可以發現該時區內出現的高校與上個時區內的高校圖書館、高校智庫、教育智庫等關鍵詞緊密關聯;智庫影響力、智庫服務與上個時區內的影響力、政府決策、決策咨詢等關鍵詞緊密關聯;評價體系與上個時區內的評價指標緊密關聯,說明高校智庫評價研究、智庫決策影響力評價以及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等是近幾年來研究者們重點關注的領域,并維持著較高的研究熱度[22]。
另外,圖4的9個突變詞有5個(智庫體系、獨立性、評價體系、智庫影響力、一帶一路)出現在2016—2020時區內,這5個突現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智庫評價研究領域在這個時間段的前沿熱點,揭示出智庫體系、獨立性、評價體系、智庫影響力、一帶一路等是現階段我國智庫評價研究的前沿領域,也是今后研究者們可以進一步關注和探索的研究領域。
5結論與探討
本文客觀描述了我國智庫評價研究的基本狀況,全景式展示出該研究領域的發展態勢、前沿熱點及演變趨勢。通過研究可以得出:我國智庫評價研究的熱度持續增高,形成了智庫評價基礎理論研究以及與智庫建設、高校智庫、新型智庫等相關問題研究的熱點主題;從研究時區來看,高校智庫評價研究、智庫決策影響力評價以及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等是近幾年來研究者們重點關注的領域。今后,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智庫能力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智庫本身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智庫評價研究領域很可能涌現出新的前沿問題和熱點主題。如何圍繞智庫評價基礎理論研究以及與智庫建設、高校智庫、新型智庫等相關問題研究等主題熱點來激發智庫內驅力,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設智庫現代化多元評價機制
智庫評價事關智庫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智庫建設導向[23]。中國新型智庫正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24],目前,我國已形成黨政部門、社科院所、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研院所、企業、社會智庫等多元智庫共同發展格局。多元的智庫,也對應多元多樣的組織形式和類別形態,不同智庫理應具備不同特色和專業優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實現資金來源多元、研究領域細化、智庫產品多樣、影響決策方式多維,為順應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分層化、分眾化、分業化的高質量發展趨勢[25],智庫評價同樣需要建立分層、分類的現代化多元評價機制。一方面要完善適應智庫現代化建設的評價機制。智庫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新命題,其概念、內涵、特征都需要重新構建,結合智庫建設與發展實踐,聚焦智庫現代化建設需求,構建智庫現代化建設標準,并以此為基礎,根據各類智庫的不同特點、不同發展模式,建立完善統籌兼顧、重點突出的現代化建設評價機制,與智庫現代化相匹配,形成相互配合、高效有序的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豐富多元評價機制。評價機制的建設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要隨著智庫的發展不斷修正、豐富,要實現科學動態發展,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別智庫發展的需求。在綜合性智庫評價機制和體系的基礎上,細化和完善分類智庫評價,重視不同智庫的發展特點、實際優勢、專業價值和創新價值,充分挖掘不同智庫特色、創新做法,并加以推廣,形成重視智庫多樣性發展,尊重智庫個性化特色,具有針對性的智庫評價機制。
2)完善中國特色智庫評價指標體系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目標,把智庫發展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由文中數據統計可以看出,關于智庫評價的發文量在2013年這個時間節點開始呈現出“迸發”的勢頭。同時,國內多家學術機構和眾多學者紛紛對智庫評價展開研究,但出爐的不同版本的智庫評價報告因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評價過程等因素的差異化,導致了各版本報告在評價結果上不盡相同,各有千秋[26]。
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智庫建設的實際情況,科學評判我國智庫的研究工作和影響力,完善智庫評價體系已然是中國特色智庫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在評價導向方面,立足國家大政方針,堅持服務本土智庫發展需要,堅持“破五唯”,錨定政府和企業等的決策咨詢需求,重視產出學術成果在政策轉化上的高度可行性,以本土智庫評價體系推動中國特色智庫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在評價方法方面,兼顧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合理運用新計算方法和技術手段,客觀測度投入產出比,力圖規避主觀因素的干擾和方法不當的影響。在評價過程方面,秉持跨學科、多層面、全過程的評價標準,重視行業間的交流互鑒,合理選擇計量指標和評價要素,保障評價流程的嚴謹性和評價指標的全面性。在評價效果方面,根據評價結果作出科學反饋,適時調整和優化評價維度,保障評價結果的客觀,促進評價體系的完善和對智庫成果的科學檢驗。2021年5月21日,《人文社會科學智庫評價指標體系(GB/T40106-2021)》正式頒布,該標準從吸引力、管理力和影響力3個層面從宏觀視角對人文社科智庫評價做了初步探索,下一步科技類智庫等相關智庫也可參考標準制定適合自身特色的評價細則,為進一步推動和完善中國特色智庫評價指標體系做出努力。
3)加強智庫評價研究人才專業性培養
智庫評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有賴于專業的評價人員,要完善智庫評價機制,對智庫評價人才的培養不可或缺。智庫評價人才既要掌握組織行為學、文獻情報學等理論,也需要對智庫運營、公共政策實踐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加強智庫評價的人才培養,應專注提高智庫評價人才的政治敏感度、學術研究性以及技術專業化,建立多維度、立體化的科學培養體系,體現以情報學為主題的政策導向,不拘泥于傳統的情報流程,遵循智庫科學規律的實操體系。
一方面,要推動建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吸納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型人才,在多學科的交流碰撞中互相促進,既有助于完善科學化的智庫評價方法,也有助于培養兼具理論素養和跨學科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比如在我國智庫評價機構中,往往統計學、大數據、計量分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較多,為了更加科學有效地評價智庫,讓智庫評價人才具備多學科背景,更加熟悉智庫工作,還需要重視選拔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傳播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多角度構建復合型智庫機構評價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的內部培養方式以外,也可通過訪問研究、實地考察、機構間交流等方式,提高評價人員對實踐工作的認識,加強培養模式的多樣性,促進研究性人才向實踐性人才的轉型。同時,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破除“唯學歷”和“唯論文”的桎梏,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培養出理論扎實、基礎知識過硬的智庫評價人才隊伍,為建設具有聚合力的多元矩陣人才網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