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鄉村文化振興為切入點,從公共藝術介入鄉村角度出發探討其設計方法:從設計調研、主題確立、選址意向、設計與在地施工、維護機制建立、反饋計劃制定方面研究,以西閣村公共藝術創作實踐為例驗證其方式可行性。通過項目實踐歸納總結鄉村公共藝術設計方法并提出可行性建議,旨在以鄉土文化為基礎,文化振興為目標,為公共藝術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提供可參考依據。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公共藝術;設計方式 ;鄉土文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早在新中國建國之初已經提出,通過不懈努力地進行小康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等一系列的扶持和關注,廣大的農村逐漸富裕了起來。2017年當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對美麗鄉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鄉村文化振興舉措下,如何以藝術為切入點,以公共藝術設計為途徑結合鄉村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現狀因素,探討如何通過多樣的藝術手段、形式及活動,保護復興傳統鄉村文化與重塑當代鄉村文化,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貫穿鄉村文化振興的始終,處理好文化鑄魂與物質塑形、以文化一元為主導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具有十分必要的意義。
二、以西閣村為例公共藝術設計探索
(一)西閣村項目概況及分析
項目落地于四川省德陽市內的中江縣轄區內的元興鄉西閣村,曾屬德陽貧困村之列。現已從傳統農業改為種植中藥芍藥,形成了依托自然山水環境的生態花田,自2017年以來成功舉辦三屆賞花節會活動,以新型農業基礎引申出的旅游業態的發展,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村落對原有川西民居進行創新性改造,打造生態宜居鄉村。2019年4月成立“四川音樂學院文創基地”,并創新性的開展高等藝術院校與鄉村合作模式。綜上所述,西閣村具有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合理的產業結構,原始的鄉土文化,開放的文化環境。
(二)西閣村公共藝術設計的探索
2019年6月1日國家藝術基金《歷史文化名村設計人才培養》項目師生設計創作團隊入駐西閣村,以“藝術點亮鄉村為題”將歷時五天駐地進行公共藝術作品創作,以西閣村公共藝設計創作過程為例進行設計方式探討。
1.調研及分析 項目團隊借助環境設計調研主要方法,以問卷、走訪、咨詢、座談、體驗等方式結合實地狀況進行調研工作。團隊梳理調研信息數據,西閣村自然生態環境較好;川西民居建筑與村民自建砌體或框架結構建筑混建,傳統構筑語言的逐漸喪失;公共設施貧乏及維護十分匱缺。項目組提出以公共藝術形式介入村落各重要節點,融入鄉土文化,轉化鄉村符號,運用鄉土材料及工藝,修繕設施功能,提升鄉村文化形象,營造出宜居、宜商、宜旅的整體環境。
2.明確規劃設計目標及文化主題
基于設計調研信息,立足公共藝術 “點亮鄉村”的初衷,明確規劃設計將通過藝術作品的落地實現樹立鄉村形象;滿足各功能區部分功能需求;豐富其文化身份,傳續鄉土文化等重要目標。以鄉土文化為主題源頭,包含區域風情、跡遺古韻、宗族淵源、傳統手藝等。鄉村文化在作品中既有傳承也要有創新,文化主題要植根于形式之下。
3.空間及位置規劃
項目組多次組織對現場考察與勘測,經過反復推敲與復核空間尺度,擬定
作品空間位置選址參考意見如下:西閣村重要公共區域空間和村民集散場所;村落交通路網重要節點;結合當地村落休閑游覽路線、景觀布局和空間區域性劃分,打造藝術形象;尋求作品與村落環境的對話,竹林、田間、屋舍周邊環境即為可選場所。
4.設計形式及實施成果
立足于項目有效落地,作品材料大多考慮鄉土材料,使用方便、低廉、環保,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優勢和傳統文化烙印,由于這些材料的可復生適用性,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對當地生態進行平衡維護的價值意義。在設計過程中,對竹材、木材、石材、瓦片等材料及工藝做了深入探討及應用實踐的嘗試。大多設計作品的表達語意樸實且手法豐富,多以景觀雕塑、裝置設施、壁繪墻畫的藝術方式為主。坐落于村口作品《守望》以川西民居木川斗結構為造型,結構鋼架表現的手法傳達出“新”與“舊”的結合。作品將鄉土文化中傳統建筑符號轉化為雕塑語言,成為村落形象和文化精神的象征。《心橋》因地制宜,選取村落原址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梁對其進行風貌改造。西閣村竹林盛產青竹,就地取材。在建造過程中,紅繩編織引來村民的關注并共同參與創作,作品不僅改變了原始公共設施面貌,更激發了村民共享共建公共空間的行為和意識,樹立起對在地文化和空間的自信。作品《家園》位于芍藥觀景花田,作品以西閣村川西民居坡屋頂及丘陵地形為原型,景觀墻體以框景手法引入環境,窗中置入草編燕子與昆蟲,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作品主體采用鋼結構焊接工藝,景觀墻體運用鄉土材料竹子填充,既保證了作品有一定耐候性,也便于日常維護,具有一定經濟和生態效益。藝術基金項目創作期間,通過師生與村民共同努力完成作品事多余件。
5.管理維護機制建立與反饋計劃
“點亮鄉村”西閣村公共藝術項目作品大多考慮使用鄉土材料具有經濟及生態效益,也利于后期維護。首先成立專人或小組管理村落公共藝術作品,定期檢查有無損毀或是否需要更換構件或材料;再者需要有穩定維護資金來源,其次需要專人維護,一方面由村委會組織自愿者維護,也可采用責任到戶輪流維護制度,利于建立村民自主參與和維護鄉村環境意識。在鄉村設計項目中如何讓公共藝術作品更好為公眾服務,不流僅僅于形式,落地后的反饋意見尤為重要。反饋意見收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草案階段可以邀請村民參加方案研討會議,準備問卷并收集村民意見和建議;作品落成后,組織村民現場參觀,記錄現場參與評價情況;實用維護階段,收集使用后體驗和管理維護的反饋信息。
三、關于鄉村公共藝術設計方法的幾點建議
(一)鄉土文化的梳理與分析
中國絕大部份地區都是鄉村,鄉村保持著特有的鄉土文化,其中民俗文化,宗族文化、傳統技藝文化本身具有集體性,參與性,傳播性。因此鄉土文化自身給予公共藝術創作豐富的養分。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的前提是對物質與文化環境都應有深入調研為設計概念及草案提供可行性依據。
(二)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延承
不管是以物質形態或是精神文明形式存在的鄉土文化,都是有“保護和傳承”的實際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這也算是振興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落實到實地創作設計中,最難得的核心則是“續”,使其體現延續特色村落的物質與精神雙重文明。在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環節中對于代表鄉土文化中的形式、材料、工藝、色彩等要素,務必通過設計手段將其轉化為符合現代鄉村風貌,審美情趣,功能需求的新形態。
(三)多元文化的融入
除了鄉土文化,藝術家的創作必然也會帶來更多元的文化,在各類藝術形式載體之下傳達給村民,當公共藝術作品落地也意味著新型多元文化在鄉村落戶。藝術家在設計創作中應該力圖將優質文化帶入鄉村,作品可以有美育作用提升村民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幫助其樹立文化自信。
(四)公民文化的建立
“公共藝術本身介入鄉村空間,不是僅僅創造出物質形態的作品,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當前鄉村社會的關注和互動,順應、推動鄉村社會變革,從而建立良好城鄉互動機制,使每一個公民都是有尊嚴的、平等自由的參與社會公共社會活動,共享社會文化成果”。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村民通過參與藝術設計,管理維護,體驗作品,建立公民權益意識,使村民愿意以共享主人翁的自由平等身份參與鄉村的建設中來,這無疑有助于公民文化在鄉村的建立。
四、結束語
本文以綜合論述與個案實踐相結合,在對鄉村振興政策背景梳理的基礎上,以西閣村“藝術點亮鄉村”公共藝術設計項目個案為例,以小見大方法探討了以文化為切入點在鄉村實現公共藝術的方法。其方法注重傳統鄉土文化內容調研與研究,涉及到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更多地要思考傳統鄉土文化在當下如何轉化與延承,并在創新實踐中構建多元現代鄉土文化,其探討內容為鄉村文化振興提出新的研究路徑。
參考文獻
[1]北川富郎(日),歐小林 譯,《鄉土再造之力——大地藝術節的十種創想》,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2]王洪義 著,《公共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版。
[3]金江波 歐陽甦 編,《鄉村公共藝術實踐解讀》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版
[4]蘇童 編,《鄉土再造——鄉村振興實踐與探索》,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年版。
[5]杜威·索爾貝克 著,奚雪松 黃士偉 譯《鄉村設計——一門新興的設計學科》,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9年版。
項目名稱:基于民辦高校藝術教育下的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地方重塑研究
項目編號:CWYB202020
項目所屬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唐理覓(1983.02-),女,漢,四川人, 碩士研究生, 副教授,研究方向: 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與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