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敏 高建麗
[摘 要]在當今“新三期疊加”“五位一體”的深改革時代,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迫在眉睫。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成果導向型教育,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鑒于國內體驗式教學模式尚不成熟,文章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優勢、實施必要性,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以期為應用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1-0019-03
一、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從規模擴張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階段。高等教育體系在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同時,在“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等根本性問題上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培養主體單一,培養理念、模式、途徑和機制不能滿足社會對于應用人才的需求等問題。因此,高校尤其是與企業直接對接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該明確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從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入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路徑和課程體系改革,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人才,這是高校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二、體驗式教學的優勢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幫助與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獲得體驗,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實現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與理論實踐的應用性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
(一)以學生為本,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體驗式教學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征,將工作情境和實踐環節引入教學活動中,真實展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真實或虛擬環境中學習、應用、創新知識并累積經驗[2]。它的最大優點是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師生之間、團隊之間以及團隊內部的互動和交流,以增強教學活動的實用性和提高學生參與度。具體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案例教學、情景模擬,還是企業實踐,都需要學生全程參與其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體驗式教學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論中“以教為輔,以學為主”的重要思想,這一教學方法符合當今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以創新為本,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體驗式教學強調“做中學、玩中學、錯中學”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內容、管理以及評價等方面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更具創新性。1.教學方法多元化,可以采用情景模擬、案例教學、實地參觀、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沙盤模擬、拓展訓練等方式。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現的機會,枯燥的理論知識由此變得豐富多彩、生動形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3]。2.教學內容豐富化,不僅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重視學生情緒、技能、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綜合素養的訓練。3.教學管理外延化,重視對教學環境的構建,為學生提供一種輕松靈活、鼓勵創新以及激勵性的學習環境。4.教學評價動態化,不再只是靜態的“唯成績論”,而是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三)以體驗為本,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體驗式教學包括兩個核心環節:體驗和領悟。體驗是一種從感官到思維的認同過程,是個體對外在的接受與內化。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授課內容構建相匹配的課堂情景,引導學生融入其中,親歷實踐。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意識,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學習理念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4]。
三、體驗式教學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中實施的必要性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于一體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然而,當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依然沿襲著傳統的培養模式,重知識而輕實踐,重模仿而輕創新,重個人而輕團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導致走出校門的學生并不能真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新需求。因此,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一)社會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改革期,這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勝任行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轉變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育應轉變教學模式,將實踐性較強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引入課堂,以提升專業人才的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最佳轉化,推動經濟的現代化發展。
(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性質所需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作為工商管理學科的一個分支,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其專業性質決定了該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培育學生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能。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和研究源于實踐,又回歸實踐,因此,實踐教學成為專業人才培養的必需環節。體驗式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講授式不同,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參與到依托實踐應用的教學活動中,通過主動學習與思考,鞏固知識,提升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特殊性質。
(三)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發展創新型和應用型教育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現階段,應用型本科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目標是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然而,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嚴重違背了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理念。只有將傳統的僵化記憶知識的培養模式,轉變為激發創新思維、培育創新實踐應用能力的新型培養方式才能滿足現實所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體驗式教學以深化學生的知識認知,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創造性學習和強化實踐能力為目標,有助于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出更多的創新型實用人才。這迎合了國家教育部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倡導。
四、基于體驗式教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策略
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主要包括樹立培養理念、設定培養目標、明確培養主體和客體、選擇培養途徑、優化培養過程、建立培養制度以及構建評價體系等方面[5]。應用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應立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現代工商管理教育時代要求,抓住機遇,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新形勢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重視培養兩類人才,一類是掌握豐富理論知識、充滿智慧的創新型人才,另一類是善于將知識靈活轉化為應用的實踐型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只有強調知識與創新,同時又重視人才的實踐應用性,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創新、發展、協作的高素質創新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
(一)基于體驗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構建基于體驗的人才培養體系,首先要明確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培養理念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傳統的“應試型”“填鴨式”教育理念嚴重制約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發展。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應轉變為:因材施教,培養具備實踐性思維,獨立、自主、創新精神,團隊合作協作能力,反思意識,創造力和勝任力,綜合技能和素養的創新型人才。其次要明確培養的主體和客體。高校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教師的實踐性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和關鍵,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情境的開發者、興趣的調動者、體驗的引導者、技能的培訓師。這就需要高校建設具備很強的教學素養、豐富的實踐經驗,掌握多元化的新型教學方法,能夠在高度靈活的教學活動中幫助和引導學生發展提升的實訓師資隊伍。學生作為培養客體,不再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體驗者和領悟者。體驗式教學要求學生全程參與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在親歷過程中,主動觀察、思考、體驗、分享、反思、積累,從而提升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最后高校要為體驗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包括資金支持、技術支撐以及制度保障等。
(二)基于體驗的人才培養路徑優化
培養路徑解決了“怎樣培養人”的關鍵問題。體驗式的人才培養路徑必須將專業知識教育、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基于體驗的人才培養路徑優化可以通過兩個方面進行:創新培養方案和轉變教學模式。其中,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方案應該與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相匹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實踐能力、提升全面素質、協調團隊發展、強化綜合能力”為原則,進行設計與開發,致力于培養既有專業能力,又有動手能力,還要懂技術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基于體驗的教學模式轉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重構
體驗式教學的教學內容不再是課程理論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基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性質和特征,由教師、學生、學校和社會共同設計。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首先,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應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征、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學生自身素質三個方面,實現學生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的一體化,知識掌握與實踐技能的協同培養。其次,隨著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理論的深度發展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新需求,學生除了要具備專業技能,還要具備戰略化、哲學化、伙伴化、產品化的創新思維,這就要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不僅要有基礎的專業知識,還要在體驗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最后,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任務與學習興趣的自控型教育模式,因此,與傳統單向的知識傳授相比,體驗式教學的教學內容安排應該強調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選擇性以及挑戰性。
2.教學方法改革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性決定了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已不再適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體驗式教學活動可以借助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如適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形式主要有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情景模擬、企業實訓等。通過在課堂上討論和分析實際企業中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案例,提升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為學生創設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并賦予學生特定的工作角色,模擬人力資源管理具體的工作流程,引導學生去領悟和驗證知識,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知識建構;通過企業實訓,安排學生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崗位上進行實習鍛煉,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3.課程體系優化
體驗式教學的課程體系實現了綜合素養、知識以及能力的統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鑒于專業性質的應用性,單一的專業知識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現實所需。只有將傳統的以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為主的“知識本位”課程體系轉變為以實踐訓練為主的“能力本位”課程體系,同時增強課程選擇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增加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踐選修課課程模塊,增設課程內外實訓、畢業綜合實訓等課程,將必修課與選修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幫助學生制訂符合自我特征和需求的個性化課程體系,才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
4.體驗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實踐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整合,對于應用人才的培養來說尤為重要,更是保障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不能只是借助虛擬的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還可以通過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創建多樣化、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訓基地,在實訓室模擬體驗等虛擬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的校企實踐平臺,讓學生真正地走進企業,貼近崗位,增加真實的實踐經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和實踐能力提升。
(三)基于體驗的人才動態評價體系構建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體驗式的人才培養效果評價與單一的人才質量觀存在較大的差異。第一,體驗式的效果評價不僅要體現人才的差異化,尊重人才的個性化發展,滿足社會對人才在知識專業化、思維創新性以及能力應用性等方面的要求,還要實現人才培養結果到培養輸入環節的再循環,實現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改進。第二,基于體驗的人才培養效果評價應該實現單一與多元化、立體化人才質量標準的轉變,通過將教學活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為每一階段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實現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的有機結合。第三,基于創新型應用人才的特點,突破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多元化的評估維度,構建新業態人才培養[6]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契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局限于專業知識,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關注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知識應用能力、人格、價值觀、倫理以及綜合素質的評價。第四,體驗式的人才動態評價體系應該引入第三方評價,這不僅實現了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對人才培養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結論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創新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統一,技能提升與思維創新的融合,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幫助培養更多具備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型應用人才。因此,將體驗式教學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是切實可行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毓雄,湯躍躍.體驗式創新教學模式研究述評與展望[J].中國高校科技,2018(5):59-61.
[2] 張端艷.工商管理體驗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4):220-221.
[3] 張賀.體驗式教學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8(18):157-158.
[4] 郭麗芳等.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四型一體”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0):43-45.
[5] 趙富強,肖潔,陳耘.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8(2):66-71.
[6] 段麗華.新業態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66-70.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