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娟
摘要: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期間,加快并做好閱讀方面的教學工作,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推動語文學科教學模式的變革。鑒于此,在整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期間,需要教師對語文學科閱讀方面的教學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既要改變學科教學的思維,從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入手,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策略來指導教學工作的開展。又要優化教學的形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來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閱讀素材,從而讓學生更好的進行閱讀,提高其課堂閱讀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探究;具體方法
受傳統學科教學思維的影響和桎梏,多數教師在小學階段并未對學生閱讀方面的教學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也很少針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來展開具體的閱讀教學活動,導致閱讀教學形式化嚴重。面對此種情況,本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和說明,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提供一些教學上的參考和建議:
一、改變教學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常常用比較死板的形式來對優美的文章進行講解和分析,導致語文課堂變得十分的無趣,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致。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教師從培育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轉變學科教學的思維。
舉例來說,在《桂花雨》一課的閱讀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便利用了激趣導入的方式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閱讀全篇課文,從而在閱讀的過程中試著說一說全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以此來引入本節課的閱讀和學習。當然,在此期間,教師向學生強調了閱讀的注意事項,既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并從課文當中勾畫出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段落和語句。隨后,由教師帶領學生細讀課文,并就學生閱讀期間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惑,集中幫助學生進行了解決和處理,以此提高了學生細讀的效果。最后,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教師還利用比一比,賽一賽的方式,讓學生就課文當中一些重要句式進行閱讀和賞析,從而在閱讀和賞析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比如,在全篇課文當中,“我”為什么喜歡桂花以及為什么搖花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事,通過指導學生在課堂當中勾畫出搖桂花的句子,對其進行閱讀和賞析,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了解“搖花樂”,領會課文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優化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和推廣,不僅給予了學生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提高了學生語文閱讀的效果,同時也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素材,為學生更好的進行語文閱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舉例來說,在《四季之美》一課的閱讀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先是指導學生閱讀全文,并在學生閱讀期間,讓學生試著想一想,假如讓你來描寫四季的美麗,自己會怎樣去寫,會寫哪些內容。隨后,由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和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并試著跟隨作者的視角,走進作者筆下的春天。在此期間,教師讓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試著在閱讀之后說一說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樣的景色。比如,黎明時的天空,其顏色有著什么樣的變化以及黎明的天空究竟美在哪里等等。最后,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并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起一定的閱讀素材,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資源整合優勢,為學生搜集并整理一些描寫四季的文章,并讓學生按照閱讀本篇課文的方式來對這些文章進行閱讀和賞析,從而在閱讀賞析的過程中積累起一定的閱讀素材,提高其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水準。
三、開展閱讀活動,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在小學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期間,指引學生多學習和閱讀課本以外的一些書籍,對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在整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期間,需要教師關注和重視學生閱讀方面的練習,多組織舉辦一些具體的語文閱讀活動。
舉例來說,在《父愛之舟》一課的閱讀教學之中,一方面,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并借助工具書用圈點批注的方式來畫出課文當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在小組內交流和討論這些句子寫的好在哪里,以此來體會課文當中所展示出來的人物感情。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質量,教師還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課外閱讀活動。在此次課外閱讀活動當中,教師不僅為學生出示了一些和親情相關的文章供學生進行閱讀和賞析,同時還讓學生將自己課堂閱讀的成果進行分享和展示,切實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水準。
總的來說,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期間,加強并做好學生閱讀方面的教學工作,著重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其一定程度上為接下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鑒于此,在整個學科教學期間,既要求教師分析和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的客觀規律性,依照學生語文閱讀的需要來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又要關注和重視學生閱讀方面的訓練,通過多組織舉辦一些具體的語文閱讀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實際參與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參考文獻:
[1]萬銀潔.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反思與完善[J]. 語文建設,2016(20):17-18.
[2]閆冰,張蕾.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6,3(35):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