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佳凝
摘要:2020年我國已全面實現脫貧,但我國已成功實現的千萬脫貧貧困人數中至少有200萬的貧人群體存在因病返貧的嚴重風險,而且在邊緣偏遠地區貧困人口中仍然至少有近300萬的貧人群體存在著嚴重的致貧疾病危害現狀下,為持續推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助力我國在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對脫貧地區發展的文農旅融合模式發展路徑進行研究。其中重點發掘延安地區“互聯網+紅色”文旅融合型鄉村振興模式典型。以鄉村振興為視角研究如何防止已經脫貧的地區返貧。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普適性;文農旅融合;互聯網+;防止返貧
我們重點探討了對全國300個紅色旅游地區實現整體振興全域性旅游的重要示范作用,同時對脫貧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高質量長久穩定脫貧、改善并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出政策性建議,為全球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貢獻中國方案。我們可以通過以鄉村振興為主要視角來深入研究如何防止已經實現了脫貧的地區返貧,發掘“融媒體+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模式等典型模式,根據不同地區條件做出了推廣以促使其將推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相銜接”為重點思想指導。進行此次項目的研究。
我們總結出以陜西楊凌為例的產業政策驅動型農村鄉村振興模式、以河南蘭考為例的金融驅動型農村鄉村振興模式、以廣西巴馬瑤自治縣為例的資源驅動型鄉村振興模式、陜西南泥灣為例的互聯網+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模式,對口幫扶鄉村振興模式五個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一個典型地區供我們參考和考察。我們采用采用實地考察、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進行總結、梳理與探尋。建立具有普適性和可推廣性的“鄉村振興數據庫”。
為了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了解邊緣返貧地區的現狀,團隊指導教師和部分成員親臨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進行實地調研,在調研過程中發掘了仍未被品牌化、體系化開發的延川縣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延川縣具有以下可發掘的當地特色文化資源。特色剪紙,陜北皮影,面花,毛麻秀,特色剪紙。當地將這些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中或者旅游紀念品中,吸引了許多游客,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將中華文化進行很好的發揚與傳承。這一點也可以為被其他有著傳統優秀文化歷史的鄉村所借鑒并且發展。當然延川縣振興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知名度較低,整合資源度較低。我們應該加強宣傳力度,改善交通環境。增加交通方式。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對阻礙鄉村振興進行非法集資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要充分認識農村地區非法集資問題的危害性,充分認識加強防范和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完善長效機制,堅決防范非法集資向偏遠鄉村蔓延,維護農業農村財產安全,確保鄉村振興的順利實現。[2]
延川縣紅色旅游資源景點比較分散,難以建立起一個新的合力,因而我們可考慮采取在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下,打破了傳統的地理區域限制,加強了與其周邊地區的國際跨境交流和合作,從連點成線發展到連接線上,再次成網。不斷擴充和放大了紅色旅游資源的綜合優勢,達到集聚連帶效果。進行路線規劃,特色突出。
小城鎮規劃與建設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小城鎮的規劃與建設要立足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立足于人文和自然資源的優勢,才能體現小城鎮規劃與建設的價值,否則小城鎮規劃與建設便是“無木之本、無水之源”。因此,小城鎮規劃與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在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這個建設任務。[1]
項目初期,探索農村精準脫貧典型模式及普適性。項目中期,發掘借鑒他地鄉村振興可行性方案。項目終期,整合資源,總結鄉村振興實行方法。我們項目在將前期實踐基礎上,希望能夠形成一種可以自我復制,可以推廣的鄉村振興模式,積極探索農旅與文化融合、鄉村旅游與產業融合的創新路徑,助力我國鄉村旅的游發展,帶動我國更多農民致富奔小康。
參考文獻:
[1]何清.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小城鎮規劃與建設分析,2021.08.11
[2]盧紅磊,孫開亮:我國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研究,2021.08.09
基金項目:沈陽師范大學2021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校級A類項目名稱<鄉村振興視角下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的文農旅融合模式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