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 蔡詩靚 唐羽霞

摘要:“二期課改”強調教學模式與方法要為完善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服務。現在教師的職責不再是簡單的傳遞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為學生營造積極、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
關鍵詞:情感;價值目標;初中數學
二期課改把課程目標定位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師在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如何處理好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體現三維目標的多元化,并深刻挖掘隱含在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嘗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景 提高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陣地,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是簡單照本宣科地講解例題,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素材,啟迪學生的思維,同時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一個“新”字,讓學生有躍躍欲試的動力。為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數計算及應用,我選取如下習題:星期天小鳴和媽媽乘坐出租車去公園,看到車上的標價為:3公里以內10元,超過3公里每公里收1.2元,出租車行駛6公里時,小鳴看到計價器上顯示的價格,他們到達目的地后,司機叔叔收了20.8元。請問:(1)小鳴看到的價格是多少元?(2)出租車行駛了多少公里?由于問題環境學生比較熟悉,因此大家積極思考,不僅很快得出答案(1)13.6元(2)12公里。而且理解了k、 b雖然都是常量,但表示的實際意義不同。這樣的效果,比單純解這道題:若已知一次函數解析式y=1.2(X-3)+10.求(1)當x=6時,求y=? (2)當y=20.8時,求X=?教學效果要好。因此,精心設計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產生積極、快樂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產生自我激勵,享受到課堂學習帶來的樂趣。
二、實施分層教學 引導自主學習
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情感體驗、思維模式等存在差異。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過程。教學過程還需重點把握一個“活”字。為了使學生理解掌握利用已知條件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我將一道習題改編為:公園準備在一塊空地上臨時搭建大小相等的三個長方形活動場地,總面積為800平方米,可以利用一面墻,現有120米長的隔離帶,你能幫他們設計方案嗎?學生通過尋找已知條件與未知之間的聯系,得出此題的解題思路:1、設矩形與墻垂直的一邊長為X米,另一邊為(120-4X )米2 、利用矩形面積公式列得方程: X(120-4X)=800 。在此題的基礎上,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綜合解題能力,我對題目適當地進行延伸、變形。再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去討論、思考:1)、若上題其他條件不變,但限定墻的長度為N米,則題目的解是否有變化?2)、若上題其他條件不變,但開一扇1米寬的門,則如何列出方程? 3)、若上題其他條件不變,改為兩邊靠墻圍成矩形場地,則又如何列出方程?
本題根據分層教學原理,設計一組具有啟發性的變式訓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所收獲,在啟迪思維的同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改進教學方式 培養創新能力
“二期課改”強調教學模式與方法要為完善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服務。現在教師的職責不再是簡單的傳遞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為學生營造積極、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美國數學家波利亞認為:數學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學生的猜想活動,教師通過指導,借助“再創造”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合作交流、創新理念、拓展思維。從而體現探究性學習的“特”字。所以我選擇這樣一道題目引導學生探究:一條筆直的公路L穿過草原,公路邊有一衛生站A,距離公路30千米的地方有一居民點B,A、B的直線距離是90千米。有一天,某司機駕車從衛生站送一批急救藥品到居民點B,汽車在公路上最快速度是60千米/時,而在草地上最快速度是30千米/時。問(1)司機從衛生站A到居民點B的主要途徑有幾種?(2)司機應以怎樣的線路行駛,所用的時間最短?(3)最短的時間是多少?
由于此題內容涉及到行程、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軸對稱等問題,有一定難度,所以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進行簡單提示:1)、A、B間的最短路線是哪條線段?2)、是否還有其它的路線?AC+BC是否時間最短?3)、設想把公路上行駛路程變成草地上的行駛路程。猜測汽車在何處離開公路行駛時間最短?在解題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現問題、探究解決,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和時間進行探討,達到師生間思維的碰撞與和諧共振。
情感目標貴在一個“情”, 教師要把自己對學生的感情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共贏。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