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入新時代最主要的標志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最大的發展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就是農業發展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之策。因此,本文對我國鄉村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分析出推進鄉村振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問題;解決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重視農業發展問題,而且必須將農業問題放在社會發展的主要位置。所以我國出臺并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努力。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發展一定要注意,要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分析,進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治理對策,保障農村社會也會充滿活力。
1.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
1.1農業質量效益不高,缺乏競爭力
21世紀以來,從農村稅費改革之后,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從2003年開始,連續15年增產,近年來連續6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但伴隨著我國糧食產量增長的同時,進口量、庫存量也在增長,近三年每年進口達到1億噸。究其原因,是我國糧食生產價格過高的問題,從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和美國農產品的進口價格對比來看,這些年來我國的幾大主要的糧食作物以及棉花的市場銷售價格要明顯高于以美國糧食為主要的這種進口糧食的價格,所以國內許多糧食加工企業就只吃進口糧,而不吃國產糧,隨著進口糧食進入市場,國產糧食就不得不進入庫存,出現所謂的“洋糧”入市,國糧入庫的現象。
1.2農業現代化程度低
我國當前農業生產方式以小農經營為主,而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比,有著非常突出的弱勢性,小農經營存在于農業生產的附加值比較小的生產環節,且利潤最薄風險最高,小農經營使得大型農機無法使用,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過高。農業小規模的生產經營使生產成本偏高,不利于科技推廣和創新,甚至出現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
1.3農村社會治理失序
鄉村治理是農村現代化的核心,而目前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這么四個方面:一是鄉鎮政權的懸浮化,由于鄉鎮的財權、事權、人事權力都在很大程度上上收,鄉鎮沒有能力治理鄉村同時還要承擔著發展經濟的任務,有很多鄉鎮政權每年要跟上級政府簽訂幾十份的責任書,疲于應付各種類型的考核,同時人員編制又非常有限,以至于沒有精力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二是村民自治逐漸虛置化,在村一級納入行政序列之后,工資改為由財政支付,村干部也領到了工資,但是這種領到工資的同時使得它的行政屬性逐漸增強,自治屬性逐漸弱化。三是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來說,普遍面臨著空殼化的問題,在當前全國58萬個行政村中,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沒有任何的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手中無米,喚雞不靈,手中沒有錢,那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村級政權就失去了治理鄉村的物質手段。
1.4基層黨建意識薄弱
想要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國家政府的支持,還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動,并在建設資金上給予和技術上一定的支持,但是最關鍵的建設群體還應是基層干部。因為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需要有能力較強的領導者,只有領導者的方向正確,才能加快項目的建設。并且領導者的能力水平會直接影響著建設項目的發展。所以鄉村振興任務也不例外,必須提升村干部的建設意識,將鄉村振興任務落實到每位領導者的工作中。可見,村干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根據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中可以看出,一個全面發展的新農村,是通過能力較強的領導班子的努力實現的,相反一個村子如果沒有發展,就是缺少“領頭羊”的角色,并且村干部沒有真正的發揮出自身的先鋒模范作用。
根據我國大部分的農村發展現狀來看,大多數的村干部整體的工作狀態都是不積極的,并且他們接受的振興知識和技術都十分片面,導致綜合能力得不到提升,就無法引領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在于,一方面村干部沒有較強的影響力,會出現下達指令,卻沒有人執行的現象,所以給鄉村振興帶來了一定難度。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村里的年輕人都在城市打工,導致村里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所以他們缺少鄉村振興意識,村干部很難做到一呼百應。而且村干部的待遇相對較低,不能吸引有能力的大學畢業生,而村干部的主要候選人群就是村中的老年人。由此可見村干部的整體文化得到不提升,對于一些國家作出的新政策也不能進行領會,導致鄉村振興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2.可行性對策
2.1農業發展導向由增產轉變為提質
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于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而且成本增長速度也過快,而中國農產品成本過高更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于我們的成本結構。農產品成本構成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物質和服務費用三大塊。我國農產品成本構成中,人工成本占比高,物質和服務費用占比低,而人工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每畝土地上所包含的勞動力數量過多,所以要想提高中國農業的基礎競爭力,降低農產品的成本,最關鍵的還是要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2.2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綜合性的農民合作組織以及農民村社共同體是未來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的一種可行的路勁,以土地合作為核心,實際上仍然是解決服務規模化,來代替土地細碎化的問題,這才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除了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之外,還有一條途徑就是提升小農戶的發展能力,通過打造家庭農場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小農戶的發展能力。當前中國有一百多萬個規模在兩百畝以上的家庭農場,這些家庭農場普遍具有適度規模經濟的效益,能夠堅持農業的家庭生產經營,降低監督成本的優勢,同時家庭農場主與土地之間,又有天然的依存關系,保持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2.3提升鄉村治理組織化程度
提升鄉村治理組織化,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壯大村黨組織的經濟實力,要把村黨組織建立在集體經濟組織之上,使集體經濟組織、村黨組織實力化,手中有這種物質資源去搞各種公共建設,提供農村的公共服務才有底氣。其次是要探索在行政村以下的合理的鄉村自治單元,在農村每一個行政村下面都有不同的自然村,而每一個自然村又可以劃分若干個基本單元,例如新疆正在實行的雙聯戶治理模式,就是有十幾戶農戶組成一個雙聯戶單位,要是基于行政村的鄉村治理,很可能在農戶之間難以達成協商一致,因此可以探索把基本的治理單元從行政村下移到小的自治單元的模式。第三是開展一些文體活動,文化生活本來就是農村中最容易產生共識、形成合作的一種領域,投入小,成效大,在鄉村分化,人口大量外流的情況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對這種精神文化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因此把他們發動起來,通過他們,以他們為載體來開展鄉村文化的合作活動,有助于鄉村治理組織化程度的提升。
2.4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為了確保鄉村振興工作能順利的進行,政府和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將農村領導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確保村干部能真正的發揮出帶頭作用,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設定合理的獎勵機制和人員管理政策,進而吸引更多有能力的高校畢業生。并設置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政策,使得有能力的年輕人可以為創新鄉村建設作出細致的規劃設想,帶領鄉村走向致富,并且在外務工的人群也能回到家鄉,共同為建設家鄉作出貢獻。
3.結語
由全文可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已經是社會發展的要重要問題了,所以政府和相關部門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對策,使得多姿多彩的農村文化得以傳揚,使得優秀的鄉村文明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成林.鄉村振興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J].長白學刊,2019,(1).16-22.doi:.
[2]肖敏淇.破解農村基層黨組織“空巢”難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4).55-57.
[3]陳許.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9):34-35.
作者簡介:邱子濱(1987.3-),男,甘肅省武威市,新疆奇臺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