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萍
摘 要:作為課堂教育的延續,家庭作業完成效果的好壞,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農村小學教育也應與最新的教育理念接軌,教師應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布置家庭作業,以此確保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家庭作業;語文;農村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3-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38
對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教師將布置家庭作業的重點放在背誦、閱讀寫作等方面,忽略了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基礎,設計與布置一些與學生興趣與個性相符合的家庭作業,這不利于農村小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進一步提高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多元視角引導,為學生布置語文作業,達到通過布置家庭作業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結合學生特點,培養良好習慣
目前,農村小學與城市小學依然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村很多家長都在城市打工,缺乏對學生的陪伴、監管和指導,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會存在敷衍了事的情況。這就對農村小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學校對學生進行監管,也應注意在課后對學生進行延續式管教,首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主意識[1]。為更好地確保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教師可以從兩個層面開展對學生的家庭作業監管。可以深入到每名學生的家庭中,由于大部分學生家長不在學生身邊,由老人代為監管學生,所以教師可以與學生的監護人進行溝通,要求老人為學生創設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尤其應保證學生在放學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完成作業,然后對作業進行自主檢查,并將在寫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記錄,以便于回到學校后與教師或其他同學探討。此外,有一部分老人能夠看管學生完成作業,但仍有部分年事已高或能力欠佳的老人無法監督學生完成作業,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將這部分學生召集起來,成立家庭作業輔導小組,以民主的方式選擇一名組長和一名副組長,帶領全組學生共同完成家庭作業。上述兩種方式的共同目的就是養成學生自主完成家庭作業的良好習慣,確保在后續環節無須借助上述方式,仍能在放學后自主完成家庭作業。
二、創新作業內容,提高理解程度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學習的內容會涉及一些唐詩,由于古詩文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與當前的語法不匹配,因此很多學生會存在抵觸學習古詩詞的心理。但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不可能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完成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認知,需要利用課后作業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鞏固。由于理解古詩詞有難度,所以在課后作業環節,對于教師安排的背誦或默寫古詩詞的任務,學生會感覺無從下手,即便部分學生可以背誦下來,也多是通過死記硬背來完成的,以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習質量不高,久而久之會磨滅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圖畫模式引導學生完成古詩詞作業,這能極大地提高古詩詞作業的完成效果。小學生正處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形象思維能力較強的階段,圖畫恰好可以將抽象化的古詩詞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便于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教材或視頻中的圖畫,認知古詩詞的文字內涵,提高學生完成古詩詞作業的效率和質量。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古詩詞的內容進行繪畫,將自己理解的古詩詞內涵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這能讓學生對所學的古詩詞進行重新梳理,也可以使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對古詩詞的內容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通過完成課后作業,提高古詩詞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重視情感體驗,拓展思維模式
情感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并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結合農村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布置進行分析,教師更應在此環節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長,傳統節日較多,這正是培養學生情感意識的良好時機。尤其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由于父母大都在外打工,教師可以將中秋節、重陽節等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傳統節日與學生的課后作業相融合。也可以將起源于國外的父親節、母親節與課后作業相融合,尤其與一些寫作類的課后作業相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使學生融入節日的氛圍中,更好地完成課后的寫作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節日制作不同的問候卡片,這會讓學生對不同的節日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認知,并以此為依據,將自己的心意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不同節日的內涵,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在不同的節日中能夠產生不同的情感,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四、多元視角引導,豐富學習內容
小學生處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階段,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也應注重從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能力入手,為學生布置積累型的家庭作業,使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完成家庭作業有效提升。積累型家庭作業分為認知生字、生詞、掌握語言的運用規律、原則,以及對語言的靈活運用[2]。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完成教材方面的作業,完成對文化知識的積累。
教師在給學生布置語文作業過程中,應秉承由淺入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作業布置。應以星期為單位為學生布置作業,在一星期的前三天讓學生學習整個單元的生字、生詞,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在一星期的后四天讓學生學會運用生字、生詞,確保學生能夠在句式的運用中鞏固對生字、生詞的認知,也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生字、生詞的含義。同時,通過這種積累型的作業布置,可以為學生后續學習語文,高質量地完成語文作業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