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澤宇
內容摘要:網絡自媒體為大批熱點詞句的誕生與更新迭代孕育了條件。漢語熱點詞句往往能反映人們的價值觀和當下的社會問題,也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要對中國熱點詞句進行較為確切的翻譯,并呈現其語用意義,有時需要直譯,有時需要意譯,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達到語用等同的翻譯目的,而要實現語用等同的效果,在翻譯時需要特別注意語境、文化因素。本文從語用翻譯的綜觀視角出發,結合語境、文化、語用語言等效與社交語用等效對漢語熱點詞句的翻譯進行探析。
關鍵詞:語用學 熱點詞句 翻譯
語用翻譯作為將語用學與翻譯研究結合起來的新興學科,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見與分析視角。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語用翻譯的研究范圍和對象不斷增加,包括文學翻譯、名稱翻譯、雙關翻譯、新聞翻譯、口譯等。我國學者對對語用翻譯的研究從最初的理論引進逐漸發展為如今的實際應用和實證研究,從語用學的各個角度進行翻譯研究,為很多具體的翻譯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并提出了翻譯時應采用的技巧。如:趙湘(2006)的“中英標識語的文化差異與語用翻譯”[1],鄧雋(2019)的語用綜觀視域下《豐乳肥臀》英譯研究[2]等。回顧現有研究,對漢語熱點詞句的語用翻譯研究比較罕見。中國熱點詞句常用常新,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擴充。對于漢語熱點詞句翻譯的探索與分析有利于英語愛好者學習雙語文化,也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一.語用翻譯的理論基礎及內容簡介
Newmark曾經指出翻譯理論源自比較語言學。在語言學領域,翻譯是語義學的一個方面,即所有的語義問題都與翻譯理論有關。翻譯作為一種語言使用的特殊情況,又與語用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語用學與翻譯學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前者研究語言使用與語言使用者之間的關系,而非抽象的語言系統本身的意義,其側重點是交際者在特定交際情景中傳達和理解的話語意義以及理解和傳達的過程;后者則是探討譯者解讀原文、在譯文中重構原文意義的學問[3],強調的是語言間的轉換問題。
從重視語言結構的分析到關注語言的使用,語言研究歷經了漫長曲折的過程。由于索緒爾和喬姆斯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深刻影響,語言使用相關的研究曾一度未能獲得應有的重視。Morris及其他西方哲學家如Carnap、Austin、Searle、Grice等進一步明確了語用研究的對象,促進了語用學理論的發展[4]。隨后,言語行為理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等語用學理論日益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并形成了自身發展的軌跡,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發現語用學的實用價值并將其應用于與語言有關的各項研究。隨著語用學理論在翻譯研究領域的層層滲透,語用翻譯應運而生。
語用翻譯是指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翻譯實踐問題,即運用語用學理論去解決翻譯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解和重構、語用和文化因素在譯文中的處理方法、原作語用意義(pragmatic force)的傳達及其在譯作中的得失等方面的問題。作為一種等效翻譯觀,語用翻譯強調在話語層面上,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分別研究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的翻譯問題,這實際上也就是語用翻譯要遵循的原則[5]。語用語言等效翻譯指譯者在正確充分理解作者或說話人如何以言行事的基礎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詞匯、語法、語義等語言學的不同層次),并在譯文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將原文內容表達出來;社交語用等效翻譯則指譯者要在了解兩種不同語言社會、文化背景和準確理解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根據原文提供的語境,讓讀者領會原作。在翻譯實踐中,很難區分語用語言和社會語用這兩種等效,這時可不必拘泥于求得一種等效,而只須著重表達原作的意向或語用用意。
二.語用學視域下漢語熱點詞句的英譯探析
漢語熱點詞句往往是對當下社會問題、人們的價值觀的反映,也是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窗口。要對中國熱點詞句進行較為確切的翻譯,并呈現其語用意義,有時需要釋譯,有時需要增詞或減詞,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達到語用等同的翻譯目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特別考慮語境、文化層面的因素。下文將以語用翻譯的綜觀視角,從語境、文化、語用語言等效與社交語用等效等方面對漢語熱點詞句的翻譯進行探析。(文中例子與譯文部分摘自中國網、英語點津網)
例1:改善民生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改革發展”(Advanc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ams to safeguard and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其中的“改善民生”深入人心。由于該表述所指的意義不具有唯一性,所以不符合語義翻譯的原則,因此就必須要探尋詞句所處的語境,了解“民生”的具體含義。民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生概念幾乎可以延伸到諸如政治、經濟、文化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包括歷史觀層面的問題。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而此處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謂的“民生”是狹義上的概念,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發揮好保基本、兜底線的作用,即:要在義務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滿足人們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同時對特殊困難人群進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們生活的底線。這與譯文“living standards”(人民生活水平)還是有差異的。政府改善的應該是人民的生活狀況、條件、生存環境,而living standard(required, expected, accepted level of quality)更像一個指標,會隨著人民基本生活狀況的改善而自然而然的提高。
再看“面對困難,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群眾關切的事情要努力辦好。”(Despite the difficulties we face, we must unfailingly meet the basic living needs of our people and address issues of public concern.)中“民生的底線”與人民生活總體狀況的概念是不一致的,而譯文依舊與前文“民生”的譯文一樣是“living standards”,不免讓人疑惑。譯者面對涉及國家的政策的翻譯首先要深刻了解各種政策法規的具體內容及內涵意義,其次要結合原文的具體語境,最后落實到文本翻譯,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源語、目標語相關聯。
例2:擺地攤
擺地攤是一種經濟形式。地攤販賣的物品類型紛繁復雜,比如小吃、服裝、生活用品、二手物品。自新冠疫情以來,經濟形勢愈加嚴峻,旅游業、服務業、餐飲業等行業都屢屢受挫。國家正是想通過“地攤經濟”來刺激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考察其淵源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羅馬城中大型的露天跳蚤市場(flea market),它的名氣甚至超過了羅馬古城中的一些千年古跡,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直至現代,國外路邊的燒烤攤、小吃攤也非常常見。比如在波蘭的中央廣場、荷蘭的廣場及火車站附近,悉尼的唐人街都有非常多的小攤販。在澳洲,有一種稱為“Suitcase Rummage”的地攤形式,人們可以在網站預定攤位,一個攤位可以帶三個suitcase,然后將販賣的東西裝進手提箱里,去到固定的地點,打開手提箱就可以開始販賣。關于攤位,在英文中有這三種說法:stand、stall、booth。結合中外文化背景,擺地攤即管理一個攤位、讓攤位運作起來的意思,可以譯為run a stall。
例3:錘子
這里的錘子不同于日常使用得工具,而是四川方言常用詞。2013年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中高志強在洪水中救出被困群眾30余名,因救人過程兇險妻子心疼道:“關你球事!”高志強答得干脆:“你曉得個錘子!”將四川話錘子帶向全國,成為了漢語熱詞。錘子的使用范圍廣,意義豐富,在不同的語境下表達的語用效力也不同。而“錘子”一詞由于帶有方言特色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應詞,因此,對該詞語的翻譯要挖掘其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效力,使英語讀者或聽話人具有和漢語讀者或聽話人具有相似的感受。此句中的“你曉得個錘子”可以譯為“You know what!”
在“錘子!哪個喝了老子的可樂?”中,“錘子”表示情緒的發泄,是一種不滿和對喝了自己可樂的人的提醒或告誡。可譯為:Damn it!在其他語境中其內涵與譯文又會有很大不同。
漢語熱點詞句的出現是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有著它特有的語言特色和語用意義,生動形象而又簡潔明了,能夠最大限度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網絡加速了語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成為展現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熱點詞句的翻譯也顯得尤為重要。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語用翻譯研究的是譯文、譯者、受眾之間的關系,綜合考慮了交際者之間的語言認知意義的傳遞過程,旨在能夠讓交際雙方建立起良好的認知關聯,保持語言在傳遞過程中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同時翻譯工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確保來自不同文化、歷史和語境背景的交際雙方能夠準確完整地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因此語用翻譯在把中國熱點詞句轉換成英語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如何綜合運用語用學的相關理論,準確辨析原文語言自身的同一性和使用語言主體所處的具體語境信息,不斷推進翻譯實踐的發展值得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鄧雋.語用綜觀視域下《豐乳肥臀》英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9(05):73-77.
[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莫愛屏.翻譯研究的語用學路徑[J].中國外語,2011(3):88-95.
[4]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2001(3):286-294.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