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苗

摘要:引入游戲、搭建平臺、巧設情境,通過這樣幾個教學片段,闡述對于開放性練習,怎樣巧設妙教,讓知識、技能悄無聲息地傳播給孩子,讓教學煥發活力,使學生親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培養孩子的數學核心素養,讓他們善于應用,敢于創新。
關鍵詞:探究;拓展;開放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數學教學離不開練習,開放性練習是數學練習中的重中之重,它被認為是最富有教育價值的一種數學教學形式,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極佳切入口;開放性練習能夠促使學生不斷活躍思維,進行適當的情景交融,讓課堂活力滿滿;開放性練習能夠讓更多的孩子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也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所倡導的“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
下面案例均是筆者親身經歷的真實教學,加以剖析,以饗讀者。
【案例1】引入游戲,讓探究題生出智慧的翅膀
近期聽了本校劉老師執教“千位數大小的比較”一課。課堂上,劉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性教學游戲活動:在兩個紙箱里裝了好多寫有0~9的數字紙條,全班同學分成A、B兩大組,每組選出一名同學作為代表抽數字,進行比賽。比賽規則:隨意放,可調整。當通過石頭、剪刀、布決定A組同學先抽時,老師進行了下面的流程。
師:你想抽到幾?
生:想抽9。
師:為什么想抽9?
生:因為9是紙條上最大的數字。
師:如果抽出來9往哪里放?
生:放在千位上。
師:為什么要放在千位上?
生:9放在千位上就是9000,數值最大。
師:好!你們組還有什么不同意見?
A組生:沒有意見。
生抽:抽出來果然是9。(A組學生歡呼雀躍)
輪到B組學生抽:
師:你想抽幾?
生:我也想抽9。
師:為什么想抽9?
生:9放在千位上就最大。
師:B組有沒有意見?
B組生:沒有。
生抽:抽出4。(B組學生發出惋惜聲)
師:抽出4放在哪里?
B組生:放在個位上。
師:為什么要放個位呢?
生:因為4比較小,暫時放個位。
師:為什么是暫時放個位?
生:如果再抽到比4小的數,就要把4換到其他位上去。
……
在這節課中,劉老師沒有機械地講解比較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自己去尋找、去發現方法。本是一個常規的小游戲,但隨著比賽規則“隨意放,可調整”的出示,以及老師的“你想抽到幾”的提問,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游戲像是生出智慧的翅膀,使孩子的頭腦處于一種靈動的狀態,從而引出“因為4比較小,暫時放個位”“如果再抽到比4小的數,就要把4換到其他位上去”這些富有數學趣味的話語,能把數學知識與技能潛移默化地傳播給孩子,他們的潛能和創造性就會充分地釋放和迸發出來。
【案例2】搭建平臺,讓拓展題擦出智慧的火花
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上,一位教師執教“認識幾分之一”(蘇教版第五冊),新授后的練習中出現了這樣一道題:根據圖中“五彩條”不同顏色面積的大小(如圖1所示),說出不同的分數。這本是一道尋常的拓展題,可經教者精心設計,閃爍出奇異的光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件出示,五種顏色鮮艷醒目。畫外提示音:紅色的面積占紅、黃色的? ? ,小朋友們,你能像這樣說出不同的分數嗎?這一下子激發了學生說的欲望)
師(出示圖2):大家看出圖中五彩條的變化了嗎?大家還能說出圖中不同的分數嗎?
(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的回答依然是那么迅速,依然是那么肯定)
如何讓練習不枯燥,如何在真實、自然、形象、動態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閃現創新的靈動和智慧的火花?本片段做了很好的詮釋。
首先,此題的設計和教學,全面鞏固了分數的意義等本節課的新授知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課件中,教師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彩條的閃動和有序變換,為練習增添了生趣,同時,又為學生的思考降低了難度,促進了新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落地生根。
其次,不同顏色的變換,導致了分子、分母的變換,將答案開放,給學生的思維敞開了大門,使教室里所有的學生都想參與,都能參與,從而都得到發展。另外,所占顏色大小的不斷變換(就是分母的變換)實際上是高年級的不同單位“1”的轉換,這可是高年級的教學難點呀!在這里不攻自破。難能可貴的是本節課教學內容是“認識幾分之一”,可學生在后面說出了“幾分之幾”,為第二課時做了鋪墊。
整個片段中,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其主導的教學過程絲毫沒有“硬塞”的感覺。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分子、分母所占顏色大小的不斷變換所蘊含的數學含義。學生自己去挖掘、去發現、去嘗試,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成就感,培養了學習興趣。這恰好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過程性”“探究性”教學理念。正如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案例3】巧設情境,讓開放題結出智慧的果實
數學練習中常碰到一些開放題,什么叫開放題呢?著名教育專家蔣宗堯先生曾經在《創新教學引論》一書中下了這樣的定義 :“條件不充分或結論不確定的非常規題叫開放題。”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是按部就班,還是開放創新,不同的做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學生的參與性和發展性從而相去甚遠。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應用”(蘇教版第八冊)中,有如下一道題。
在下題的方框中填上合適的數,使算式能簡算。
265×8+□×8
筆者曾聽過兩個教師的課,現將感想闡述如下。
(一)照本宣科
教師甲是這樣做的:
師:□中可以填哪些數?
生1:可以填35。
師:為什么?
生1:在□中填35使算式成為265×8+35×8,再根據乘法分配律計算265×8+35×8=(265+35)×8=300×8=2400,所以填35。
師:講得真好!表揚他。(學生鼓掌)
教學戛然而止,學生收獲有限。此種教學,就題講題,根本談不上全員參與和思維發展,辜負了練習設計者的初衷。
(二)循循善誘
教師乙是這樣做的:
(學生填出答案35后)
師:你是怎樣想的呢?
生1:在□中填35使算式成為265×8+35×8,再根據乘法分配律計算265×8+35×8=(265+35)×8=300×8=2400,所以填35。
師:誰還想說?
生2:因為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所以可先把上面算式寫成(265+□)×8,要使算式簡算,括號內應湊成整百數,所以填35。
師:很好,誰還能想得更全面、更深入呢?
生3:因為只要把括號中湊成整百、整千數,就能使原算式簡算,所以,我認為可填35、135、235、335、435……
師:講得很有道理,如果老師將“+”改為“-”,方框中可以填哪些數呢?
教師板書: (265-□)×8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發現可填65、165、265。
師:同學們的發現非常正確,請大家想一想,還可以填哪些數,也能使其簡算呢?
(學生凝眉沉思,議論紛紛,爭先恐后發言)
生4:還可以填264和255,這樣括號里結果是1和10,口算更簡便。
生5:還可填263、262、261、260、259,這樣括號里結果是2、3、4、5、6,也能口算結果。
生6:還可以填245、235、225、215、205、195,這樣括號里結果是20、30、40、50、60、70,也可使計算簡便。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誰還有興趣做下面一題。
題目:在下題的方框中填上合適的數,使算式能簡算。
1215-□=358
(學生們信心十足地紛紛舉起手來)
課標指出:開放性問題和探索規律的問題,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給出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的體驗。此教學情境的設計實施妙就妙在激發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克服了死記公式、照搬公式的缺點,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活學活用、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老師的第二問:“將‘+改為‘-,方框中可以填哪些數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使學生的創新思維之花盡情綻放,結出累累的碩果。最后的補充練習也是錦上添花,達到了鞏固深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練習是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在進行練習教學時應做個有心人,注重練習的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千方百計地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主體內部的解題興趣及潛能,運用教學新理念,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把主導權還給孩子,信任孩子。這樣能培養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若學生想說、想做、想學,那么,何愁其探究、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筆者堅信,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以后會出現越來越多優秀的“設計型教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鄭毓信.數學教育: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