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用一句話概括了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我們根據目標的要求,特提出了數學區域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幼兒自由度大,可以自選活動材料,自定活動方式,自找活動伙伴,自主更好活動內容。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對規則感興趣,活動主動性、積極性增強,愛玩會玩。而活動區域的設置能滿足他們活潑好動、積極主動的年齡特征,是實現中班教育目標的良好途徑,是一種非常適宜中班幼兒的教育模式。
如何讓教師學會利用有限的場地和空間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游戲和生活場景,實施科學、系統、有效的教學指導,助推孩子學習與發展,是幼兒園教師面臨的共同課題。我們以學科課程資源為載體,完善數學區域開展園本化主題,在數學區域活動方面實踐出了一些方法:
1、創設了不同的數學區域、建立班級數學主題墻
我們在一樓專門創設數學體驗區,分別是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與關系四個區域,我們特別為中班幼兒在不同的區域當中設置了不同的游戲,比如在數的區域當中,我們特別為中班幼兒設置了1-5的數與量的對應游戲,比如《戴戒指》《貼蘋果》游戲等,在量的區域當中,我們為中班幼兒設置了《蓋印章》的游戲,在圖形與空間區域當中,我們為中班幼兒設置了《圖形找坐標》的游戲,在邏輯與關系區域當中,我們為中班幼兒設置了《數的鄰居》幼兒,讓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能有不同的數學體驗。
2、數學區域環境改進。
對于教室、活動室等區域,在游戲物品上標注數字,對于不同形狀的物品進行歸類,在教室裝飾了幾何圖形的圖案構造,盡可能融入了數學元素;專門設置了數學區域活動《找圖形·涂顏色》的主題墻,并根據數學游戲的需求,進行全面的環境布設,讓游戲充滿新鮮感和神秘感。
3、區域準備環節中整合數學領域的內容
中班幼兒對區域活動很感興趣,但有時時間久了會不滿足于操作舊的區域材料,因此常出現爭搶新添材料的現象。因此,本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精神,我們抓住“更換和增添區域材料”的教育契機,讓幼兒自主地加入到準備、擺設區域材料的活動中來,讓準備活動也成為幼兒學習的一個內容,從而使幼兒獲得運用數學認知方法和探索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經驗,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從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有趣。
4、進區計劃制定中有效融合數學領域內容
在進區計劃中包含著數量和數量間關系的內容,我們科學地運用這一環節,加強幼兒對數量的感知。以往的進區計劃都是在前一天的離園活動時間完成,對中班幼兒來說往往是無效和盲目的,因為孩子的興趣是多變的,為計劃而計劃,第二天計劃就有可能改變。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注重進區計劃的有效性,讓它也成為數學活動的一個部分。我們讓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一個進區磁鐵卡,上面標有各自的號數;利用黑板白色的一面,先粘貼上各區的縮小區標,在每個區標下都標上相應的各區規定人數,幼兒做計劃是在吃完點心后分批做的(將自己的進區磁鐵粘貼在喜歡去的區域圖標下),不會產生擁擠現象;在粘貼磁性號數是,幼兒就要點數或目測進區的人數與規定人數是否有沖突。進區規定人數有開始用簡單的圓點表示,讓幼兒一一對應粘貼并比較多少,到后來用數字表示,讓幼兒在點數過程中掌握對數量的認知。幼兒在看數字做計劃時特別認真點數,生怕做錯,可見這一環節的數學融合地很有效。再就是集中觀察環節,讓幼兒都看著計劃板一起來當檢查員,重點開展數量的多少、一樣多的檢查,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靈活性。
5、活動過程中數學領域內容的有機滲透
活動過程是幼兒與環境材料互動,探索、掌握學習方法的一個關鍵環節,《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主要工作是協助幼兒沿著興趣的方向發展,應善于捕捉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新興趣,導向新的游戲。在活動中教師的任務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還要適時地給予幼兒適當的啟發、引導、激勵,讓幼兒積極主動的活動,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自己去發現、總結,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積極性的提高。在這個環節教師的支持與引導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區域活動的前半部分要求幼兒先完成本周教師有計劃安排的必學內容,然后再讓幼兒按自己意愿在本區域選擇其他的“自學活動”,教師通過直接與幼兒互動或進行材料的調控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并通過觀察活動情況,掌握教育時機,及時調整教育策略,讓孩子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每天下午區域活動室都有一個介紹新內容和必學內容的時間,教師會詳細地講解要求,使幼兒活動有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活動的設計既要體現區域本身的特點又要實現教學領域的目標。
6、材料投放改進。
材料設計更有特色,更貼近生活。比如在認識時間游戲中,因為以往的鐘表比較常見,對孩子缺乏吸引力,也不便于幼兒操作,于是我們改變了以往投放實物鐘的做法,找了一些廢棄物品,手工制作了一個卡通鐘表,配合《老狼老狼幾點了》的游戲,讓孩子們輪流操作鐘表,激發起孩子們極大的參與熱情。比如,在數與數量這個區域里面,我們為小班設置了1—3內的點數,1—3內的數物對應,為中班幼兒設置了1-5的動物喂食的游戲,為大班設置了按群數數的游戲。避免幼兒在操作時因為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而失去進行數學區域活動的興趣。
7、區域結束的物品整理結合數學匹配對應游戲
在數學區域活動結束以后,教師會讓幼兒觀察整理框上面的數字與物品柜的數字,進行對應和整理,這對幼兒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數字滲透和常規教育。
8、交流總結中提升對數學領域內容的認知
交流總結是開展區域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它的目的在于引導幼兒自發自愿地進行交流、討論,積極地表達情感、共享快樂、共解難題提升經驗。此時,不僅要提供充分表現、交流、學習的機會,激發幼兒再次活動的欲望,還要本著滲透教育目的的動機和面向全體的意圖,以“集體”的形式總結。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們開展集體交流總結活動,特別注重對幼兒在操作中感知到的數學經驗進行總結與提升,讓幼兒將自己動手操作的內容記錄、作品和語言等形式充分地表達出來。
現在,我們是將中班的數學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與實踐研究作為課題研究的方向,下一步,我們打算繼續探索數學區域活動游戲化、生活化的有效做法,在改進數學區域活動的環境、形式、投入等方面進一步向縱深拓展,延伸到小班、大班數學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并爭取以規劃課題的形成去研究,以取得更有價值的課題成果,促進我園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提升,幫助每個幼兒實現健康、快樂、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