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
摘?要:南陵縣龍山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環境整治工程初見成效,經濟收入逐年增長,但仍存在鄉鎮企業偏少,一二三產融合度不高,人才資金缺乏等問題。未來,需要在壯大村集體經濟規模,發展旅游業,解決人才、資金等問題方面發力,進一步完善“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挑戰
“美麗鄉村”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探索出的一種成功的方法,也是現階段鄉村發展的主導模式之一,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抓手?!懊利愢l村”建設和鄉振興戰略緊密聯系,建設好“美麗鄉村”,才能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一、龍山村“美麗鄉村”建設現狀
龍山村位于南陵縣何灣鎮,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85畝,荒山2萬余畝;下轄13個村民組。龍山村先后榮獲安徽省傳統古村落、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范工程先進村、省級衛生村、市首屆文明魅力鄉村等榮譽稱號。
2019年4月龍山村“美麗鄉村”規劃正式啟動,拉開美麗鄉村建設的帷幕。這次規劃涉及塘埂、雙龍兩個村民組,目前基礎設施完善工程和生態環境的美化靚化工程基本完成,村內交通、水利、環保、環衛及文體基礎設施和以往相比有了極大改觀:泥巴路都修成了柏油路和石板路,村里有了污水管道和污水處理設施;擺放了垃圾桶并有專人定期收集清運;每家門前都干凈利落。全村進行了改廁,消滅了旱廁;對村莊進行了綠化、美化,綠化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對所有溝塘、溝渠都進行了清淤疏浚、砌護;安裝了高桿路燈10盞,庭院燈25盞,還修建了停車場、公共健身中心、公共休閑場所等,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龍山村除了在環境整治上初見成效,在經濟發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作為鳳丹主要生產地,龍山村近幾年結合地理特點、產業優勢并充分考慮生態因素,打造了較完整的鳳丹產業體系。在發展觀賞鳳丹的同時,重點推進鳳丹原料加工項目的建設。引進宛西制藥和鳳丹藥業,建立龍山“鳳丹生態基地”,并引導農民積極與公司簽訂收購合同,形成“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確保了農戶的收益。龍山鳳丹生態基地面積已近3000畝,帶動300多人就業,已實現規?;a業化種植。2020年龍山村與青山村合作,將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鳳丹”和省級非遺“大王沖”制香工藝糅合,研發出“大王沖”牌鳳丹熏香,為龍山村直接增收33萬余元。另外,龍山村還有藕塘等各種特色農副產品以電子商務的形式銷往全國,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2019年龍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邁入經濟強村行列,2020年,龍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145萬元,是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率先突破百萬元的鄉村。數據來源:龍山村相關調查資料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美麗鄉村”的新畫卷正在龍山村慢慢展現。但是,龍山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離美麗鄉村建設評價國家標準及《2020年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中要求的“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目標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二、龍山村“美麗鄉村”建設中面臨的挑戰
(一)村集體經濟規模偏小,鄉鎮企業少,管理欠缺
我國蘇南地區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工業產值超過1億元、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的村莊,2015年在蘇州市郊的村莊中,集體經濟收入低于300萬元甚至被列為需要扶持的薄弱村。雖然龍山村在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百萬元,但跟國內其他發達地區相比,村集體經濟規模依然偏小。制約龍山村集體經濟收入規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鄉鎮企業少,收入來源仍然以地租收入為主。2020年百萬元的收入中,來自于鄉鎮企業的收入為33萬余元,僅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均為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農民從村集體經濟中僅能獲得一些土地流轉的租金收入及務工收入,增收極為有限。由于缺乏農產品加工企業,龍山村一些受市場歡迎的特色農產品生產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戶小作坊生產的階段,沒有品牌,沒有標準,質量不穩定,產量有限,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此外,龍山村在村集體經濟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建立規范的獎罰機制,激勵體系也不完善,導致普通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均缺乏管理監督的積極性,責任意識不強。例如,龍山村的谷物電商平臺就因管理人員疏忽而導致其小程序長期無法使用,大大影響了平臺產品的銷路,也直接影響了村集體企業效益的提高和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二)旅游業發展滯后,一二三產融合度不高
龍山村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綺麗多姿,文化底蘊深厚,非常適合發展旅游業。但目前龍山村的旅游業還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一是旅游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缺少公共廁所、大型停車場;有些地方道路比較狹窄,無法滿足大型旅游客車的進出需要;在餐飲住宿方面,目前只有農戶個人自辦的農家樂,沒有大型飯店賓館,唯一一家規模較大的標準度假酒店還正在建設中,這就導致龍山村整體接待能力有限,服務品質不高,不能有效解決游客在吃住方面的多樣化需求。二是宣傳推介不足。由于缺少宣傳推廣,龍山村就像一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姑娘,缺乏知名度,還沒有被太多的人認識了解。目前很多蕪湖本地人都不知道身邊就有這么一個風景優美的古村落,更不用說周邊其他省份了。三是旅游內容缺乏創新,未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龍山村對本村的一些極具傳承價值的文化遺產和鄉風民俗的開發還不夠,旅游基本處于觀光和“吃農家、住農家”的層次,缺乏農事體驗活動和能更好感知傳統文化的項目,經營模式單一,還未能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及旅游有機結合,一二三產融合度不高,地域特色不明顯。
(三)人才缺乏,“美麗鄉村”建設難以高水平推進
龍山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舊存在人才外流、農村空心化、干部隊伍不穩定等問題。留在農村的依然以婦女、兒童、老人為主,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目前,龍山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大多不愿意回到農村,大部分頭腦靈活的青壯年也選擇到城市發展。這就導致農村“兩委”缺乏優秀知識分子和吃苦耐勞、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無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效地發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例如,由于缺乏營銷人才,缺乏開拓市場的眼光和能力,龍山村很多特色農產品缺乏宣傳和更多的銷售渠道,大大影響了銷售規模和收益。再如,由于缺乏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才,導致龍山村的旅游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上,鄉村旅游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大大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