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本鈺 衛佳
【摘要】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思維模式,語文學科也是如此。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是語文教育關注的重點。本文選擇高中階段學生作為語文思維培養的對象,重點從語文思維培養的意義、原則以及過程三個方面進行闡釋,以探究如何更好地培養高中階段學生的語文思維。
【關鍵詞】高中學生;語文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0-026-03
【本文著錄格式】陳本鈺,衛佳.高中學生語文思維培養探究[J].課外語文,2021,20(30):26-28.
一、語文思維培養的意義
語文思維的培養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體現在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思維是一個人智力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能力的提升中,思維始終都處于一個重要的位置。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掌握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便是其中之一。
語文思維是一個心理活動的過程,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加工的過程,審美和吸收的過程。相對理科思維的嚴謹的態度,語文思維是富有想象和情感的,并且是多元的包容的綜合的思維。語文思維培養就是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素材進行思維的加工和思維的訓練,從而獲得對語文的審美體驗,并掌握語文思維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今天要談的語文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掌握一定的漢語使用技巧,并在對漢語的建構與運用,以及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形成富有情感、想象、審美等等具有語文特征的思維能力。語文思維能力,不是單一的某個思維能力,而是多種思維能力綜合的結果。語文思維能力具有其他思維能力的一般性,也具有語文學科的獨特性。語文能力從廣義來看,包括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這是學生能力表現出來的外在的能力,而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學生內在核心的能力。因此,語文思維能力是語文能力的基礎,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核心所在。思維能力有感悟力、概括力、反應力、轉化力、想象力、判斷力等等。語文思維能力是由語文學科的獨特性所決定的,通過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扎根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經過長期的思維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對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語文要在“聽說讀寫”四個行為方面進行學生的素養的提升。后來大家補上了“思”,認為“思”也是語文學科重要的素養之一。這里的“思”具有一個廣泛的含義,可以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思想價值等等方面。這體現了,語文學科不是簡單地要求外部行為能力的提升,還有內部思想層面素質的要求。大家意識到語文學科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所承擔的責任。從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對語文的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了新的界定,主要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進行闡釋。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外延,得到豐富和擴展。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語言技巧的掌握,更是一種綜合的文化素質的提升,是每一個學生實現自我發展,融入社會所必不可少的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可以促進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二、語文思維培養的原則
語文思維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語文思維培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語文思維培養要以具體的語文實踐為依托。也就是說,語文思維培養不能脫離語文課堂教學,脫離了課堂的教學而憑空進行思維的培養是虛假而沒有意義的。語文課是一門與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學科。無論是小說、詩歌和散文,都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學生的思維將隨著實踐的不斷擴展而深入和發展。因此,語文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語文實踐,應該在語文實踐中去探討思維的培養。例如將語文思維培養與古詩詞相結合,以古詩詞作為手段,從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究語文思維的培養。古詩詞具有含蓄性、凝練性等特點。且古詩詞具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及想象力,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語文思維培養要與語文知識教育相結合。這是為了避免在思維培養過程中出現為培養而培養,只關注學生的思維,而忽視了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的現象。我們進行思維培養,也就是為了更好地去學習知識和探索知識。不能矯枉過正,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的人,飽讀詩書但是思維木訥愚蠢,有的人雖然思維靈活,卻大字不識,沒有一點文化。在高中教學中,我們必不可少地要去談高考,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思維能力的提升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了知識的學習。知識學習與思維培養并不沖突,反倒是相輔相成的。應做到通過知識的教育去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
第三,語文思維培養要與學生的思維發展階段相結合。語文思維培養是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是主要的培養對象。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思維特征,應該根據學生的階段思維特征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培養。比如“到了高中階段,學生開始形成辯證邏輯思維,創造性形象思維獲得較快發展,二、三年級時他們的思維趨于基本穩定和成熟”。語文思維的培養需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思維特征來進行,要把握住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迅速發展,學生進入高級思維階段。他們的思維進入一個劇烈地發展、變化和成熟的階段,這是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要抓住思維培養的黃金時期,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培養,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思維培養中,要關注到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采取符合思維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語文思維的培養要以具體教學實踐為依托,與知識教學相結合,并且要與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特征相結合。
三、語文思維培養的過程
我們根據思維的發展,將思維的形成分成三個階段,按序為境遇、啟發和遷移。根據思維發展的每個階段的特征,在語文教學中采取符合特征的教學模式。依次分別為情境教學模式、問題啟發模式以及文本對比模式。
(一)思維的境遇——情境教學模式的運用
在思維發展過程中,境遇是思維發展的起點。思維的培養首先需要有一個前置的環境,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思維的陌生感。相應地在這一階段,可采用情境教學模式。
境遇主要是指能夠誘發思維的一些環境和必要的條件,主要指思維者的空間環境、情感境界、內心境界等等。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我們用得最多的是情境教學模式。在學界對情境教學有很多解釋,有學者認為:“情境教學是在教學環境中,通過教師創設一系列的情景,這些情景作用于學生,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思維和智力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情境教學是富有人文性和情感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情境創設的方法多樣,各有千秋。但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更能夠置身到教學的情境之中。
在余映潮老師執教的《蒹葭》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情境教學法的有效使用。老師用一段優美的文字作為課堂的導入。“雎鳩啼鳴,荇菜參差,晨霧朦朧,蘆葦飄蕩……這些景物,在心中蕩漾愛意的人們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多一些期盼,多一點幽怨……”余映潮老師選擇一段優美的語言描寫為導入,將同學們帶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這段文字的選擇,是富有意境和氛圍的,同學們在朗讀之后,思緒一下子進入到一個朦朧而幽怨的環境中,為之后分析作品的情感內涵奠定基礎。境遇是學生進行思維的開端,是開啟學生心靈的基礎。語文的學習,需要學生融入語言的情境之中,在語言的情境中進行豐富的情感體驗。情境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自身的體悟和感受,讓學生主動地進入到語言文字背后的意境中,更好地領悟到文字背后的魅力。情境教學模式的使用,幫助學生很快進入到語文教學的情境中,讓學生對語文教學有初步的感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境遇,為之后的思維的啟發和遷移奠定基礎。
(二)思維的啟發——問題教學模式的運用
在產生思維的境遇之后,需要對思維進行啟發。思維的啟發,是進行思維培養的關鍵。在這一階段,可采用問題教學模式。
常言道:“思維活躍于疑路的交叉點。”問題和疑惑往往是思維活躍的條件。設置問題往往能啟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思維。在課堂中,采用問題教學模式,可以引起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問題設定之間產生一定的差異和沖突,這樣可以讓學生積極思維。在教學中設置具有挑戰性和刺激性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和啟發思維。當然問題的設置是需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教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難度要適中,時間要適宜,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的設置也不能太多,一般設置兩個核心問題即可。核心問題貫穿整個課堂的教學,是閱讀教學中最關鍵、最根本、最直接的問題。
于漪老師在教學《如夢令》時設置了兩個關鍵性的問題:“這首詞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想法?小組先討論,討論結束之后,派一位代表在黑板上寫下來。”該問題的設置,看似簡單但是貫穿整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采用問題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中設置幾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學生思維得到啟發的過程。問題的呈現激發著學生的動機和興趣,激發我們的情感與靈感。問題可以引發我們去記憶和感知,去觀察與體驗,去注意與探尋,去思考與想象,去發明與創造,去操作與控制,去交流與溝通,去合作與競爭,去協調與超越……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模式,促進思維的啟發。問題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不一樣,主要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思維的主體,任何人都不能取代學生自己的思考。問題教學法,可以貫穿課堂的核心,同時也可以撬動學生思維的關鍵。
(三)思維的遷移——文本對比模式的運用
思維的境遇是開端,思維的啟發是關鍵,那么思維的遷移是目的。思維的遷移,是思維得以發展和延伸的關鍵。在這一階段,可采用文本對比模式。
遷移是學習過程中,思維的高級形態。在心理學上,先前的學習對以后的學習的促進作用,也就是學習遷移的現象。學生思維的遷移,是學生由知識、技能向能力轉化的關鍵。我們的大腦在接收知識的同時,不是簡單對知識進行儲存,而是需要將知識內化于心。在今后不斷地學習中,遇到新的知識和新的問題時,舊的知識和經驗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文本對比的模式,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遷移。那么何謂比較閱讀?可以這樣闡釋:在語文教學中,比較閱讀即把教學中的一些相關而又有所不同的兩種或多種材料、課文聯系起來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豐富學生的閱讀,讓學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同類的學習中,而在多樣式的對比中獲得思維的遷移和發展。對比不是教學的目的,但卻是教學中促進思維遷移的關鍵。同時,教師要靈活運用,不能單一地死板地進行對比。對比的形式和角度不同,側重也會有所不同。對比形式多樣,需要我們靈活使用。在教學韋莊的《菩薩蠻》(其二)時,將《菩薩蠻》與白居易的《憶江南》進行對比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是學生初中時所學過的作品,學生較為熟悉。分別從詞的內容、風格、情感等方面來對兩首詞的異同進行對比。
比較是進行思維培育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法,是一種綜合的思維形式,它是很多方法綜合使用的結果,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綜合體現。采用文本對比模式,讓學生在對比中進行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的深入展開。學生實現思維的遷移,是學生將知識能力轉化為思維能力的體現,是檢驗學生思維能力得以提升的關鍵。
四、結語
在現代教育中,學生思維的發展愈發受到關注和重視。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思維模式,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語文思維的培養對學生思維能力語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在思維培養過程中,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過程,根據思維發展的階段特征,合理使用情境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模式以及文本對比模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參考文獻
[1]衛燦金. 語文思維培育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2]張鑫. 中小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8.
[3]余映潮. 余映潮中學精品閱讀教學實錄[M].北京: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8.
附 ?注
項目名稱:六盤水師范學院2020年度聯合培養研究生專項科研基金項目“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培養研究”(項目編號:LPSSYLPY202003)
作者簡介:陳本鈺,女,1997年生,貴州六盤水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