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春霞
[摘 要]小學生對實踐性活動有特殊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對實踐活動內容進行篩選,對實踐活動形式進行創新,對實踐活動展開科學組織,確保實踐活動能夠順利推進,使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學科認知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組織是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教師要有創新拓展意識,對實踐活動進行客觀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科認知創造條件。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組織;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0-0069-02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為學生準備適合的實踐活動內容,在活動形式上展開創新探索,為學生學科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生普遍欠缺自制力,教師對此要有正確認識,強化活動組織工作。如創設活動情境、啟動對話環節、設計探索實驗、延伸學科訓練等策略,都可以為實踐活動組織帶來更多的動力。因此,教師要深入探究,從不同角度展開活動組織,確保實踐活動能夠順利推進,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創造條件。
一、創設活動情境,提升學生探索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參與機會,教師要在諸多方面做好準備。首先,選定活動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生活認知有一定關聯,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要根據學生的接受實際,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進行調動,這樣能夠獲得不錯的操作效果。其次,活動形式的設計。學生對實踐活動有比較濃厚的參與興趣,如果教師在操作形式上有突破設計,勢必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最后,活動氣氛的營造與調節。教師要在實踐活動材料、場地等方面做好設計,為學生順利進行實踐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學生對一些直觀性、靈動性的活動情境較敏感,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及時做出合適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然進行實踐活動。如教學《玩泥巴》這課內容時,教師將學生帶到校園內,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泥塑用的泥巴,要求學生兩個人一組合作完成一個泥塑。學生被這個場景所吸引,紛紛行動起來,自愿組合成學習小組,展開泥塑手工制作活動。為給學生以更直觀的啟示,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成品泥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泥塑,并展開模仿制作。學生對泥巴制作有特殊興趣,很快進入具體的操作環節,操作氣氛逐漸濃重起來。教師深入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的制作情況進行觀察并及時提示,給學生以技術指導,使泥塑操作順利展開。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自行介紹自己的作品,并進行互評。學生參與興趣很高,都能夠積極歸結探索情況,對操作的得失做客觀評價。
上述教學,教師將學生帶到校園之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操作空間,特別是自由組合成合作團隊,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操作信心。學生對手工制作本身很感興趣,這無疑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以成品展示作為引導方向,對學生的操作情況做進一步指導,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自然建立學科認知。學生將泥塑看成游戲,也當成了實驗,其實踐熱情被成功激發,自然產生探究動力。教師對學生的制作表現進行重點評價,無疑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鼓舞。
二、啟動對話環節,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大多屬于集體活動,教師要注意及時啟動對話機制,引導學生自然進入合作互動環節,在廣泛的交流中達成活動共識,提升實踐活動的品質。不管什么活動,都需要參與者能夠有協作、關照意識,這樣才能確保活動順利推進。因此,教師要在互動環節團隊組織、活動執行等方面做出引導,激發學生互動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綜合實踐能力。
學生對動物的認識呈現差異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做好必要的教學分析和研判,以便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活動機會。如教學《動物本領大》時,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生活認知經歷,介紹一種自己熟悉的動物,并對其超強的本領做重點推介。學生對這樣的內容比較敏感,很快就有了回應。有學生介紹大象的能力,認為大象是陸地體重最大的動物,由于力量超群,所以老虎和獅子都不敢招惹大象,這說明大象的本領是極大的。也有的學生介紹說小螞蟻的本領大,雖然小螞蟻體重很輕,卻能夠搬動大于身體幾倍的東西,正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說明小螞蟻的本領是很強大的。為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教師設計了課外調查任務:“請大家深入到生活之中展開實地觀察,對某一種動物進行詳細調查,并對其本領進行實地考察,最后寫出調查報告。”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教師在學生行動前,對調查報告格式做出具體要求。
上述教學,教師先發動學生展開互動交流活動,要求學生介紹自己掌握的動物本領大的相關信息,然后給學生設計生活調查任務,讓學生順利進入實踐活動環節。通過實地觀察以及材料搜集整合等方式,使學生形成完善的調查報告。學生對動物比較熟悉,但對調查報告歸結存在一定的認知盲區,教師針對性做出部署,目的是給學生帶來更多實踐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動物不是很多,教師沒有對這個方面做出提示,而是對調查報告設計做出要求,就是針對學生的操作困惑展開調度的。
三、設計探索實驗,鍛煉學生操作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包含諸多內容,即使不走出校門,也能夠創造探索機會,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然進入操作實驗之中,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實地觀察,還可以是社會調查。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做出對應設計,特別要關注學生操作能力的實際,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的活動機會,讓學生在探索經歷中建立學科認知。學生對探索性實驗有比較強的參與熱情,教師針對學生的能力現實做出對應設計,能夠順利啟動實驗程序,給學生提供更多探索的機會。
學生在家里普遍不做家務,教師在教學相關內容時,可給學生設計親子活動任務,將學生實踐活動推向更廣闊的空間,特別是力邀家長參與,能給活動增添不少精彩。如教學《學做家務活》時,教師給學生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任務:“做家務是最普通的勞動,但其技術含量并不低,請大學深入到家務勞動之中,對做家務的技巧展開深入研究,歸結成實踐經驗,參與班級互動討論。如果有需要,可以邀請家長幫助,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學生聽說要對家務勞動進行研究,將其看成是一項實驗,都比較興奮。教師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對學生相關的學習情況進行說明,對活動要求進行詳細解讀,讓家長協助孩子,培養孩子自覺勞動的習慣,促使學生在勞動中深入思考,形成活動經驗。
上述教學,教師設計家庭勞動任務,與學生的生活認知形成高度對接。雖然學生家務活做得并不多,但從經驗積累的角度展開探索,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示。特別是家長的介入,不僅提升了活動的品質,而且增加了技術含量。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活動,確保活動順利推進,讓學生真正獲得學習經驗。家長占據認知高地,自然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在親子活動中也可以幫助學生覺醒,對家長的辛苦勞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促進思想成長。
四、延伸學科訓練,發展學生綜合能力
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活動操作現實,對相關的制約因素做綜合分析,以便找到正確的設計取點,以有效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如生活實驗、手工制作、家居勞動、社會考察、實地參觀、發明創造等都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范疇,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做出理性設計,以順利啟動課外訓練引擎,引導學生自然進入實踐操作環節,并在不斷探索體驗中建立學科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形式眾多,教師要打破常規思維,對學生的學力基礎進行正確評估、合理調度,促使學生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實踐活動的形式有很多,教師在具體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生活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基礎,還要對學生的生活背景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做出比較準確的設計和指導。如教學《尋訪身邊的“達人”》這課內容時,教師給學生設計實踐活動任務:“在生活中,每一個行業都會出現一些技術能手,這些人就是行業的狀元。即使是生活中最平凡的領域,也能夠找到這些人的身影。請大家深入到家庭、社區、街道,或者借助媒體搜集各行各業的達人,對其過人之處進行調查,可以借助照片、視頻等手段進行客觀展示,對達人做重點推介。”學生在電視上經常會看到一些達人的表演,對達人的概念并不陌生,教師推出任務后,學生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利用多種渠道展開對應搜集信息,很快就能找到一些線索,并從不同角度展開了解。即使不能用圖片和視頻來展示,也可以用生動的文字進行記錄。經過一番操作后,學生的社會調查順利結束,找到一大批達人線索,為集體展示創造條件。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具體講述調查經歷,學生都能夠自然進入講述展示環節。
在這個實踐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做出明確的規劃,要求學生借助多種渠道展開調查操作,確保社會調查順利展開。從學生的調查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學生對社會達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能夠促進思想的轉變。每一個行業都會出現達人,能夠對學生產生激勵,這無疑是一次有效的品德教育。學生自然進入實踐環節,確保實踐活動順利展開,這與教師教學設計的精準性分不開。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能夠讓學生順利找到目標,并在不斷體驗中形成認知基礎。
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時,因為太過興奮,往往會造成場面上的混亂,教師對此要有前瞻意識,適時做出教學預判,提早展開教學組織,防患于未然,確保實踐活動順利展開。實踐活動有諸多環節,學生參與活動時要有明確的目標,特別要掌握活動程序,按部就班地展開活動實踐。這就需要教師強化實踐活動的組織,對組織紀律性、活動環節輪換、活動過渡、活動評價、活動調整等方面精心設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特約編輯 木 清)